劳动创造幸福多维度解析

2020-06-29 12:38杨丽静李笑春
法制与社会 2020年16期
关键词:幸福创造美德

杨丽静 李笑春

关键词 幸福 诚实劳动 美德 创造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建设人民幸福的逻辑理路研究”,2019NDB026,主持人杨丽静。

作者简介:杨丽静,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生态伦理;李笑春,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114

劳动是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劳动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但不同的社会形态里,劳动对人的存在有着不同的意义。以“人身依附关系”为主要形态的社会里,劳苦大众终身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不属于劳动者所有;以“资本逻辑”为基础的社会形态里,工人用自己的劳动能力付出为整个资产阶级创造了足以使其快乐的社会财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精辟论述了劳动异化理论。“如果劳动产品不是属于工人,而是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他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他人带来享受和生活乐趣。”[1]劳而不获,不劳而获;幸福和痛苦这样完全对立的生活状态共处于同一社会领域的不同群体。由此,理解“勞动创造幸福”必须掌握几个深层次问题,即在人民为主体的视域中“劳动创造幸福”成为真命题的前提条件;劳动的价值取向;幸福的来源及界定等等。在 “劳动创造幸福”的社会形态中,人民更需要倍加珍惜和维护这来之不易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制度,把握好幸福的方向,用诚实劳动来获得幸福。

一、劳动创造幸福之命题成立的前提基础

人民的劳动能够创造幸福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才成为现实的,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认清人民的劳动创造幸福成立的前提基础是非常必要的,在此视域内“劳动创造幸福”才具备研究的语境。同时,人民的劳动也是维护和保障“劳动创造幸福”之命题成立条件最坚固的堡垒。

其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人民“劳动创造幸福”的根本社会制度保障。具备独立的主体人格是获得幸福的首要前提,即我是存在的。“幸福”这一话题相对于处在“人身依附关系”下的劳动人民而言遥不可及。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独立之时,是最广大人民欢呼庆祝幸福的时刻。从此,中国人民成为具有独立之主体人格的大写的“人”。1982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命题,历经四十载,中国人民真正体验到具体的、现实的个人登上社会历史舞台的幸福。广大人民群众用劳动创造了“富起来”的中国。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开启了中国人民逐步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目前,14亿中国人民正乘着实现自己“幸福梦”的列车奔向前方。

其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劳动创造幸福”根本政治保障。“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2]实践证明,“纯粹理性幸福论”“功利主义幸福论”“宗教的虚幻的幸福论”都不能成为人民获得幸福的理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人民“劳动创造幸福”巨大的胆量和底气。“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3]每个人都是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奉献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4亿人正以主人翁的姿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中追求者并实现着每个人的幸福。

其三,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劳动创造幸福”的根本物质和精神保障。“贫困”有“物质匮乏”与“精神贫困”之分,无论何种“贫困”,都是在追求幸福之路的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幸福是人民的、是全面的、是共享的。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前,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可以说,经济发展低水平的地区,物质供应长期得不到保证的状态下,物质需求的满足确实是一件快乐幸福的大事。摆脱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是小康社会的特征。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出现“幸福拐点”或随着物质的离去而丢失幸福感。“我常讲,扶贫要和扶智、扶智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4]具有远大志向,淡泊宁静的心灵,在贯穿生命发展历程的奋斗中持续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实现自身价值、社会价值与人生意义相统一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用“志”与“智”创造的幸福是恒久绵延的幸福。

二、诚实的劳动才是创造幸福的劳动

诚,即诚信;实,对存在世界真实性的正确认知。“诚乃立身之本,信为道德之基。”劳动过程亦是劳动者的价值取向的彰显。创造幸福的劳动一定是诚实的劳动。

其一,诚实劳动是深入掌握劳动对象规律的劳动。万物得其本者生。任何劳动的对象都有其存在的规律。在劳动与幸福之间,中介者劳动过程“遵道”与“违背规律”的性质差异。劳动过程需要遵循“使土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人不失其事,天不失其时,已成万物”的本性。劳动者深刻把握劳动对象的特点,将劳动过程摆进价值归属中,意义世界的生成过程中,即通过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真正回归劳动者作为主体在劳动过程中发挥建构诗意生活之道。如果违背劳动对象的存在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将会造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局面。违背规律的劳动不仅没有创造幸福,而且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在社会范围内滋生人与人关系的非和谐状态。归根到底,劳动作为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把握好劳动对象的规律就是把握住生命的质量,生活的意义。

