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移动终端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与挑战

2020-06-27 14:07陈柯宇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全媒体优势挑战

陈柯宇

摘    要:在全媒体时代,随着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和变化,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不断融合,智能移动终端也出现了新的发展与挑战。智能移动终端作为融合了众多媒介功能的工具,为用户带来了更加丰富和多重的体验,也因此产生了更加多样的受众商品理论;但其也对传统媒体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以及过度依赖媒介的弊端。如何平衡智能移动终端对用户的全方位渗透、更好的发挥其优势成为目前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关键词:全媒体;智能移动终端;优势;挑战

一、智能移动终端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

智能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PDA等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设备,网络不仅是获取信息的方式,更成为类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网民超过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在这样一个媒体内容、渠道和功能层面交相融合的时代,智能移动终端为受众带来的新的使用与满足,也为传播学理论带来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受到了一系列挑战。

(一)智能移动终端在全媒体时代的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是传播学中受众研究的重要内容,由美国社会学家卡茨提出,他认为在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受众会产生媒介期待,然后通过媒介接触满足需求。但是在媒介各种功能大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媒介的使用与满足不再局限于单个层面的满足,而是更加倾向于多层面多方式的使用与满足。于是智能移动终端所带来的便是伴随更广泛的媒介接触所带来的满足个人整合的需要。曾经,我们是受众,“受众”是媒介(平台)的使用者,是信息的接受者,受众的“受”字体现出更多被动性成分,表现出随从性,是一个同质化的“众”的概念。现在,我们是用户,“用户”是一个“非众”的概念,表现出主动使用——一个个性化的存在1。在此情形下,智能移动终端几乎可以满足用户的多方位需求,集通讯、娱乐、视频、知识于一身,其对用户多种需求的同时满足带来了更强的用户黏性。

其次,更便捷的全媒体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革。随着交通与网络的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时间呈现碎片化特点。加之身处陌生人社会,人际交往传播式微,人们有更多的属于私人的碎片时间。智能移动设备可以让人们突破空间的限制,同时用一种碎片化方式填补时间空隙。在这种情形下,网络看似弥补了受众不同的需求,更加便捷,然而对于智能移动终端的使用却不再出于明确的媒介期待,受众对于媒体的接触动因由工具化向仪式化转变,接触媒介行为本身成为用户最主要的使用目的,满足于形式本身而不是媒介内容,即“媒介即讯息”。

最后,智能移动终端的大量使用与普及也带来了对整个社会的再整合。无时无刻处于“在线”状态的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使整个社会的社交功能部分转移到了智能移动终端上,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逐渐拥有了更多的现实的社交能力。同时,用户可以通过微博与名人互动,明星效应逐渐扩大至每个个体,用户拉近了与明星的距离,虽然这是某种程度的“去魅”,却由于用户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互动而增加了对明星和社会公众话题的关注,因而再次黏合于移动终端。

(二)智能移动终端在全媒体时代的受众商品论

在斯密塞的受众商品论里,媒介主要是通过植入广告、提高收视率以及对某些节目进行收费从而将受众卖给广告商赚取利润。然而当我们处于全媒体时代,媒介不再通过以前单一的几种方式将受众打包卖给广告商,而是在自媒体兴起和大数据普遍应用的条件下,将用户提供的任何细节信息存储起来,并利用大数据精准的投放在用户足迹遍至的每一角落,这导致了用户无休止的使用时长、爆炸式的内容创作和应接不暇的时间空袭填补。这些带有个人的位置、喜好、消费习惯等全方位的数据逐步为媒介所利用,通过大数据分析,成为可以贩售给广告商的定制受众商品,由此产生了对经典“受众商品论”的更新。其主要包括三种受众商品方式:

首先是自媒体平台生产的受众商品。受众不仅仅是接收信息的“客人”,更是进行主动生产的“主人”。角色转变意味着媒介与受众关系的变化2。自媒体集传播信息与内容生产的路径为一,通过更多种方式与受众互动,提升用户多元价值。与此同时,用户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内容地生产创造和传播中来,通过直接和间接地方式成为媒介工作地实际劳动者,而且更多出于自愿地投入。用户自主自动地将个人信息发布至众多社交平台,成为内容生产者地一部分,这已经不单纯是用户自身地满足,而是将内容中地个性创作信息一同被媒体打包贩售给广告商。

