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写作文时,往往需要景物描写。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景物描写主要特点
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
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写景物,突出可感性。
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
刻画景物变化,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
虚实结合,扩大想象空间。
运用比喻、对照等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景物描写的作用
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景物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一般在文章的开头。
例如,叶圣陶的《夜》开头写道:一条不很整洁的巷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说明故事发生在一个夜里,一个令人恐怖的夜,一个心头笼罩着阴暗的夜。这句景物描写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孙犁的《芦花荡》开头: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沉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句景物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在严峻的社会环境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再如阿累的《一面》: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及当时的自然环境,也暗含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
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中写道: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既写出母亲此次行动的时节,又烘托了紧张的气氛。)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好似一幅风景画。最突出特点就是作者把握住了故都秋天具有特征的景物和景物所具有的特征。无论细描“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还是详绘“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都形象鲜明,逼真如画,渲染了寂静的气氛,达到一种微妙的意境。)
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景物描写就很精彩。文中“我”的父母是两个极其爱慕虚荣、自私、贪婪的人,偶然得到了自己弟弟于勒来的家书,说自己“赚了点钱”,于是每天都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散步。二姐也是因为叔叔于勒有钱了,才得以嫁出去。举行婚礼后,全家人要到哲尔赛岛去游玩。轮船行驶在海上时,作者加入了一句景物描写:“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想一想,二姐终于嫁出去了,叔叔于勒马上带着“巨款”要回来了,全家人出去旅游。这是多么令人欢喜的事情啊!因此他们看到的景物也是美丽的。(这里的景物描写就衬托了大家愉快的心情。)后来,“我”的父亲发现卖牡蛎的衣衫褴褛的老水手,像是自己的弟弟,大家都不敢说话了,生怕弟弟发现他们。这时文章又插入了一句景物描写:“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同样的一片大海,刚才还是一片平静的绿色,现在却成了紫色了。刚才还是愉快的心情,现在却烘托了大家失望、沮丧的心情。)
展示人物性格
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都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
例如,鲁迅的《故乡》: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边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握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幅画是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通过“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边的碧綠的西瓜”的景物描写烘托出一个英俊、活泼的少年闰土。)
再来看孙犁的《芦花荡》: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打包票说鬼子的子弹打不到他们,结果大菱受伤了。老头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因此,这里的景物描写就衬托出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点。)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保尔,大病初愈时,走在小镇冷清的街道上:“岔路口右面是从前的监狱,阴森森的,和松林只隔着一道挺高的尖木栅栏。监狱后面是医院白色的楼房。”(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阴森、冷清、肃杀的气氛。因为这是敌人严重破坏后留下的创伤,不可能是一片繁荣的景象。)
推动情节的发展
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例如,鲁迅的《祝福》: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送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从对联和书籍的内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他懒散、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作品中用景物描写,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
例如,峻青的《雄关赋》:北面,是重重叠叠的燕山山脉——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作者由北向南、由远而近从地势和气势上写了山海关的雄伟险要,表达了自己登关眺望时的感受。)
突出主题
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末尾。
例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黄火烧起来了。在风雨中、在烂泥里跃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前南”地响着……(夜景烘托了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乐情绪,说明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而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突出了中心。)
景物描写的方法
感官拓展法
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声音、气味、姿态、质地等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知,去体验,既观其形与色,又听其音,嗅其味,色、香、味、形俱全,从而描写出景物的特点。朱自清的《春》正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去感知春天的。朱自清敏锐地抓住了春花、春风、春草、春雨的特点,从而把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描写得细腻精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时间拓展法
时间季节不同,景物就会有不同的特点。描写一处景物,可以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还可以从一天中不同的时段来写。这样写不仅从时间上拓宽了思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把不同时间景物的不同特点表现出来,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如方纪的《三峡之秋》,按时间推移的顺序描写景物,抓住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不同特点,描绘了三峡中秋日的不同时间的不同美景。
空间拓展法
同一地点的景物,由于观察的角度、方位有变化,也会看到不同的美景,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描写景物时,应注意变换写景角度,或俯视仰望,或前后内外,或远近高低,从不同的方位去观察,多角度、多侧面去描绘,才能准确表现出景物特点。如陆定一的《老山界》,先后两次描写火把,前一处描写,从山脚向上望,火把“一直连到天上”,显示了山的高峻。后一处描写,作者已置身于“之”字形的火把队列中,又以先仰后俯的角度描写景观,表现出山势的陡峭,山路的艰险。多角度、生动的描写,令人惊心动魄,如在景中。空间——远近、内外、上下等不同视野的转换,或散列式写法。
虚实拓展法
写景不仅要实写,也需要虚写。虚写就是采用联想、想象、比喻、拟人等方法描写景物。景物虚写的途径很多:可以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动静结合,虚实相映;可以借助梦境虚写景物;可以通过多种感觉触发联想和想象,抒写与眼前景物相似或相关的景致;可以运用比喻和拟人把实景虚拟得不但形似,而且神似,使景中蕴情,情景交融,等等。景物描写动与静、明与暗、虚与实的有机结合,不仅打开了行文的思路,而且使写景画面富于立体感和艺术性。
状物绘景法
状物写景要富有活力,运用传说也是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在描写景物时,插入一些故事逸闻、神话传说、典故名言、文史资料、民俗谚语,使景和物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不仅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而且能使文章情趣横生。
修辞手法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说过:“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确实这样,只有通过比喻,才能把简单的东西具体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比如,作者把稻穗的顏色比作“黄金般”,就生动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又如,作者把耶诞红比作淑女,也生动形象地写出耶诞红的美丽。不过话要说回来,比喻也要创新。如果总把某种景物的比喻固定化,那是不会增添文章的情趣的。有个伟人说过,第一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才。恐怕他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拟人,是把没有思想感情的生物当作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它也往往能使语言富有魅力。例如“原野上的青草,换上青翠的衣服”,作者这样一比拟,就把春去夏来的意思委婉地表达出来。把春天人格化为“春天是个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春天是个慈祥的守护神”“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这样状物写景,文章就更富有感染力。但是一定要注意,绝不能满篇文章都是长长的排比句。
景情结合法
以景勾联情思:景物依旧,但时光流逝、人事已非,自然能生出伤感怀旧的情感。
以景渲染气氛:精心描绘经过选择的景致,就能营造出某种氛围,即使不直抒胸臆,情感依然能够传达出来。
因景的变化而生的情思:景物本身会有变化,使人产生欢愉或悲愁等种种不同的情思。
寓情于景中:利用想象、联想,将主观的情感直接寄托在景物之中,所描写的景物都充满作者当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