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达人的秘密武器

2020-06-28 02:42整理
发明与创新 2020年22期
关键词:果壳松鼠网红

■默 默/整理

如今,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的科普方式已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的“另类”科普群体开始涌现,他们或借助新媒体,或开设课程、成立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用通俗的语言讲述科技奥秘,传递科学之美。

“肯德基爷爷”:借助短视频平台

61岁的英籍教授戴伟是北京化工大学的特聘教授,9年前,他“抛弃”无机化学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投入化学科普事业,每年奔赴全国20多个城市、80多所学校演示化学实验。尽管自称“老外”,但在中国工作、生活23年的他已是一个十足的“中国通”。

从2018年2月起,他在短视频平台开设“戴博士实验室”,发布科普短视频,单条视频播放量最高超过1 500万。做实验、讲段子、录视频、开直播……戴伟成了“网红”教师。因为视频里他总是戴着一副护目镜,穿着一身白大褂,留着大胡子,常被小朋友们叫做“肯德基爷爷”。

“大象牙膏”“法老之蛇”“化学红绿灯”“火星四射”,别看这些实验在镜头前只有几分钟,背后却要付出几十倍的时间:搬仪器,洗设备,准备道具,清扫实验室……戴伟常常累得满身是汗。但他乐此不疲,因为他坚信科普是科学家的责任。

除了在App上讲解化学知识,戴伟还加入了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使自己的科普足迹越来越广。他认为,中国化学缺的不是专业人才,而是后继者,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孩子们对化学的兴趣,为中国培养下一代化学家。

戴伟教授向学生演示化学实验

职业科普人:写专栏、开课程

自2016年6月成为一名职业科普人以来,卓克通过音频专栏和课程向公众普及科学思维方法,改变着公众对科学的认知。

卓克从小就对科学感兴趣,但他真正对大众科普感兴趣是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就读期间。

卓克

博洛尼亚大学始建于1088年,是世界上第一所拥有完整大学体系并发展至今的大学,现代天文学创始人哥白尼、“无线电之父”马可尼等都曾在此任教。穿行在校园千年的殿堂与回廊间,卓克仿佛能听到那些科学史上丰碑式的人物在对自己私语。卓克想,自己一定要把科学的丰富、深邃和迷人之美传递给更多人。

2009年回国后,卓克入职了一家科技网站。他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每周都要写一篇科技类长文。随着写作范围的拓宽,卓克越写越上瘾,与此同时,他也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了梳理和重构。公司发现了卓克的科普才能,便与音频App合作,为他量身定制了一档音频科普栏目,吸引了超过37万用户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科学爱好者注意到卓克,觉得他发布的内容既严谨又有趣。2016年6月,“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向卓克抛出橄榄枝,希望他能成为一名职业科普人,在App上日更专栏,开设课程。

截至目前,卓克开设了“科学思维课”“密码学30讲”“科学人物课·杨振宁”等订阅专栏和科普课程,累计用户数超过12万。

“网红”物理老师:录制教学视频

生于1983年的李永乐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极受学生欢迎的物理老师,他还有另一个身份——网红。

2017年4月的一个周末,李永乐刚醒来就收到了小学同学发来的消息:你上“热搜”了。原来,网友将他研究生时期在培训机构做兼职老师的一段教学视频传至微博,那段视频讲解的是“闰年是怎么回事”。

李永乐特意下载了微博,时不时点开看看,一天内,视频点击量达到了1 000多万,李永乐成了“闰年哥”。之后,他拍摄了更多的教学视频,不到一年时间,粉丝就增加到500多万。

激光领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就在视频里讲激光的应用和原理;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去世,他用讲授光纤原理的视频以表悼念;央行决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他专门分析货币体系;问题疫苗进入舆论焦点,他则讲解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在一年多时间里,李永乐发布了近200个教学视频,它们大多以生活常识和社会热点为由头,在极短的时间内向大家传播较深奥的科学知识。

李永乐

李永乐成为“网红”并非偶然。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期间,李永乐在培训机构做过兼职老师,录制过许多教学视频。它们后来被传送到其他城市和一些农村学子的手中。

这是李永乐第一次发现互联网的作用,“它以一种十分便捷的方式在我和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孩子之间建立了桥梁。”他意识到,虽然国家大力提倡教育公平,但农村和城市之间、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仍然存在。

“用教学视频弥补地区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李永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于是,他陆续把自己的教学视频发布到网上,直到2018年,他有了明确的方向:科普。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李永乐,有的中小学校将“看李老师视频并做笔记”当做假期作业,甚至有大学在课堂上播放他的教学视频。

科学追梦人:成立科学传播公益团体

洗衣粉真能炸油条吗?如何检测地沟油中的有害成分?吃一包泡面需要解毒32天吗?在果壳网上,你可以搜索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说到果壳网,就不得不提该网站的执行总裁姬十三。

姬十三在微博中这样描述自己:在海岛上生活了19年,读了11年生物学,为了谋生写过一阵子专栏,后来建立了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

姬十三从小就梦想当科学家,虽然最终愿望没有实现,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科学的热爱,开始“曲线救国”,走上了科普的道路。

在北京师范大学一名博士的技术支持下,姬十三和一群朋友“捐出”10万元,于2008年4月28日正式成立名为“科学松鼠会”的科学传播公益团体。“‘松鼠们’的工作就是将科学的坚果剥开,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

科学松鼠会的成员现有100多名,分布在中国、美国、英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平均年龄26岁。他们绝大多数受过科学专业训练,本身是科学作家,文采出众,视野开阔。

如果说科学松鼠会只是一次对科普的尝试,那么果壳网的成立就是姬十三开始“玩真的”了。他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完全变成了自己的工作,“只要你足够喜欢你所感兴趣的事,就一定可以在把兴趣转换成工作时找到乐趣”。

“让科学流行起来”是果壳网的口号与目标,但对于姬十三来说,这句话还代表了他个人的梦想与事业的完美结合。

猜你喜欢
果壳松鼠网红
不要上“网红”的当
小松鼠
山竹果壳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空果壳
松鼠
网红滚滚
松鼠
松鼠
«ВаНхУН»
身陷果壳,心游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