其次,定制消息生产的受众商品。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新闻传播方式,以其用户订阅制和内容选择性推送广受青睐。但用户订阅公众号的过程实际上是将个人喜好信息存入大数据库,为广告商获取被精确定制的受众商品提供了便利,方便其分析不同消费方向的潜在用户。最后是互动广告产生的受众商品,广告已不再以明确地广告形式告知受众,而是通过各种隐性方式植入到用户接触信息地方方面面。近年来流行的微信朋友圈广告就以精准投放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这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feed 流广告,是根据性别、年龄、爱好、地理位置等用户标签进行匹配后的精准推送,用算法为每位客户定制个性化广告,从而将广告骚扰度降到最低。

二、智能移动终端在全媒体时代的挑战

(一)对传统媒体行业的挑战

传统媒体如杂志广告的投放、电视收视率以及广告投放等近年来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和业绩下滑,即使推出过“两微一端”等的尝试依然收效甚微。“受众分流”是电视媒需承受的现实打击,多元化的视频广告和网络平面广告也极大地冲击了原本占据媒体界商业垄断地位的电视广告3。就传受关系而言,传播者出现多种身份的特征,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传统媒体,自媒体以及各个受众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信息的获取门槛降低,传播者由单纯的发布信息到参与运营管理和社交策划转变。就采编流程而言,內容的生产需要统一配置资源进行综合生产,采编播一体化,更加需要全能型人才。就市场营销方面来看,传统媒体也没有建立起与互联网环境匹配的市场营销机制。因此,传统媒体在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和互联网大环境的变化下遭遇了一系列挑战,嗜需迅速转型找到自己的出路。

(二)过度依赖和过度娱乐化

智能移动终端的使用使网络加速发展,一跃进入5G时代,与此同时受众也越来越依赖手机等终端的使用,随时随地都能看的短视频、微电影以及抖音快手的流行使用户逐渐

传统媒体使用者一般不容易上瘾,但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者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了依赖症,“智能手机依赖症”就已经是一种新型的常见心理病症,在智能手机使用者中的占比并不低。目前中国已经领先迈入5G高速网络时期,从2008 年末3G 时代的开始到今天,短短十几年地发展已经使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成为人们不可分割地生活方式地一种,而人们对于智能终端对人地控制却没有建立起很好地抵抗机制。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一旦接入互联网,使用者可以通过搜索或链接随意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且操作系统是开放的,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安装各种軟件,尤其是游戏、社交、购物、视频播放器、自拍美化等软件,特别容易让使用者成瘾。

除此之外,移动智能终端还成为了中小学生乃至成年人消遣时间的不二选择。由于手机的普及,中小学生开始在课余时间玩手机游戏、进行社交以及观看视频,成年人将手机视为零碎时间的支撑物以及下班后缓解压力的替代物,虽然这有利于放松和愉悦人们的心情,但过度的依赖手机、平板等物品使人们逐渐沉迷于手机无法自拔。利用手机过度娱乐导致了对现实生活的漠视以及现实社交的萎缩。过度娱乐化正在透支着人们对于现实世界以及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经历。

三、结论

在智能移动终端已深潜入人们的生活和社交的各个方面的时代,其对人们应用社交媒介进行使用与满足的方式从单一满足转向了多重满足,从单纯的满足人们的认知需要、社交需要、情感需要等转向了个人整合、社会整合以及生活方式改变的需要这些多重整合的需要方面。与此同时,斯密塞的受众商品论也从单一的利用广告、节目付费等单一方式转变为了利用大数据对用户生活进行全方位渗透从而将受众从生活的各个细节和方面将其打包卖给广告商,时间和数据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除此之外,智能移动终端也对传统媒体行业单一的营销方式带来了挑战,也面临着过度依赖和过度娱乐化的不良后果。因此,我们可以说,智能移动终端开启了一个从“单一”迈向“多重整合”的时代,其未来的发展还需拭目以待,其受到的挑战也需要更好的去解决。

参考文献:

[1]范思翔.智能移动终端的媒介优势与传统媒体的转型变革——以智能手机应用为例[J].声屏世界,2017(05):58-59.

[2]方婕妤.重读受众商品论:新媒介环境下的“变”与“不变”[J].新闻春秋,2019(06):61-68.

[3] 夏梦娇.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20(03):56-58.

猜你喜欢
全媒体优势挑战
画与话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第52Q 迈向新挑战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