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云,刘海兰,忻婷婷
(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药物治疗脑梗死对患者的康复作用相对单一,通过护理措施能够明确改善患者的康复效果。本文对所选脑梗死患者开展中医综合护理,观察中医护理对情感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我院2018年1月~12月124例脑梗死患者,实验组62例和对比组62例。实验组年龄45~88岁,平均(74.32±13.68)岁,病程1~34小时,平均(24.79±9.21)小时。对比组平均年龄(75.32±13.68)岁,平均(26.54±6.46)小时。患者均通过中西医诊断分别确诊为脑梗死,同时排除患者存在不配合护理、意识丧失、非自愿参与实验。
对比组:传统护理。对患者开展西医护理,帮助患者开展康复训练,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
实验组:中医综合护理。对患者开展情志护理,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开展交谈引导,对患者进行不少于30分钟的情志护理,确保患者日常沟通交流效果。对患者进行环境护理,帮助患者保障病房整洁,确保适宜温度,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首先对患者讲解如何通过器具进行穿衣、进食、洗漱、排泄,循序渐进的进行康复训练。对患者进行中医饮食调节,针对患者辩证情况对患者进行食谱的制定,并叮嘱患者严格按照食谱进行饮食,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与穴位按摩,对患者偏瘫或失语辅助穴位进行按摩,包括患侧上下肢穴位,如曲池、内关、肩井、尺泽、合谷、阳陵泉、足三里、髀关、扶兔、三阴交、昆仑、粱丘、承山、悬钟、解溪、太冲、涌泉等穴位,2~3分钟/穴,30~50分钟/日,1次/d。
对比两组FMA、ADL量表、QOL量表、SAS、SDS量表评分。
实验组FMA、ADL、QOL量表评分均高于对比组,实验组SAS、SDS量表评分均低于对比组,两组FMA、ADL、QOL、SAS、SDS量表评分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FMA、ADL、QOL、SAS、SDS量表评分比较(±s)[n(分)]
表1 两组FMA、ADL、QOL、SAS、SDS量表评分比较(±s)[n(分)]
组别 例数 FMA量表 ADL量表 QOL量表 SAS量表 SDS量表实验组 62 69.33±5.27 58.55±7.08 7.44±1.08 36.76±6.45 37.27±6.34对比组 62 63.74±3.23 52.44±5.27 6.45±1.21 40.66±9.43 43.55±8.38 t-12.6745 13.3345 12.9679 12.6143 13.5563 P -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脑梗死属于临床上较为高发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多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导致患者无法自主生活,一些患者由于就诊不及时等原因产生不良预后,患者的肢体功能无法得到有效恢复。从整体上对患者的心理、生理康复都造成较大的影响[1]。中医将脑梗死归结为“中风”,中风会导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会增加患者心理、生理、经济上的压力。目前脑梗死患者呈现出年轻化的年龄分布态势,使得临床脑梗死的治疗压力不断增加,治疗需求也随之变化。尤其针对患者的预后干预,在临床上的治疗需求占据越来越多的比重。脑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但要利用药物保证治疗效果,同时还要针对患者的预后需求,功能康复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中医综合护理是较为常见的护理类型,中医综合护理充分吸纳了中医理论,针对脑梗死患者康复锻炼、日常生活、用药、饮食等开展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在保障患者护理效果的同时,积极提高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能力的改善,不但克服患者治疗压力,还能够促进患者治疗效果的改善,多数患者在接受中医综合护理后,能够明确改善肢体功能,促进生活质量、生活功能的提高,同时患者的情绪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避免情感障碍发生。
本次实验对所选脑梗死患者开展中医综合护理后发现,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同时抑郁、焦虑情绪改善,患者生活功能也得到有效恢复,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