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
摘 要:山水画写生是画家对自然物象进行观察、体悟并描绘的过程。画家将三维的场景呈现在二维的画面上,有选择地记录眼前场景,构思画面主次,运用笔墨技法将写景与写情完美融合,最后把自然之美转为艺术之美,为创作提供绘画素材。
关键词:山水画;写生;笔墨
一、写生的意义
山水画写生不仅仅是以“山”和“水”为美,还要关注自然物象中的“意”和“趣”。而写“意”和“趣”则是山水画写生的最高要求,画家对自然物象深入观察和理性分析,自然体验与主观精神相结合,完成从写景到写情的融合。
1.写生是认识自然的方式
在写生过程中,画家先认识写生对象,然后感受自然气息,遵循自然规律。正如唐代王维所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豆人。——此其画也。”从前人的山水画看来,“丈山”“尺树”“寸马”“豆人”是一个经典的作画比例。作为点景的物象,越小越能彰显山的高,展现山水画“远”意境。因此,画者应深入观察自然遵循比例法则,采用简练的笔墨语言表达自然,进而创作出符合自然规律的山水画写生作品。
2.写生是创作的基础
唐代张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恰恰说明了创作必须以自然物象为依据,通过描绘自然物象表达画者自身感受。一幅山水画写生作品要想感染观者,就要注重对自然的观察和对写生有所体悟,才能找到自身的笔墨语言,从而为创作找到突破口。如在写生中,树的生长姿态、树种组合和枝条穿插很精彩,或者树木的叶子具有符号特征,可以通过写生把它们记录下来;对于具有地域特征的山石形态和结构,也可以速写记录下来,为创作所用。
3.写生是传统技法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写生消化传统笔墨技法,寻找自己的绘画符号。平时临摹大量的古今艺术家的写生作品,掌握了一定的笔墨规律。在写生过程中,构思立意,灵活运用传统笔墨技法表现写生对象。当面对不同的写生对象,用传统笔墨语言或不能充分表达对象的特征,这时就需要寻找新的笔墨语言和表现方法,对传统技法有所突破。
二、写生的误区
对山水画写生的认识有偏差。目前,在写生过程中会出现三种现象。其一把山水画写生等同于画照片,认为山水画写生就像西方风景画一样。这都是对自然物象没有深入思考,缺少对自然物象的感悟和用心理解。丢弃临摹古人画作学到的笔墨技法,一味追求对自然场景的复制。其二把山水画写生变成了笔墨符号的默写与拼凑,过分依赖临习所获得的传统笔墨技法,无论写生对象如何变换,写生作品还是机械地套用临摹学到的笔墨技法。如山石皴擦,树木用点染法都是固定不变。没有任何对自然物象的思考和感悟,更谈不上描绘物象特征与形态意趣。同时画者也被这些固有的笔墨语言模式所捆绑,不能有新的大胆的创新。其三是既保留了国画笔墨语言的基本特征,又表现所描绘景物的形态特征。这种写生相对更有意义。但这种写生以客观物象为主,画面构图比较相似,对写生对象的主观理解、取舍处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绘画形式单一。写生时拘泥于一种形式或写生手法、作品呆板、形式单一。外出写生是室内作画无法代替的,写生可以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例如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利用物象结构、比例和各种关系的研究和表现,并通过线条自身的粗细、疏密、顿挫等丰富变化去表现事物。
画面没有主次。画面构图不加思考,对写生对象没有进行取舍、提炼、概括。笔下乱来,平铺直叙,描绘物象面面俱到。画面组织无秩序,物象没有主次之分,虚实关系也没有把握好。
三、写生的步骤
1.选择写生对象
到达写生地点时,不要只看到某处风景的优美,就立马坐下来把视角所及的物象如实地搬到画面中。画者应当先熟悉周围,走走,看看,思考并记录不同视角看到的风景,静心观察感受再动笔,这样更有利于表现画面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在画面上容易出现看到什么就画什么的现象,写生地点物象种类繁多,如果不加取舍,势必会造成画面碎,无重点和无主次之分。所以画者要考虑所选的写生对象是否适合运用笔墨语言来表现。最后画者应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取舍,而不是由写生对象拼凑画面。在写生过程中,要抓住场景的精妙、写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取舍。如面对参差不齐、绵延不断的群峰,可先选出一个主峰,细致刻画精彩之处,然后次峰简练概括衬托主峰。如果有被遮挡而看不见的物象或一些物象少,空间层次有限的近景,不要从头到尾平铺直叙、画得面面俱到,要考虑画面需要。
2.精心取景布局
经营位置,即在画面上布置和安排各个绘画素材,将物象合理地组合到画面中。在写生过程中,画者必须确定好画面的主体,有意识地不遵循常规构图,全面考虑,考虑到画面之间的每一个元素,把主次、虚实、呼应关系和谐于画面中,做到大胆下笔,小心收拾。
3.运用笔墨语言
在山水画写生中,如何运用笔墨语言进行表现是极其重要的。黑白灰,点线面,浓淡干湿等都是笔墨语言。写生过程中运用这些笔墨语言表现写生对象。黑白灰关系决定画面的整体性,点线面能帮助画者从大局上把握画面节奏。其次在写生过程中,传统的笔墨技法不生搬硬套,忠于写生物象,忠于当时的写生感受。画者可以吸收西方绘画理论融入到画面中,利用西画的理论概念,严格描绘写生对象的透视,结构空间关系。如白晓军在雁山园写生系列作品中,民居的透视和体积以及梁柱的关系处理上十分严谨,笔墨的干湿浓淡也借鉴了西画的理论。写生时画者应注重线的练习,它是最富表现力的传统绘画技法元素。利用写生对象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关系,通过线的粗细、大小、长短、顿挫等丰富笔法去表现自然物象。画者能更为细致地灵活运用笔墨技法为表现自然物象服务,使之为写景与写情相融合服务。
4.意境的营造
写生的最高要求是在写生过程中既融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又流露自然的气息,表现场景氛围,把意境抒写出来。在写生中,一方面不能如实照搬写生对象,另一方面也不能对自然物象熟视无睹,一味采用学过的笔墨技法去套用,这样达不到写生的要求。并且画者在画面中往往出现空、薄,不但视觉上画面空洞,而且画面内容空泛,更可怕的是意境的空。视觉画面问题通过笔墨技术上的练习可以解决,意境只有通过生活的积累和写生的积累,才能达到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刻的审美体会。而山水画写生应要体会“写”的含义,它既不是“画”,也不是“描”,更不是“摹”,“写”是依靠主观精神,目识心记,寻找突破口,不断地否定古人和肯定自我,丰富拓展自己的笔墨语言,使笔墨语言具有个人特色。
四、结语
目前,山水画写生作品数量和方式花样多,许多写生作品让我们对山水画写生中“意”和“趣”的认识进行反思。例如写生作品缺乏对写生对象的尊重,笔墨概念化,缺乏写生中对“意趣”的把握和练习,而且忽视了绘画形式、笔墨技法、物象造型对山水画意趣的作用。画者认为只要在形式上或者笔墨方面花功夫就达到写生要求了。实际上,山水画写生是写景与写情的融合,是运用绘画语言将眼前之景变成画中之境。在这整个过程中,画者需做到在目识心记、抓住物象的“本质特征”后再加以思考,这样才能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意趣。
参考文献:
[1]俞劍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本)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8
[3]黄格胜,《黄格胜山水画写生教程》,广西美术出版社,桂林,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