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延安
人们都知道,“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是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其实,韩愈还是一名治水行家,只不过因为其他方面的成绩过于显著,而掩盖了其治水才能,这在他被贬潮州时最能体现。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韩愈因为《论佛骨表》谏书,被贬到数千里之外的潮州为刺史。那一年,潮州,风不调、雨不顺,灾患频繁,稼穑艰难。由于潮汕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东多为山地,有汛时洪水不但无处可分,且没有缓冲,兜头而下。倾盆而来的暴雨,使得潮州四周农田沦为一片泽国,全城洪涝成灾。面对汛情,韩愈冒雨出城勘察。走到北关,韩愈发现城里的洪水均来自北面的山洪,而只有截住洪水,才能根治水患。于是,韩愈亲自骑马蹚水细察水情,根据水势和地形,让紧随其后的随从在马走过的地方插上竹竿,以作为堤线进行筑堤;然后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有序抢修堤坝。很快地,插过竹竿的地段耸立起一道高大坚固的堤防,洪水被堵住了。而“韩文公走马牵山”的治水故事也流传开来。
韩愈的科学筑堤,使得此地再没水患。后来,他又倡导在员江修筑堤围以防御洪水。为了褒奖韩愈治水护坝、保一方平安的功绩,潮州百姓在江边立了一座“功不在禹下”的大石碑。
潮州之地汛雨成灾,旱季却无水可引,皆因源自福建长汀和广东紫金的员水,上中游滩多险恶,且江中鳄鱼极多,经常伤害人畜,故称“恶溪”“鳄溪”。为此,韩愈兴修水利,率民驱逐鳄鱼,并写了一篇《祭鳄鱼文》。“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是祭文,实则兴师问罪。韩愈作此文一语双关,看似劝诫鳄鱼搬迁,实则鞭笞当时祸国殃民的藩镇大帅、贪官污吏。鳄鱼害民既能杀之,那么贪官污吏当然不在话下。
鳄鱼驱走了,潮州也官清民顺了,韩愈将从长安带来的先进文化尽悉传播,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引进先进农耕技术,发展桑织,改善百姓生活质量。因政绩卓著,8个月后,他便被调往江南西道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市)刺史。韩愈离开时,潮州百姓倾城出动,夹道相送,场面之感人空前绝后,史后无人再获此殊荣。同时,人们还把祭鳄之地叫作“韩埔”,渡口叫作“韩渡”,改鳄溪叫“韩江”,对面的山叫“韩山”,其下游冲积平原称“韩江三角洲”,等等。韩愈在潮州治水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是韩愈带来了长安先进的治水理念和文化思想。韩愈曾担任过国子博士,即皇帝的老师。能担当此任者,肯定是博览群书、才学出众者。对八水绕长安的唐朝“因地就势、疏堵结合”的治水思想和理念,韩愈肯定是洞悉透彻的。而当时的潮州是“蛮烟瘴雨”之地,文化思想极其落后,韩愈将长安先进的治水思想带到潮州,很快就解决了潮州的防洪内涝问题。
二是韩愈抱着一个政治家的责任感和破釜沉舟的思想进行治水。“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在赴潮州途中写下的名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与其说是送给侄儿韩湘的,倒不如说是他心有不甘的明志。韩愈从19岁开始考进士,连考4次才中,32岁方入职场,好不容易获得个刑部侍郎职位,却因一篇《论佛骨表》谏书,被贬到数千里之外的潮州为刺史,若不是好友说情,恐怕连性命都丢了。官场的失意,前途的渺茫,让韩愈沉郁顿挫。特别是患病的女儿命殒于道,更是让他凄苦难言,所以他愤慨地写下“好收吾骨瘴江边”。到了潮州,看到当地百姓饱受水害,处于人生低谷的韩愈并没有畏缩与消沉,而是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筑堤防洪,兴水利民。
三是韩愈善于调查研究。韩愈骑马勘察洪灾,摸清了洪水主要来源;让人在马走过的地方插竹竿,测出了水深,掌握了水势,这些都是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最好体现,为防洪抢险的胜利提供了科学支撑。
四是韩愈刚正不阿的性情和作风,保证了治水工程的质量。《祭鳄鱼文》为贪官舞弊者敲响了警钟,面对一身正气视死如归的韩愈,没有人敢在治水工程中打小算盘,偷工减料。兴水利民,使得当地老百姓廣受恩泽,对韩愈更是尊崇爱戴。
韩愈虽然在潮州只待了8个月,却影响了潮州千年。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使江河易姓,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史上也是千古绝唱。因为他不仅为潮州留下了生生不息的韩氏文化,还有科学的治水之道,让韩江从昔日的一人治江演变到今天的万人护江,成为全国最美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