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妍
(郑州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子宫肌瘤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妇科良性肿瘤,常见于40岁以上女性群体。此病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所引发,在性激素的刺激下,极易形成巨大子宫肌瘤,不仅会引发子宫异常出血、疼痛等症状,还会对病人的生育能力造成影响[1]。手术是临床治疗巨大子宫肌瘤的主要手段,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旨在探讨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在巨大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内容如下。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46例巨大子宫肌瘤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均已婚已育,无生育要求。年龄39~53岁,平均(45.62±2.95)岁;平均肌瘤大小为(16.48±1.35)孕周。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传统组,各23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传统组患者运用传统的开腹全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由腹壁开腹直至子宫完全暴露,结扎供血主动脉之后,进行子宫全体切除。研究组患者实施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术中采取仰卧体位,气管全麻后在患者肚脐上缘开3~5 cm的切口,由切口置入腹腔镜,并开穿刺孔。第四操作孔位置选在患者下腹部中央耻骨联合交界区,建立操作孔后,使用二氧化碳为患者建立气腹,腹腔负压控制在12~14 mmHg。使用双极电凝依次切断患者的阔韧带、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以及输卵管峡部。之后剪开患者膀胱和子宫之间的腹膜,分离后将膀胱钝性推下,进入阴道手术阶段。在患者的阴道粘膜注射肾上腺素之后,切开阴道粘膜,打开子宫直肠窝腹膜,由此取出被切除的子宫,取出病灶后结扎动脉和静脉,进行最后的清理与缝合。
统计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同时记录发生切口感染、腹腔脏器损伤以及皮下囊肿的人数,计算并发症发生率。
用SPSS 19.0工具进行数据统计,x2和t作为检验值,P<0.05说明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组,手术用时、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均显著短于传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治疗效果情况统计(±s)
表1 两组的治疗效果情况统计(±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用时(min) 肛门排气时间(d) 下床活动时间(d)研究组 23 68.29±9.63 76.26±10.47 0.95±0.39 1.14±0.42传统组 23 95.31±12.05 115.47±14.64 1.68±0.53 2.05±0.74 t-8.40 10.45 5.32 5.13 P-0.00 0.00 0.00 0.00
研究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0%;传统组有2例切口感染,1例腹腔脏器损伤以及1例皮下囊肿,并发症发生率为17.3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P=0.04)。
巨大子宫肌瘤是一种中年女性群体中发病率极高的良性肿瘤,发病后会导致患者出现排尿障碍、早产、流产等严重问题,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全子宫切除术是在治疗该病时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术式,但传统的开腹式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伤较大,手术后患者恢复速度慢,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和推广,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已经逐渐替代了开腹手术的位置,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的青睐,逐渐成为了治疗巨大子宫肌瘤的首选[2]。本次研究结果也表明,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组,手术用时、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均显著短于传统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在巨大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确切,且手术安全性较高,有助于患者身体的尽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