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鹿皮币看汉武帝的经济举措

2020-06-27 14:06王磊
中学历史教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武帝西汉汉武帝

王磊

一、试题的特点和思路的延伸

汉朝的时代特征一直是高考的考查热点,2019年的全国卷和地方卷对此多有涉及,其中全国Ⅰ卷第25题给笔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该试题以白鹿皮币(以下简称“皮币”)为视角,结合汉武帝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重点考察了西汉政府发行皮币带来的实际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此题题干和选项的设计都颇为精巧。从题干部分看,廖廖数语就把皮币的大小、价值、用途做了精准的描述,营造出一种别样的历史情境。从选项部分看,四种表述从不同方面阐释了汉武帝执政的重大成效,言简意赅,指向明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对皮币的内涵进行准确的定位;另一方面必须仔细推敲选项和题干之间的史实逻辑,找到发行皮币和诸侯献礼的契合点,从而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

基于对试题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挖掘皮币蕴含的历史课程资源,从而提升高考试题引领历史教学的功效。例如:皮币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皮币的发行与汉武帝的治国方略有哪些密切的联系?从货币体系展望汉武帝的经济举措,能做出怎样客观的评价?教师对以上问题的阐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西汉初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深化学生对历史细节的认知和理解,而且还能让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经济举措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这样由浅而深的问题引领,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达成和关键能力的提升一定会大有裨益。

二、史料的搜集和史实的梳理

1.发行皮币:满足北击匈奴的政治需要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继秦始皇之后又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在汉匈关系的处理上,他一改以前消极防御政策,代之以积极进取策略。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19年的9年时间里,汉武帝先后三次派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迫使其远徙漠北,基本解决了匈奴对西汉政权的威胁。但是在与匈奴进行的这些战争中,西汉政府少则动兵数万,多则数十万,由此带来的军费开支,已成为国家财政的一项沉重负担,这也导致“文景之治”时“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的富足情景不复存在。除了直接的军费开支以外,武帝在征战匈奴时还举行过巨大的赏赐。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明年(注:公元前123年),捕斩首虏之士,受赏赐黄金二十余万斤。虏数万人,皆得厚赏。”“其明年(注:公元前121年)秋,浑邪王率数万之众来降,于是汉发车二万乘迎之,既至,受赏赐,及有功之人。是岁费几百余巨万。”由于对匈奴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汉廷赏赐的对象不仅有战功卓著的汉军将领,还包括投降汉朝的匈奴首领和军士,这些巨额赏赐使本来就日趋困难的汉室财政更是雪上加霜。

北击匈奴耗费了大量的财政支出,直接造成了西汉政府的经济困境。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决定发行皮币以解燃眉之急。“于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造钱以澹用……是时禁苑有白鹿而少府多银赐……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缋,为皮币,直四十万,王侯宗室朝数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

2.皮币荐璧:抑制地方诸侯的经济手段

早在先秦时期,以皮币或以束帛垫璧进献就是诸侯聘享的礼节之一。汉武帝在前朝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内容,规定王侯、宗室朝觐皇帝或相互聘享,必须用皮币“荐璧”,并由此形成了皮币荐璧制度。这一制度的推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汉的财政危机,而且成功地打击了诸侯豪强的经济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以来,随着帝国实力的不断增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有了明显的增强。中央与地方力量的消长,促使汉武帝以更为直接有效的经济手段来打击和削弱地方诸侯。“裁一鹿皮,即制数十币,获利数百千万,有司为武帝计者,诚极巧妙,而王侯苦矣。”汉武帝通过恢复“皮币荐璧制度,分割了地方财政,增强了自我实力,在经济上抑制和削弱了地方势力,这与帝国政治层面推行的‘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等一系列政策并行呼应”。由此可见,皮币荐璧制度是西汉王朝为实现强化皇权、巩固统一所构建的政策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3.皮币应瑞:迎合君权神授的思想工具

应瑞,指的是把天意和人事紧密联系起来,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以自身活動来感应天。自古以来,麒麟的出现一直被当作是祥瑞之兆。因为白鹿色白、独角,与麒麟类似,所以汉武帝用白鹿皮作皮币,其实是武帝以皮币应瑞。《史记·封禅书》记载:“其后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为币,以发瑞应……其明年,郊雍,获一角兽,若麟然。有司曰,陛下肃祗郊祀,上帝报享锡一角兽,盖麟云。”除此以外,皮币应瑞也和汉武帝注重崇鬼敬神之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时有司谓武帝祭天,精诚上格,报以一角兽,造皮币颁行天下,即以宣示武帝神明,与天相通,此施彼报。其符应在此也。”

