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摘 要:传统的民俗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保护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优秀民俗文化,让那些濒临消失或淡薄的优秀特色民俗文化繁荣起来,把其可持续发展纳入到社会文明发展总规划中,使民俗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不断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发展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而且展现了中华民族永不枯竭的创造力。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现代中西文明的交融,民俗文化已趋于濒危乃至消失的边缘,许多特色地方文化项目逐渐消失,而且后继乏人。因此,亟须立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高度,积极采取培养自珍意识、完善保护与传承措施、加强民俗文化宣传教育等科学的应对措施,实施抢救性保护,并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注入先进文化活力,促进民俗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营造节庆民俗文化发展环境
政府各级部门包括文化与旅游主管等,要制订具体活动计划,有计划目的在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民俗文化活动,努力营造民俗文化活动氛围。特别是要以区县及乡镇为单位定期举办当地的独具特色的节日节会的表演活动,以表演特色的地方戏曲、节日舞会等,积极为民俗文化特色项目提供展演的平台。同时,在组织民俗文化活动时,必须要有专业人员深入现场协助组织,进行技术指导,真正让民俗文化活动在民族传统节会中“复活”,并随之注入新鲜的文化活力,以充分展示出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风采。
二、提升民俗文化保护意识
首先要加强民俗文化的宣传教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日作为民俗文化传承日,在市县区甚至乡村开展民俗文化宣传、教育与展演活动。让更多的民众知晓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性,让广大人民在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的同时,激发起对的优秀民俗文化项目的珍惜和保护的责任意识,树立起传承和创新的使命感,借以推动民俗文化建设。同时,要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从小接受民俗文化的教育,了解与掌握当地的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为民俗文化培养永不枯竭的鲜活人才。其次,大力培养民俗文化的自珍意识。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优秀民俗文化,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地域文化历史教育培训,正面引导民众主动克服对民俗文化的自卑心理,积极树立和培养村民俗文化的自珍意识,增强保护的责任感和传承的使命感。只有这样民俗文化尤其是特色项目的拥有者才能真正认识到其文化价值,才能自愿而主动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积极的传承,进而促其不断创新与发展。
三、加大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各级政府要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开展民俗文化特色项目以及特技艺人进行调查摸底,实地了解具体情况,确立保护的特色项目,以作为文化品牌加以传承。根据特殊技艺持有人的生活状况进行分类登记,因人制宜地确立保护方式,明确保护方法和奖励措施。特别是对那些濒临失传的编织技术更要积极进行抢救性保护。要注重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吸纳具有爱好和特长的年轻人,进行有针对性地传承培训,扩大传承队伍,增强技能,以做到特色项目后继有人。制定相应经济奖励政策,建立长效奖励机制以推动民俗文化的有效保护和永久的传承。完善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措施,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创新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之中,建立保护管理机构,明确具体职责,确立具体任务,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制度,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营造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保护和传承工作的良好局面。
四、推进民俗文化创新与融合
充分发挥出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保护和推动作用,让民俗文化科学而有效地传承、创新和发展。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优秀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在工作认真贯彻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方针和原则,正确处理好保护与传承、传承与创新、创新与发展的关系,勇于探索、多渠道多方式进行大力保护,积极传承,并在传承中加以创新,进行活性保护和活性繁衍,在繁衍中不断推进,以更好为民俗文化遗产与保护。积极将民俗文化与特色旅游紧密联系起来。将民俗文化加入到特色旅游之中,既能很好地保护传承民俗文化,又能促进旅游项目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创收。
五、结语
传统的民俗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优秀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许多特色文化项目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社会发展,文明建设、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需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高度,积极采取科学而有效的措施,从当地实际情况人手,加以抢救性保护,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注入先进文化活力,大力传承,积极推进,使之更加有效地完善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维,陈雯.浅谈广西少数民族节庆文化的活态保护[J].大众文艺,2017(4).
[2]张舟毓,于苏雅,阮强家.就地型新型城镇化模式及其进展中的乡村文化传承研究:以江西省宜春市为例[J].乡村科技.2016(26).
[3]李松.城鎮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变迁[J].民俗研究.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