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 214122)
微信最初是一款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的移动端即时通讯(IM)应用。后来经过诸多版本迭代,增加了许多新的功能模块,到今天为止,它早已不仅仅是通讯应用了,而是涵盖了社交通讯、娱乐内容、生活服务等国民级社交服务平台。目前,微信的日活量已超过10亿。“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它正在影响和改变大众的生活。因此,探究微信社交生态建构过程,分析其迭代成功的原因,对移动应用产品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迭代最早出现在数学学科的一种算法(强调初始值经过相应公式计算后的到新的值,并通过相同的方法对新的值进行计算,经过反复多次运算而得到最终结果),后被拓展到到计算机领域,逐渐成为一种思维模式和理念,并被广泛运用到互联网产品开发中。迭代思维强调逐步追求产品完善,是对旧有产品进行更新优化的过程。迭代过程可以快速得到用户反馈,让用户反馈去驱动产品发展,以达到产品周期性生长的目的。这种思维方式与“Practice makes perfect”实践致臻,不谋而合。
迭代思维在互联网设计产品的过程中被具化为迭代设计。迭代设计是设计产品的过程,在设计的不同阶段反复测试和评估产品,以尽可能消除产品的可用性缺陷与战略性偏差。换句话说,迭代设计是随时间改进完善设计的过程,使产品随着量的积累逐步实现质的变化。但并非所有的迭代设计都会促使产品逐步走向成功。成功的迭代设计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能够让产品更贴合用户需求变化,并牢牢把握住用户粘性。
笔者从时间维度为线索,以Jesse James Garret的用户体验要素为基础,从产品战略、功能架构、交互设计、视觉设计四个方面对微信历史版本的用户体验设计进行分析,归纳微信的迭代设计特性。
产品的战略层往往通过两个目标确立:商业目标与用户需求。产品战略又直接促进用户体验的确立与制定,定位产品存在的价值。笔者统计了从2011年微信1.0发布起,产品迭代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见表1。从微信的迭代数据来看,微信的迭代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过程:第一阶段建立熟人与陌生人的关系链,维护和扩展人际关系,优化用户聊天体验;第二阶段推出微信公众号,建立人与信息的连接,通过订阅号给用户提供信息,增加内容互动,逐步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第三阶段引入生活服务模块,建立人与服务的连接,满足用户生活需求。微信逐渐完成了从社交关系平台到社交内容平台再到社交服务平台的战略转变。据此看出,微信围绕移动社交核心逐步拓展了移动社交内涵的边界,展开了更多维度的交互,满足了用户对更多事物连接的需求,由点及面,逐步构建移动社交生态。
表1 微信版本迭代变化
微信的核心功能架构在迭代过程中没有大的变化,产品信息骨架分明,贯通的使用流程,帮助用户快速寻找到目标服务。核心功能板块主要有微信、通讯录、发现、我四大板块。迭代功能的添加都集中在四个板块的二级层级上,来达到“少即是多”的动态平衡,如图1。聊天功能是微信自始至终一直优化的基本功能。以“文字-图片-表情-语音-视频”的主线进行递进优化。这样很好的保护了用户的主操作习惯,完全体现出了微信的克制,总能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改版的变化。不同板块之间的互通有无也贯穿始终,迭代过程中能够将新功能与旧版本很好的串联在一起。例如微信依托强大的朋友社交关系链,推出“看一看”功能。区别于头条的个性化算法推荐,微信利用人的天然分享属性“把好看的内容推荐给朋友”,激活了一个新的个性化信息流推荐。这种熟人的推荐方式叠加了用户价值观,增加了互动与仪式感,创造了更多社交价值。微信通过这种迭代功能整合方式创造了用户使用的便利性。当一个系统具有便利性时,它便超越了可用性,能够因为有用并简化了之前复杂的任务而获得成功。
图1 微信功能架构整合
微信是典型的以行为逻辑进行的交互设计迭代,保证了不同模块之间的行为逻辑的一致性。页面结构采用的是上中下结构,包含顶部栏与底部栏,这样能够让导航与页面容容非常自然的协调起来。交互的流程也是一贯地强调:操作前信息明确,操作中反馈及时,操作后可返回。用尽可能的短的操作路径完成用户目标,大大提高交互效率。在交互的微迭代方面更关注于用户的需求变化。比如聊天界面的强提醒功能使用户能够很好的进行信息分级,能够从纷繁的信息中获取重要信息。在每次功能更新后,并没有立即出现新功能演示,而是在用户触发使用场景时给出相应的提示。这种方式做到了不必要的更新打扰。在用户需要时出现不仅让用户感受到新功能的惊喜,还能让用户更容易理解如何操作新功能。功能逐渐完善的同时,给予用户更多的权限和选择。让用户个性化定制自己的使用体验。
图2 微信标志变化
微信的迭代视觉变化,是在不变中寻求万变。软件的界面设计始终保持用户对话式界面,一切以用户为核心。通过调整页面留白、加大字号以及导航栏图标细节,总的UI设计给人的感觉更加扁平化,更突出了以功能为主的设计理念。微信的标志经历过四次迭代,变得越来越扁简洁。Logo颜色由翠绿色变为了浅绿色,视觉上感觉更加清爽年轻化,富有亲切感,使品牌系统更具有识别度,如图2。随着迭代过程中微信的业务能力不断地拓展,微信逐步把二级品牌(微信支付、微信卡包、微信扫一扫、微信公众号等)识别体系完善统一,构建品牌视觉生态,应用于各种平台的客户端、相关网页以及周边产品的设计中。大多数的APP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走向商业变现,但往往产生的结果是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的。而微信广告却很好的平衡了这一点。微信在朋友圈和媒体内容的合适位置针对特定用户提供精确的广告投放,入口展示上保持了朋友圈版块的排版形式,显得统一有序。通过丰富有趣的H5互动体验式创意,吸引用户主动参与,营造出像朋友一样的广告对话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更具有可持续性。
始终围绕核心。微信的版本迭代始终以两个核心作为支撑:产品的核心功能以及用户的核心地位。明确核心功能点,才能不断强化产品的差异化定位。关注用户才能理解用户,才能准确的为用户提供新功能做到精准迭代。
多端适配。微信的起步阶段只要在手机移动端设计,后期用户使用粘性增强,使用场景几乎涉及到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整合手机端、PC 端、PAD端、甚至车载场景的一致性使用感受,来达到用户体验的无缝衔接。
掌握次序。迭代过程当中的次序很重要,前后迭代要具有一定的连接性和预判性。在推出朋友圈功能之前,微信通过扫描二维码来快速添加好友、推出内容公众号作为铺垫,才保证了朋友圈的内容的丰富性与质量。
紧贴技术。拿微信的语音消息互动来说,之前的交互方式是按住说话,上滑到转文字按钮,说完松开手至后,才把语音解析成文字。而现在交互操作步骤减少,达到了实时语音转换文字功能。这看似不起眼的体验优化,它背后代表着是微信在语音识别能力上的技术突破。
灵活定制。微信试图创建一个更符合用户自己使用的流程,在迭代过程中始终把操作弹性释放给用户,让用户在使用中提高效率。并通过启发性引导用户从新手用户向熟练用户晋升。
微信的迭代很好的验证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产品创建初期有赖于产品的差异化定位,但产品的成长与稳定发展有赖于如何迭代。目前市面上很多APP普遍想要给用户一个大而全的产品,却很难吸引用户的眼光,这样做反而消耗了大量资金和团队心力。所以好的产品需要从产品的内核出发,关注用户动态需求变化并给于行动支持,做好一次次微小迭代,使产品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