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紫鸣
欧普艺术(OP Art)源于20世纪60年代,可译为“视觉的,光学的”。强调对观众生理直觉的直接作用,运用抽象几何风格的形式在画面上创造炫目、动态、兴奋、眩晕等错觉。艺术家运用视错觉技巧激活图像,不仅带给观者迷幻、动感的感官体验,也在抽象中传特殊情感与心理信息。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当下,欧普艺术与科技结合日益紧密,迎来了更多元的发展态势。
营造视觉幻象
作为当时的一种新的思潮,欧普艺术都受到西欧国家科技革命的影响。“OP”是“Optical”的缩写。就图形和色彩效果而言,欧普艺术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印象派艺术、抽象主义、未来主义和包豪斯。这些艺术流派在不同程度上或多或少地对欧普艺术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欧普艺术”一词出现在1964年10月。《时代》杂志用这个词来描述朱利安·斯坦查克(JuianStanczak)在玛莎·杰克逊画廊展出的视幻觉绘画(Optical Paintings)。朱利安·斯坦的画作里,视幻觉绘画是继承自新造型主义、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几何抽象传统,反对表现性抽象而出现的艺术形式。随后,英国和美国也出现了相应的艺术形式。1965年在MOMA举办的“敏感的眼”(The Responsive Eye)展览被认为是欧普艺术表达巅峰的标志。这场展览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得到了国际关注。“敏感的眼”由威廉塞茨(William C.Seiz)策划。
展览展示了包含弗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埃爾斯沃思。凯利(Ellworth Kelly)、亚历山大·利伯曼(AlexancbIiberman)、维克多·瓦萨雷里(VictorVasorely)和理查德·阿努什基凯维奇(QChordAnuszkiewicz)等艺术家的作品,集中表现了艺术与视知觉之间的关系,认为欧普艺术既是源于运动的幻觉,也源于色彩关系的相互作用。
这场展览不仅成就了欧普艺术的流行,也展现了“欧普艺术”这个词的含义,这个展览的影响之大,几乎使它和“欧普艺术”的意义画上了等号。尽管参加这次展览的艺术家某种程度上被自然地认为是“欧普艺术家”,但在后来的艺术史归类里,可能他们和欧普艺术的宗旨有所相离。
视错觉和格式塔心理学
埃尔斯沃思·凯利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欧普艺术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展示了强调线条、色彩和形式等朴素的绘画技巧,他说:“我努力使形状脱离其地面,然后对其进行加工,以使其与周围的空间具有确定的关系;以便使它的各个部分(角度,曲线,边缘)本身具有洁晰度、尺寸和质量;因此,通过颜色和色调,形状可以找到自己的空间,并始终要求其自由和分离。”
凯利希望观众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色彩和周围空间进行直接的直觉和物理反应来体验他的作品,而不是进行上下文或解释性分析。他鼓励观众进行一种无声的相遇或身体参与,主要是通过呈现没有手势笔触或可识别图像的大胆而鲜明的色彩——这些图像也不需要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展现,观众也不需要拥有特定的知识也能清楚地感受到图形和色彩的美感。
维克多·瓦萨里利1925年在埃洛斯大学接受医学研究的教育。1927年,他放弃了医学,前往私立的波多利尼一沃尔克曼学院学习传统的绘画技术。1930年,他移居到巴黎,成为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顾问。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他对几何图形倾注了所有的热情。
瓦萨里利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题为《斑马》的作品被某些人视为欧普艺术的最早典范之一:两只斑马在黑色背景下彼此缠绕。它们的四肢交叠,形成一种微妙的棋盘图案,暗示空间深度,并产生亲密感,活力和游戏感。这两种形式没有轮廓,而是通过起伏的黑白条纹来展现的,它们的曲线暗示了动物身体的体积。瓦萨里利使用这种光学进行视觉上的实验,因此,《斑马》通常被认为是欧普艺术的最早作品之一。在瓦萨里利的早期作品里,他对纹理效果、透视、阴影和光逐一进行了实验。这时期的作品除了《斑马》以外,《棋盘》(1935)和《女孩力量》(1934)都是欧普艺术中的经典作品。
