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桂剧与广西本土文化

2020-06-29 07:51鹿义霞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21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民俗文化

鹿义霞

摘 要:桂剧是广西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它根植于八桂大地的沃土,饱蘸着广西特有的风土民情。新时期桂剧在拓宽题材空间和丰富舞臺表达方面做了很多创新,仍保持着其鲜明的民族个性。它有机融汇了壮乡的山水文化、历史文化、民族与民俗文化等元素,生动地展现了广西的地域人文景观。

关键词:新时期桂剧;山水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

在新时期,面对戏曲生存生态环境的众多危机,桂剧依然推出了系列精品,体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魅力与艺术价值。《大儒还乡》成功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七步吟》成为2010-2011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瑶妃传奇》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文华奖”,《打棍出箱》斩获第三届中国戏曲“红梅荟萃”大赛金奖,《风采壮妹》获中宣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漓江燕》获得第七届中国戏剧节剧目奖,《商海搭错船》获取文化部第八届文华新剧目奖。新时期桂剧在戏曲传统方面既有恪守也有超越,其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向壮乡独特地理人文环境及其丰富精神源流的深处掘进”。

1 八桂山水,自然人文

山水可以是背景,可以是人文,可以是情怀,也可以是故事情节的一部分。岭南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山水给予新时期桂剧丰富的创作资源与艺术滋养。《大儒还乡》《刘三姐》《破阵曲》等作品中,均有八桂山水的身影。

山水剧场,故事舞台。刘三姐的故事孕育、生发于岭南秀丽山水与多维交融的民族审美。广西以喀斯特熔岩地貌为主,多山多水。山水既充满诗意与浪漫,也制造着联通与阻隔,催生着山歌艺术与歌圩风俗。《刘三姐》一剧中,刘三姐的歌声飘荡于山水之间,渗透着岭南地区特有的景观要素,多见山、水、岭、湾、古榕、木棉等自然意象,酿造出耐人寻味的南国意境。广西的山水景观为《刘三姐》营造了大写意,为人物打造了丰富的生活空间,也为故事铺展了偌大的舞台。大型桂剧《破阵曲》围绕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文化名人田汉、欧阳予倩等人的故事,将抗战的烽火与广西的风情结合在一起,融入了桂林的山水、岩洞、栈桥、渔船、石刻等景观元素。桂剧电视剧《风采壮妹》讲述壮族姑娘骆妹带领山寨姐妹织锦,推动民族工艺品走出国门的故事,呈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剧作以龙胜县金平寨作为故事背景,将壮寨如画的青山、清澈的绿水、错落的梯田、风情的木楼搬上荧屏,充满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金平寨成为浩大的视觉盛宴,使故事更加真实生动。不止桂剧,1997年,张艺谋执导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亦是聚焦桂林的阳朔地段,将漓江水域与书童山等十二座山峰打造为天然的山水剧场。夜幕之中,灯光之下,山歌萦绕,舞蹈翩然,山水如诗。

山水既是写意画,也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这在《大儒还乡》中有生动体现。该剧讲述清朝名臣陈宏谋的故事,陈年事已高,向朝廷请示告老还乡于桂林。他曾位居清朝重臣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一生政绩无数,特别知名的是“秦绢”工程。返乡前,陈宏谋不顾劝阻执意去曾任职的陕西考察秦绢之南引北种。这是他的骄傲、他的情怀,其间凝聚着太多的情愫。岂知,这竟是形象工程,造假工程,不但导致自己的学生佟三秦无辜冤死,也造成大量的经济浪费,带来系列恶性循环。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亲手推倒自己的丰碑?是明哲保身捂住真相,还是揭开盖子承认错误?陈宏谋陷入了内心的撕扯。最终,崇高的人格让他战胜了自我。“家乡万里归不得,只缘漓江太清纯”,《大儒还乡》中的这两句台词既渲染着陈宏谋的悲情,也揭示了其品格的高洁。八桂风土哺育了他,漓江的水滋养着他。漓江之清澈与主人公之追求清白自然融合一体,都是人物心中的情结。

