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衿(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建立在装潢设计、印刷美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等学科基础之上,近几年才在教育部公布新版专业目录中的正式出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起步晚,但基础夯实,生命力强,涉及到的领域颇多,比如电视、电影、建筑物、造型艺术、各类设计产品,以及各种图标、舞台、文字设计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要与国际主流教育理念接轨,与市场发展和主流审美同步,要时做时新,人才培养强调应用型和实践型,但综合考察国内多家院校的视觉培养专业,出现实践性弱、教学内容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等问题。
“新常态”是对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客观认识,高等教育作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治理基础,势必要“适应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①。呼应国内经济环境的“新常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本科、硕士培养方案衔接性较强的学科,要做好本科教育阶段的专业建设统筹和规划,并且加强各区域院校专业点的学术交流。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伴随市场的发展,领域外围不端延展,内涵持续丰富,呈现多元化、虚拟化、人性化的发展特点。首先,视觉传达设计领域朝着多元化发展。视觉传达由装潢设计、平面设计、印刷美术等专业基础上发展而来,从二维空间起步,往三维空间发展。视觉传达的维度更为多元、丰富,从平面设计向立体设计转变。其次,在新的媒介环境下,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学习与职业导向向动画、游戏、影视后期等具有“虚拟性”的创作领域倾斜,学生就业倾向于后期制作,具有虚拟性。最后,视觉传达设计更加注重人性化,重视人在接受视觉传达时的个人感官,讲究体验至上,这种心理学、消费主义的内容也成为值得重视的教学内容。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科,在人才方案的制定上也肯定了这一点,这是当前全国范围内培养单位已经达成的统一认识。而具体到课程体系上来却各有千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践课程所占比重较小,学生实践学习时长所占比重较小,实践课程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难以实现小班授课的技能学习,普遍是计算机房大班上课。其二,课程安排的专业融合度较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不仅要有绘图、设计能力,还要对编程、材料工艺等方面有所了解,但课程设置面窄,一方面囿于授课单位专业群建设薄弱,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专业建设与用人单位需求的不匹配,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
在实践教学和培养出口方面,培养单位通过校企合作、学科竞赛、毕业设计创作等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但在实际的毕业生回访中发现,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创作的作品、甚至学科竞赛的获奖作品展示出一定的创作水平,但难以运用到实际商业当中。企业项目由于商业限制多,学生创作时自由发挥束缚,教师配合积极性弱。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还要与行业、企业、市场进一步协调,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以实践为手段的课程设置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包括《绘画基础》《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品牌设计》《电脑设计应用》等,但实际教学中却千差万别,专业实践教学设置缺乏统一的设定,应用型的实践课程可以上成理论课,而时长不足的实践课又难以施展项目教学。所以课程设置要明确以实践为主要手段,进一步提升实践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所占比重,放活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的单元教学,活学活用,现学现卖。各个课程要定期进行评估,根据学生接受能力、行业发展状况等,突出核心课程的比重,缩减相似、或与市场脱节的课程。引入社会教学资源,大胆聘用行业尖兵作为兼职教师,解决师生比例失调的现实问题,减少大班上课的情况。
(2)以应用为目的的课程融合
行业内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向综合、多元发展,这就导致了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性。视觉传达专业的同学毕业了到公司任职,不仅要处理平面图片,还要懂得影视剪辑、产品包装设计甚至游戏制作等,涉及到多个学科。因而在课程设置上,要逃出传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藩篱,在公选课乃至专选课方面加入其他学科、专业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当前的培养单位多以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等专业作为专业群建设,可以促进各学科的课程融合,把学生向一专多能培养。
(3)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规划
