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华
(太和县皮条孙镇卫生院,安徽 阜阳 236600)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疝气的患儿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4)与对照组(n=44)。对照组,男31例,女13例。年龄0.5~13周岁,中位年龄(6.62±3.61)周岁。观察组,男29例,女15例。年龄0.6~12周岁,中位年龄(6.82±3.67)周岁。2组患儿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行全身麻醉,患儿取仰卧位;对手术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后,在皮横纹下做一2.5~3.0 cm横向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充分暴露精索;锁定病灶部位,纵行切开疝囊,并进行剥离;缝合伤口,并使用无菌敷贴覆盖伤口。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3~5 d,以预防伤口感染。
观察组实施小切口微创手术模式,患儿麻醉后取仰卧位,将其臀部位置垫高,在疝气位置上方皮肤横纹处作5~20 mm切口,逐层分离后予行小切口微创手术,将患儿疝囊予以剥离,并将疝囊实施高位结扎,钝性分离后逐层缝合[1]。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3~5 d,以预防伤口感染。
对比小儿疝气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限制活动时长、住院时长)、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阴囊肿胀、腹胀、鞘膜积液、复发)。
数据均采用SPSS 20.0软件予以对比分析,手术相关指标行t检验方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行卡方检验,采用(%)表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手术时长、限制活动时长、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小儿疝气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表1 2组小儿疝气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组别 手术时长(min)术中出血量(mL)限制活动时长(h)住院时长(d)观察组 11.51±1.47 1.14±0.28 11.74±1.58 0对照组 22.24±3.24 4.74±0.82 23.53±2.38 5.26±1.53 t 20.0048 27.5592 27.3762 22.8045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表2 2组疝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疝气作为小儿常见疾病,常规手术应用开腹术式,其手术切口在15厘米左右,且根据患儿疝囊实际情况,部分患儿手术切口甚至达到22厘米,患儿术后极易发生疼痛、感染、出血等问题。传统手术模式时间较长,患儿麻醉药物应用量较大,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对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小切口微创手术模式对于小儿疝气治疗十分必要,本研究中采用的小切口微创手术方式,手术切口一般在1 cm,部分患儿切口达到2厘米,与传统开腹模式相比,小切口微创手术对患儿的创伤较小,患儿术后恢复效果显著。同时,小切口微创手术时间较短,患儿术中出血量较少,因此不会对患儿身体发育造成影响。此外,根据研究显示,小切口微创手术,仅有少部分患儿发生阴囊肿胀,且肿胀程度较轻,无需治疗可自行痊愈。
总而言之,小切口微创手术在小儿疝气治疗方面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