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月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较之于其他学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通过对当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现状进行研究并分析其问题成因,如学校和教师普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不够,教师执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偏低等,而要解决问题,则将“做中学”思想贯彻到课程实施中去,不失为一个有效对策。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程;问题;“做中学”
“做中学”思想源自于以杜威、克伯屈等教育家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杜威认为“做中学”就是将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获得“经验”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即根据学生的直接经验,结合学生自身和社会生活的一门课,但受传统教学方式的惯性影响,目前该课程的价值没有得以实现,贯彻“做中学”思想可以弥补其不足。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运用“做中学”思想,可以提升教学质量。
1 课程实施现状及问题成因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现状,笔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状况在有了一定基础的同时,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在学校方面,开课课时普遍达不到国家要求。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学校存在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开课课时远远低于国家对该课程每周需上满三节课标准的要求。同时,学校大多没有为该课程设置专门教师。术业有专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应当和传统课程一样配备专门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挥该门课程应有的价值。
其次在教师方面,教師对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由于该课程与传统课程有着较多差异,教师在本质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着错误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传统课程本应当并列于国家规定的课程教学模块,但是在目前的教学状况中却存在着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仅仅当作“生活体验”的偏倚现象。
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中学”原则建议
针对前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笔者认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核心的性质是实践性,也是此课程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学互动的框架由教学模式所体现,教学过程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展开。基于此,笔者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中学”的基本教学原则进行了构思。
2.1 明确“做”在教学中的抓手作用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中要突出“做中学”的“做”字,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践中去。实践活动目的的首要出发点是要设计相对真实的教学情境,而非制订知识性的教学目标,以便能够推动学生实践探究活动的进行。要想达成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做中学”的目的,最需要注意的环节是选题,选题渗透着实践活动的意图,选题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活动效果的强烈与否。因此,明确“做”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显得尤为迫切。教师在将选定的课题转化为探究的课题的过程中应当以选题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为主要方向,明确“做”在整个活动中的抓手作用。
2.2 关注教学过程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中要突出“做中学”的“中”字,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学习到传统课程学不到的知识,全面提高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应当为了实践而实践,学生在实践中所进行的是一种再发现的探究过程,它通过实践这种形式,改善传统的教学活动中的一些不足。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教学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自身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这要求教师要在活动课程的开设中时刻关注教学的过程,从宏观上进行引导、把控,让学生学到该学的知识。因此,在确定主题之后,教师就应该思考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充分开展实践作用。
2.3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要突出“做中学”的“学”字,学生是实践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从实践中学习,能否在实践中起到应起的作用是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实施中需要思考的。而要理解和设计学生的实践探究行为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分析学生的特征。在实践中,可以按照学生的能力不同,各取所长,进行分组活动,以便达成更好的实践目的。
总之,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时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的前提下,贯彻“做”“中”“学”三大原则,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全部的过程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自由进行活动,实现课程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杨四耕.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4.
[3]凌一洲,谢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8,(1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