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与当前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与行业脱节,是学校作为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关系疏远的直接原因。培养单位的课程规划要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尤其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建立牢靠的用人关系,协同育人,大胆尝试“订单班”式职业教育方式,落实课程设置与就业能力培养挂钩。在做毕业生回访时发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要经历半年至一年的实习期,才能独当一面胜任专业工作。在学校内所学内容与行业发展不接轨,到公司后适应能力弱,在校期间参加的学科竞赛成果不被认可,这是毕业生面临的普遍问题。以高校、协会主导的学科竞赛可以邀请企业参与制定比赛方案、担任评审,或通过大赛建立人才引入机制,也可以邀请企业参与学科竞赛,让教师、学生和企业组成混合团队发挥各自的作用,在碰撞中摸索协同育人的方法。
(1)校企合作构建实践平台
立足地域优势,以高校品牌文化辐射行业、企业,加大与本土企业的联合培养,开展校企合作构建实践平台。一方面,培养单位立足于本地市场、本土消费群体、区域行业,与就地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建立互通人才“培养——需求”方案,在企业内构建可供学生实践实习的平台。另一方面,以高校的众创空间、创新创业产业园区为资源,吸引企业入驻,校企共建实践平台,要求企业吸纳一定的学生,承担一定的人才培养的人物。这种方式可以开拓培养单位的思路,也让用人单位尝到了吸纳人才、缩减佣金成本、降低公司租金、减税降费等甜头。校企合作的实践平台搭起学生和行业对接的桥梁,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在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去训练实践,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学生在大三、大四阶段的在校(平台)实习,也避免了学生毕业后去公司实习的过程性浪费,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水平。
(2)“工作坊”突出创新创业特色
“工作坊”是汕头大学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块的形式②,双师型老师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在每个学期都会完成一定数量的作品,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双双得到提升,“工作坊”的教学成果多次荣获嘉奖。类似汕头大学这样的“工作坊”方式的实践模块教学很多,比如湖北工业大学、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都建设了实验室,其中湖北工业大学的实验室是与本地企业共建,条件优越可以直接为企业提供产品设计;广州美术学院和华中师范学院的实验室建设采用导师工作制,由导师负责,带领学生进行项目教学。这几所培养单位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验室主要面向大三、大四和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在每个学期都会穿插实践教学。
(3)吸收地域文化、非遗文化资源
培养单位要立足区域,突出差异化培养,课程建设扎根本土,吸收本土地域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避免全国范围内千篇一律的课程建设。比如剪纸艺术的群众基础坚固,艺术形态个性化,将之融合到视觉传达课程之中,可以通过直观的图案了解特定的传统文化内涵,对民间艺术进行再认识,也能从剪纸的手法、技巧中汲取灵感。也可以从地方工艺美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吸收优质的教学资源,比如黑龙江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非遗文化资源颇丰,其中国家级传统美术麦秆剪贴、满族刺绣(图1)等都可以作为生动的教学案例,也可以将非遗的传承人请到课堂上来,传授传统民间美术工艺品的创作,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图1 满族刺绣
大胆尝试灵活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传统的填鸭式、一堂言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以实践能力提升为主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要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变,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可以尝试项目教学、模块化教学、翻转课堂等模式。项目教学和模块化教学是“工作坊”、导师工作室等实践平台常用的教学方法,以任务为引领,将理论学习融合在手把手教学的实践中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收获感、成就感。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可以将枯燥的教授性的内容制作成网课,让学生课下完成,而在课程展开测试和实践学习。比如Photoshop的学习图层、蒙版、通道、路径、滤镜等基础理论较多,难以在32学时讲授完并熟练掌握技巧,可以制作网络课程让学生在课下学习,在课上老师带领学生熟练技法,使用技法。这种方式更适用于个性鲜明、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烈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
此外,专业建设要重视入口和出口。在入口,建立灵活的人才选拔机制,在出口,通过毕业设计、过程性考核等方式,多维角度考核学生能力。还要加强教师团队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型,更好地反哺教学,建立多元复合型的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推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注释:
① 黄宝印. 适应发展新常态 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 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12):1-6.
② 吴冠聪. 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惠州学院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 2020(01):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