当时的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观念已渐入人心。汉武帝在接受“天人感应”思想的同时,也笃信“君权神授”的合法性。武帝郊雍获麟,意味着上天以降祥瑞的方式昭告天下。武帝以皮币应合天瑞,一方面出于对天意的敬畏,并以此来报答上天的恩赐;另一方面,武帝以应瑞“天命”为名,大肆敛取诸侯钱财,以达到缓解财政危局的目的。

三、视野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

1.汉代初年的货币改革

材料一:汉朝初年货币演化简表

问题呈现(1)从“汉朝初年货币演化简表”中,你能获取哪些重要信息?(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从高祖建国到武帝治国,西汉政府的货币政策一直处于剧烈的变化中?(3)为什么汉武帝以五铢钱,而不以金银作为本位币统一货币制度?

设计意图:将皮币置于汉朝初年货币改革的进程中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有更加全面的认识。第一问,主要考察学生整理材料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梳理表格中的相关内容,对其进行合理的解读,形成对西汉货币政策的基本认识:货币改革频繁;货币种类繁多;发行货币的主体既有中央政府,也有郡国政府和富商大贾。第二问,以时间发展为主线,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事件的能力。教师在阐释史实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这种变化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西汉建国的前六七十年,统治者大都采取经济放任政策,这一政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货币需求量的不断提高。由于社会需要大量的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这使得铸钱成为最有利可图的事业,极大地刺激了铸钱业的发展。正是因为货币在社会生活和政府财政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所以西汉政府极力利用货币改制为政治统治服务。第三问,从商品流通的角度,论证五铢钱成为西汉王朝本位币的历史必然。师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这一时期的商品经济固然已有长足的发展,但依然处于低水平的层次,还不足以满足黄金铸币的广泛要求,却能直接刺激铜铸币流通量的不断增加。一方面,以小农为主体的编户齐民普遍使用铜钱购物、借贷、纳税;另一方面,西汉政府也用铜钱购买各类物资和发放官员俸禄。由此可见,低水平的商品生产和流通是西汉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这决定了汉武帝只能用贱金属铜钱作本位货币统一货币制度。

2.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

材料二:于是外攘夷狄,内兴功业,海内之士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古者尝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上,犹自以为不足也。无异故云,事势之流,相继使然,曷足怪焉。

问题呈现:(1)司马迁如何看待汉武帝的经济政策?(2)你是否赞成司马迁的这种评价?为什么?

设计意图:汉武帝执政后,逐渐放弃“清静无为”“轻徭薄赋”等既定国策,实行了算缗、告缗、均输、平准等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全面记载了汉初至武帝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而且还评述了汉武帝经济政策的得失和变动。第一问,要求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前提下,感悟太史公朴素的唯物史观。司马迁从经济角度出发,对汉武帝内修功业,外攘夷狄,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对他的好大喜功和封建迷信加以猛烈的批判。在司马迁看来,汉武帝的经济政策,与其说是应对财政赤字的措施,还不如说是满足一己私欲的工具。第二问,需要学生结合司马迁的评述,在论证问题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学生若持赞成观点,教师不妨引导他们从《史记》中的相关论述入手,比较司马迁和汉武帝在政治立场、经济思想、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区别,从而有助于学生深刻把握汉武帝一系列经济措施的实质。学生若持反对意见,教师应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的实际影响。从积极层面看,其有效抑制了商人资本对小农经济的破坏,保护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方式,支持了武帝一系列意义重大的内事外功;从消极的层面看,其阻碍了正常的商业活动,给百姓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其中重农抑商的举措更是被历代统治者所继承。随着小农经济发展空间的日益缩减,抑商政策逐渐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从白鹿皮币的视角观察汉武帝的经济举措,我们可以获得丰富的历史认知。在两汉史教学中,教师不妨以此为切口,引导学生从现象中发现本质,帮助他们用全面、辩证和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问题,从而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猜你喜欢
武帝西汉汉武帝
到树上摘去年的梨
汉武帝好推理
西汉
人必其自爱
树为何名
路温舒编蒲抄书
苏武守节
古老的皮影戏
梁武帝不杀侮辱自己的人
梁武帝不杀侮辱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