其二,诚实劳动是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导向的劳动。人民的需要是劳动实现其价值取向的依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劳动更深邃的语境属于价值哲学范畴,实现价值是劳动力获取幸福的活水源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对幸福的渴望。“美好”隐藏在“潘多拉盒子”最里层,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一定伴随着困境、艰难、磨难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等必须克服的障碍。“美好生活”的获得需要每一位劳动者树立不怕艰险,恒久坚持的理念;把握时代呼声,引领发展前沿的敏感;淡泊名利,以民族国家利益为核心的爱国精神。诚实,是自由自觉劳动者的尊严。在“自由”和“尊严”中,劳动已超越了具体的生产什么的活动范畴而成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成为生命的表现形式和幸福的内容。

其三,诚实劳动是创造更多休闲生活的劳动。馬克思认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5]自由时间是人直接用于发展其自身本质力量的时间。自由时间的拥有,是整个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幸福的实现。休闲,与闲散有着实质区别也并非娱乐中的悠闲,而是休闲者高品位的精神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以追求和构建意义的生活世界为目的。清人涨潮在《幽梦影》中谈到:“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6]“休闲”相对于具体劳动而言的,与简单的快乐有质的区别,休闲是在自己可支配时间里自由自觉的活动,休闲的活动是建立在正确可靠的判断之上的。休闲是以劳动为前提的幸福生活的呈现。在休闲中,心灵找到了安全的停泊之所,从淡定宁静的心灵中产生的身心愉悦亦是幸福的内容。

三、劳动创造幸福界定了幸福的方向和特点

获得幸福是人生的渴望,可是,什么成就了幸福生活?劳动创造幸福清晰地界定了幸福的来源和特征。

其一,幸福生成的方向和路径是清晰明确的。中国人民的幸福不可能照搬某些西方国家物质至上、无度消费的模式。“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不同的社会发展历程,不同的文化传承孕育了不同的幸福观。在追求幸福的路程中,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将会出现接二连三的错误。没有正确的方向,再大的本领也是没有用的;没有正确的方向,再多的努力也是没有效果的。所以,追求幸福需要坚持内在坚固、均衡并且美好的目标而不能让外面靓丽的身外之物牵引自己。

其二,创造幸福的劳动需要追求智慧,遵循并运用规律于现实生活中。幸福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幸福根源于以“勤奋、激情、热情”为动力在实践基础上对“智慧”的不懈追求。智慧是获取成功的思考和毅力的彰显,“天道酬勤”,“一勤天下无难事”就是这个道理。智慧是遵循自然力运行的规律,是讲方法的追求,“天无言而四时行,地无语而万物生。”爱智慧的幸福是健康而和谐的,智慧深谙生命运行规律并用科学的理论引领行动。是生命记忆的运行处在和谐关系的轨道上,处处发出和谐之音。爱智慧的幸福不在于守成而在于恒久地学习和创造。爱智慧是在经历磨难,面对困境而能坚守成功的进程,“纵使疾风起,人生不言弃”。幸福的至高境界是在磨难面前毫不动摇,守住“美德”。

其三,劳动创造幸福是以“真、善、美”相统一为价值取向的。“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理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换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美好的生活。”[7]劳动过程是“真、善、美”的统一,是幸福的最高级。劳动既是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亦是建设和谐社会关系的过程。持续75年的“格兰特”研究结果表明:人际关系是决定人生幸福的关键因素,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更加健康和快乐。美德在劳动中表现为以实现人类幸福为目的,建设人类幸福,必须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需要人人在劳动中以最善良的方式阐释对象世界,为他人、为自然界传递最美好的信息。具备掌控心灵善良的能力是幸福的核心内容。善,是人性中蕴藏的柔和而最有力量的情怀,是与“天道”运行规律最完美的契合。“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为善,就是与幸福形影相随。

四、结语

劳动创造幸福之命题本身表征着一系列关系和条件,界定了“幸福”是个体获得与社会共同发展的辩证统一;是物质需求的适度满足与精神境界追求的辩证统一;是现实与理想的辩证统一。幸福美好生活的拥有唯有依托于劳动创造。幸福绝不是虚幻的、抽象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满足,更不是独善其身;幸福是积极快乐的生活,是勤奋与创造的人生,是真知与奉献的收获。在创造幸福的劳动过程中,人的潜力、热情、希望、思考、建构、创新等积极品质共同凝聚、共同作用。“幸福”诠释了美好,获得幸福的过程亦是实现人民所需的美好生活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5.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4]习近平2017年6月23日在山西省太原市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中文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532.

[6]涨潮.幽梦影[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34.

[7]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

猜你喜欢
幸福创造美德
诚实是美德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助人为乐是美德
为了“幸福”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