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源
摘要:高中生经常参与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本文以宁夏某高中学校为例,对该学校学生参加体育健身的行为习惯进行了抽样调查,并且分析了影响高中生参与体育健身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以便培养高中生健身行为、提高高中生身体素质。
关键词:高中生;健身行为习惯;调查研究
1引言
从鼓励和推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出发,2020年5月,教育部开展了关于高考改革的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也称强基计划),它强调体育的重要性,告诉全国的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做文弱书生。“强基计划”中36所高校公布的招生简章里都提到了体育测试环节,体育测试成绩将作为考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面对“高考指挥棒”,体育锻炼不仅体现学生身体素质,更将引领学生未来发展。高中阶段是学生体育健身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让学生获得体育健康知识、掌握运动技能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核心[1]。宁夏某高中是该市重点示范高中,在教学等各方面都具有引领作用,通过对该校学生的健身行为习惯进行研究,以期对宁夏地区体育教学和素质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价值。
2 高中生体育健身行为习惯的调查与分析
2.1研究设计
本次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将高中生体育健身行为习惯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和分类,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随机抽样调查了宁夏某高中的500名在校学生(男女生各250名),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实际收回493份,有效问卷490份(男生243份,女生247份),问卷回收率达到96.6%,有效率99.4%。问卷回收率高,基本能够反映本次研究的问题,保证了问卷调查的有效性。
2.2高中生体育健身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
体育健身行为习惯是个体在不断地体育锻炼中,逐步形成的较为持久的、积极自觉的行为表现[2]。本文主要从锻炼的频率、时间、强度、项目选择分析了高中生的体育健身行为习惯。
(1)高中生每周锻炼的频率分析。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率的高低是评价学生体育健身习惯的重要指标之一。频率为每周3次及以上更有利于健身行为习惯的养成。调查发现,该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很高,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男女学生比例占到了54.32%和42.51%,只有2.02%的女生每周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
(2)高中生体育健身的时间分析。时间分为平均每次锻炼的时间和持续周期两方面,每次锻炼时间30分钟以上和持续周期6个月以上,更有利于学生健身行为习惯的养成。平均每次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男女生分别为18.11%和68.58%。而30分钟以上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81.89%和31.82%,男生比例远高于女生。并且,锻炼时间越长,男生人数越多,而女生人数却在减少。持续锻炼周期在6个月以上的男女生所占比例分别为38.68%和19%,人数相对较少,锻炼的持续性不够,女生在健身活动的持续性方面明显不如男生[3]。
(3)高中生体育健身的运动强度分析。运动强度分为中等以下(不累)、中等、中等以上(非常累)。由统计结果可知,大多数学生每次健身的强度在中等及以下,且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仅有30%左右的学生位于中等以上,在非常累的人数中女生比例也明显减少,男生人数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在逐渐减小。
(4)高中生体育健身的项目选择。个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健身项目,更易从中感受到乐趣,从而有助于健身行为习惯的形成。男女学对健身项目的选择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性。男生的主要健身项目有篮球、跑步、散步、羽毛球等,而女生主要有散步、跑步、排球、健美操、羽毛球等项目。有25.51%和18.93%的选择了游泳和台球项目,休闲型体育项目在男生当中较有优势;47.93%和36.36的女生选择了排球和健美操,34.30和31.40%的女生选择了羽毛球和乒乓球,女生更倾向于轻松的、无身体接触的和专人指导的运动项目。
2.3影响高中生体育健身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高中生体育健身行为习惯的影响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
在主觀因素中(表1),兴趣爱好是影响高中生体育健身行为习惯的最主要因素,也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健身的有效途径,调查发现60%以上的学生对健身有极大的兴趣,认为可以丰富课余生活;高中生对健身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较高,近45%的学生认为体育健身可以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动机也是影响学生体育健身的重要因素,其中70%的学生坚持体育健身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缓解压力。此外,也要培养学生积极的锻炼习惯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约41.56%的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存在惰性。
(2)客观因素
影响高中生体育健身行为的客观因素中(见表2),学习紧张占第一位,约64%的学生觉得繁重的学业使他们没有闲暇时间参与健身运动;其次,学校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和体育设施可以促进学生健身的积极性。并且,健身项目的多样化,对学生影响较大。此外,发现天气环境对女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较大,经济能力对该校学生的影响较小。
3 培养高中生体育健身行为习惯的对策建议
依据对高中生体育健身行为习惯的现状调查和因素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加强学生对体育健身的认识
(1)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重要性的认识。目前我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较好,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识不够。学校和家长都要让学生意识到体育健身是增强身心健康和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方式。
(2)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持久性。很多高中生热爱体育锻炼,但是不能坚持、持续周期短、锻炼内容和方式也是随机的,也就导致了很多高中生不具备健身行为习惯。健身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所以要让学生意识到坚持体育健身的意义。还应加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尤其是女生运动坚持性的教育和引导。
(3)培养学生体育健身的固定性和主观能动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興趣爱好和实际情况,选择固定的健身时间的健身内容[4],使学生能从被动的锻炼转为积极、主动的体育锻炼。
3.2营造良好的校园健身氛围
(1)健全学校体育健身的设备器材和场地。学校要重视体育场地设施的完善、建设改善健身环境,完备健身项目,使学生有良好的体育健身基础。并且要重视器材管理制度的实施,让学生借用体育用品更加方便,不断满足学生体育健身的条件,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丰富学校体育课外活动。虽然我校每年举行文化艺术节和春秋季运动会,但是参与人数较少,所以体育教师可采用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加强对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此外,我校应建立体育社团,充分发挥各社团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
(3)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篮排足等)在各高中学校中已经非常常见,学校可以根据学生需求,适当的开发和引进新颖的、流行的、时尚的体育运动项目(如棒球、沙滩排球、轮滑、攀岩等),扩大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从而提高学生锻炼的兴趣。
3.3加强学校体育课程建设
在学校的体育课程建设和实施中,应该将培养学生体育健身习惯始终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
(1)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教师是高中生参与体育健身的主要引导者,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大力宣传关于健身锻炼的益处,也应以身作则坚持体育锻炼,给学生树立好榜样。
(2)注重教学内容和方式。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掌握生理与心理健康知识,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贯穿讲解,让高中生从身心上都认可和接受体育运动并了解健身锻炼的益处。体育课程中,学生锻炼的强度和方式要适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健身方式,体验锻炼的乐趣[5],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和科学的健身,逐步形成一种健身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科学的健身方式。调查可知,选择有专人指导的学生比选择独自锻炼的学生比例高出约30%,可见,学生更需要专业的健身运动指导,免得在健身时遇到困难,产生畏难情绪。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模块教学,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体育项目,并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此外,可以成立科学体育健身咨询室,课下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帮助。体育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需求,推出科学健身的在线视频,供学生线上观看,随时随地得到专业指导。
参考文献:
[1]陶勇,代春玲.对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健身行为习惯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7):90-92+105.
[2]杨淑萍.青海省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与体育健身行为习惯的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5(02):91+97.
[3]张建伟,康倩.大学生健身锻炼行为习惯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5(1):86-88.
[4]张赐东,李志军.大学生健康意识和健身行为调查与对策研究[J].龙岩学院体育系学报,2008(6):92-96.
[5]陈立新,王志斌.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和参与行为特征的调查研究--以江西省的部分高校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2(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