2 历史文化——历史意识与现代观念的双向观照

新时期,桂剧推出了不少演绎本土历史、体现广西本土文化内涵的作品。此类作品多取材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并以之传扬当代理念,如《金田起义》《瑶妃传奇》《风雨南关》《大儒还乡》《柳宗元》等。

历史文化名人题材,是新时期桂剧的重头戏。桂剧以之为媒介,传承文化的积淀,发掘历史的智慧,启迪当代的思考。前文提及的《大儒还乡》就颇富历史意味和当代价值。主人公陈宏谋是清朝官员、桂林历史文化名人,曾被乾隆称之为“大儒之效,百官楷模”。作者舍弃传统戏曲对历史文化名人的书写套式,以“秦绢桑政”作为选材重点,透过造假工程思考何为真正的政绩,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故事既有历史的内涵,又回复了当前人民的关注焦点,凸显了执政爱民的实质,“对当前追求虚假政绩的官员无非是一剂良药。”以历史镜鉴过往,以历史警示当下,这样的作品自然容易获得共鸣,赢得更多受众的认同感。新编历史传奇桂剧《瑶妃传奇》的部分故事,有真实史料可考。明史曾有记载,广西一位瑶族少女被选入宫,生下太子,后来太子继承王位。现在,桂林附近的贺县有“圣母墓”和“墓碑记”,桂林市也有“圣母池”遗址。剧作者既借鉴真实史料,又融入民间传说,并灌注当代思考。瑶妃背着大鼓走入皇宫,对民族有担当,对爱情不盲从,对皇权不折腰,其清新自然之风体现了八桂儿女的风骨,也濡染着广西文化的风情。桂剧《何香凝——桂林记忆》通过何香凝的故事,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致敬革命者。《柳宗元》成功塑造被贬为柳州刺史的柳宗元,通过鲜活事例展示了其可贵的品格,获广西第六届剧展广西戏剧“桂花金奖”。柳宗元面对逆境时的豁达乐观,为官一方时的亲民爱民,既回荡着历史的声音,也寄托着当代观众的美好愿望。

民族英雄题材与战争题材,也是新时期桂剧的重要关注点。《浩气千秋》塑造了瞿式耜、张同敞两位民族英雄人物,他们抗击清军、不惧生死,心系桂林、无私无畏,体现了可贵的民族气节。桂剧《金田起义》以太平天国起义为背景,讲述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壮大之路。太平天国起义发端于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其浩大规模有成功之道,其走向失败也有主客观原因。九场桂剧《金田起义》讲述天国初期洪秀全团结天地会共同抗击清军的故事。剧作中,无论是洪秀全、罗大纲,还是冯云山、韦昌辉、杨秀清都刻画得比较成功。特别是罗大纲的草莽气息、韦昌辉的刚愎自用,描述得尤为形象。桂剧《漓江燕》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故事亦是惊心动魄。

新时期桂剧还热衷于阐释广西少数民族本土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冲突与共融,书写民族史诗。《灵渠长歌》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编写,场景波澜壮阔、情节扣人心弦。该剧叙写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历程中,为解决粮草运送难题而命史禄修建灵渠的故事。灵渠这一伟大工程是集体的心血之作,凝结着史禄、10万开渠士兵以及骆越百姓共同的汗水与智慧。故事将岭南文化作为重要背景,渗透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历史感。《瑶妃传奇》书写“蛮女”成为帝王妃的故事,其山野气息、泼辣性格、大脚风采、平等观念,都是生动的价值符号,彰显着古朴的瑶族文化。而剧中的矛盾,也不仅仅意味着少女与皇宫的矛盾,其间渗透着汉瑶民族文化的冲突与共融,古朴瑶族文化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对立与融合。

3 民族风味与民俗文化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在此生活的少数民族有十数个: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各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建筑、饮食、娱乐、宗教、风土人情、婚庆节日、民间艺术等方面有着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比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盘王节,苗族的芦笙节,侗族的花炮节……在这里,有音乐的、工艺的、语言的、风俗的文化富矿。灿烂的民族与民俗文化自然流溢在新时期桂剧中,丰富着剧作的审美内涵。

