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宽
母亲有一块“金疙瘩”,是母亲结婚时从娘家带过来的贵重嫁妆。
从记事时起,这件事就成了家里的一桩公开的秘密:家人都知道母亲娘家陪送的那块“金疙瘩”有茶盅那么大,就放在箱底的包里,很值钱。
因为有了这块“金疙瘩”,全家人都感到有一种无形的依赖。
大哥结婚时,要盖一所新房子。父亲和大哥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母亲放在箱底的那块“金疙瘩”。
母亲在家庭会议上,当着全家人的面,淡淡地说:“那块金疙瘩可以拿出來换钱,然后给老大盖新房”,母亲接着把目光转向姐姐、我和弟弟,“可是以后这三个孩子拿什么来交学费?没有学费,他们仨就都得辍学。”
父亲和大哥沉默了许久;父亲一跺脚:“算了。我和老大自己张罗去。金疙瘩,还是别动了。”
那个夏天,父亲和大哥在荒甸子上整整干了半个多月,用三棱草和黄泥,硬是摔了5000多块土坯,然后砌窑,烧成砖。全家人燕子衔泥般大干了20多天,一分钱没花,硬是给大哥盖了所新房子。
此后,姐姐、我和弟弟每每交学费时,都会想到母亲的那块“金疙瘩”,可每次都是让母亲以“还有更急的事呢”岔了过去。我们每次都是以割柳条、编炕席、采药材、养猪养鸡、栽果树等方式筹集到钱,度过了一个个难关。
姐姐出嫁时,提出要家里陪送一台双缸洗衣机。母亲这次很爽快,答应取出那块“金疙瘩”,换成钱由姐姐支配一部分。可是,母亲又提出一个意见:“三儿(就是我)马上就要上大学了,估计用钱的地方会更多。”
那块“金疙瘩”依然放在箱底没有拿出来,姐姐在镇上的一家针织厂里打了两个月的工,挣回来一台双缸洗衣机——非但如此,姐姐还因此学到了技术,结婚后,和姐夫一起开了家服装厂,年收入相当可观。
在大学,我节衣缩食,课余做家教、钟点工、投稿来筹措自己的学习费用。直到我大学毕业,母亲的那块“金疙瘩”依旧一直放在箱底。
母亲80大寿时,天南海北的晚辈们聚到母亲身边。生日宴上,大哥大嫂趁着酒兴,提议让老寿星拿出箱底的那块“金疙瘩”,让整个家族的人开开眼。
母亲咧开缺牙的嘴,笑了:“什么金疙瘩?咱家里压根就没有什么金疙瘩,妈这辈子就没收到过娘家给的嫁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