《苏菲娅》由黑色背景上的网格状黑线组成,在运动和三维感方面产生了各种微妙的错觉。瓦萨里利的艺术取得了决定性的飞跃,这使他从1940年代初第一次认真尝试绘画的具象风格转变为仍然依靠微妙的几何,单色抽象形式的作品。1954年,一幅三联画的索菲娅作为壁画安装在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大学。就像瓦萨里利,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初期的许多作品一样,这件作品可以部分地解释为对自然的庆祝,因为线条所表达的几何形式暗示着水滴。同时,它们似乎描绘了女性身体的曲线,也许是标题《苏菲娅》中提到的女性的曲线。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像索菲娅这样的作品代表瓦萨里利的突破,他们还指出了发展的范围:在吸引和利用观看者寻找抽象形状的形象形式的趋势中,瓦萨雷利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对格式塔心理学的兴趣,这在这一点上尤其强烈。
欧普艺术中的视幻图形是由几何形元素经过定的排列组合在视觉上产生不确定性,最终导致视觉感知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一类图形。幻觉是对客观实物产生非正确的感知,而视幻觉则是对于客观实物产生非正确的视知觉。观众在看到这些通过重复、重叠等方式而组成的视幻觉图形时,由于密集或是重叠等种种原因,眼睛因无法分辨纷繁复杂的图形,从而形成视觉的刺激,视幻图形通过特定的手法,使图形形成具有光感效果和多重视觉空间的现象。例如,许多欧普艺术的画家都喜欢用黑色和白色来构成画面,因为黑与白是最有力的色彩冲击,在画面上也容易创造出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将单纯的几何形式不断地重复和再创造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视错觉给人的感受更多的是技巧,与美学欣赏无关;欧普艺术所表现出的是幻觉使用了视错觉的技巧,使作品活图形给人带来美学方面的欣赏。视幻觉图形不仅起到普通的装饰性作用,还因其特殊的图形视觉效果起到一定的心理信息等传达功能。上述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概念正是强调动态的整体。格式塔心理学主要强调人的大脑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操作模式,对于物体与物体、事件与事件之间都有一个相互联系的关系,不存在绝对独立的个体。当我们观看一个事物时,总会将经验代入式地去辅助观看或理解一个事物,但是,在某些时候也会出现这种经验代入式的视觉模式,并与客观的实际事物情况特征产生一些差异,因此,当我们观察事件时,并不是孤立地、单个地去观看,而是结合了过去的经验以及印象,由此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这就是欧普艺术中最大的视觉感受。数字媒体时代的欧普艺术
欧普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昙花一现,然后又迅速地淹没在各式各样新型的艺术潮流中,甚至,在许多主流艺术通史都鲜有提及。在千禧年后,欧普艺术曾短暂地出现在公众视野。2007年,有两个关于欧普艺术的展览分别出现。在美国,哥伦布美术馆举办了名为“视觉神经:20世纪60年代的知觉艺术”(Optic Never Perceptual Art Of the 1960s)的展览,与此同时,在德国法兰克福也举行了“欧普艺术”(OPART)的展览,来梳理欧普艺术的来龙去脉。最近次关于欧普艺术的讨论,是2016年夏天在哥本哈根的路易斯安娜美术馆举行的一次大型欧普艺术展览,在这次展览中最特别的,便是展现了数字媒体下的欧普艺术。
在数字化的今天,艺术家已不再单纯地以传统的媒介去创造艺术,它已经不是艺术家的专利,科技的发达使欧普艺术拥有其他的可能。随着技术的进步,图像的制作和软件的发展越来越迅猛。现在人类视知觉的研究和计算机图像技术的进步,已经可以制作和生成出效果更加丰富和更加绚烂的“欧普艺术”。例如意大利艺术家大卫·伯里阿尼(Davide Bcriani,1936—)的作品《超立方》,艺术家将四个正方体个套一个地垂直放置,在运动中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心理反应。
日本立命馆大学(Ritsumeikan University)教授北冈明佳(Akiyoshi KITAOKA)设计的各种视错觉图像,能让计算机自动生成欧普艺术图形,实现将普通彩色图片转化成有欧普艺术效果图形的可能。
数字媒体的欧普艺术,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装置与灯光相结合,使这一类的欧普艺术作品更多了一些互动的趣味,也在当下,依然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