广西山歌历史久远,积淀着民族集体心理。对歌不只是传说中的场景、演出中的片段,在现实中依然隆重上演,比如当下仍然火热的壮族“三月三”盛会。对歌比赛至今在桂林、柳州各地仍有传统。《山歌好比春江水》《只有山歌敬亲人》《壮族大歌》《大地飞歌》等,都是广西知名的山歌。每逢年节假日,山谷中、溪水畔、田埂边、广场上都有歌者自发结伴对唱山歌。歌者投入,听者动情,场面十分壮观热烈。《刘三姐》一剧充分体现了广西的山歌文化。无论是俏皮对歌还是智斗敌人,山歌中融入大量生产生活常识。刘三姐凭借敏捷的思维、出众的歌喉在对歌中战胜了莫老爷请来的三个秀才,其间的对歌不但形象动听、妙趣横生,而且故事性强,对于塑造人物、丰富情节也颇有推动作用。有评论者认为,刘三姐乃“歌圩风俗之女儿”。《瑶妃传奇》也体现了广西的山歌习俗。生长在广西边远瑶寨的瑶族姑娘纪山莲被选为“秀女”。与其他秀女不同,她以最淳朴的姿态走进皇宫——背着一支长鼓,迈着一双大脚。后来,她与明宪宗滋生了爱慕之情,他们的示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物和誓词,而是唱山歌、咬手臂定亲,充分彰显了民间性、民俗性和民族性的风格。此剧中飘荡的岭南瑶乡无歌词的“香哩歌”和瑶家儿歌,亦氤氲着浓浓的地域风味与民族特色。

新时期桂剧也涉笔广西民间艺术、民族工艺,体现出浓郁的壮乡风情。《风采壮妹》刻画壮族姑娘骆妹带领家乡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故事。该剧的地域景观和地方风情,既体现在美丽的壮寨、不服输的壮家性格,也体现在剧中传说性的五彩壮锦上。壮锦是壮族著名的手工业品,经以素色棉纱,纬以五彩丝绒。绚丽的壮锦,不但是该剧的重要物像,也是该剧的重要意象,既服务于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需要,也营造了新颖奇特的审美效果。《商海搭错船》围绕著名化学家洪川和桂剧名演员青梦下海经商的故事,折射出时代浪潮下剧团演员的生存困境。地方曲艺渔鼓的融入,更是体现出民族文化与八桂风情。桂剧《瑶妃传奇》展示有瑶族的“长鼓舞”,随着背、肩、手强烈扭动跪地躺腰等大幅度动作,人物的心理世界也铺展在观众面前。那些动作看似夸张,却极富写实意义与象征意义,它们是诗化的舞蹈。《打棍出箱》除了软毡功、甩发功、水袖功之外,还有技惊四座的“跌箱”和“箱内换衣”,其高难度动作让人叹为观止,速度之疾简直要以秒算。此外,一些剧作还融入铜鼓文化。节日庆典或喜丧祭祀之时出现的铜鼓,是壮族人民心中的神物,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活着的文化遗存。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对于文艺创作者而言,如果能获得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也是一种殊荣。

服饰建筑等作为物态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时空信息,传达着民族的生活意趣,寄托着民族的审美意念。在新时期桂剧的舞台上,那些华丽纷繁或特色鲜明的服饰,其刺、绣、镶、染,都有着特别的工序,也满含着文化的符号。如,壮族男子多穿青布对襟上衣,苗族女子衣襟、领边、袖口都镶苗锦花边,侗族男子头上包长头帕;壮族习惯在底架上建住宅,瑶族的民居有全楼、半边楼之分;苗寨民居常选用飞檐翘角的吊脚木楼,侗族建筑的鼓楼和风雨桥各有风韵……另外,广西饮食风俗在新时期桂剧中也有展现,比如爽滑、柔韧的米粉,咸香、味浓的油茶。

参考文献

[1]林毓熙.精品催生与精品积累[J].剧本,2003,(1).

[2]杨戈平.文化精神彰显人格魅力——参与桂剧大儒还乡创作心得[J].中国戏剧,2007,(5).

[3]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82.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皇天后土——山西民俗文化的生成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