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下诗歌汉英翻译策略

2020-06-27 14:07李明珠李雪茹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杜甫翻译诗歌

李明珠 李雪茹

摘    要:诗歌是中华文化精髓,中国文化走出去其传播意义不言而喻。诗歌是最高级的语言艺术作品。作为一种跨文化活动,诗歌英译是对译者的一个巨大考验。跨文化视角下,从诗歌的三个特点来评析诗歌英译译文,得出诗歌英译无法避免意象缺失,译者可用脚注帮助英语读者理解汉语诗歌意象,力求译作意义及形式与原诗无限接近。

关键词:翻译;诗歌;杜甫

一、引言

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要求也愈加迫切。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瑰宝,具有极大的传播意义。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活动,诗歌英译是对译者的一个巨大考验。跨文化视角下,本文从诗歌用意像来表达情感,语言高度凝练,讲究节奏和韵律三个特点出发,对比分析许渊冲先生及宇文所安先生对杜甫《望岳》一诗的译文,得出诗歌英译意象缺失不可避免,译者可以利用脚注帮助英语读者理解汉语诗歌的意象,力求译作意义及形式向原作无限接近。

二、翻译与跨文化交际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途径,就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战略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翻译首先要解决文化跨越的问题(孙艺凤,2012)。徐蕾(2017)在其文章中也提出,“任何语言在传播与应用的过程中,都需要从文化的差异性和内涵性出发,语言上的差别,本质还是文化内涵差异造成的。”刘德军、陈艳君认为,“翻译已不再只是语言学层面的字面阐释,更是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活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它是中国文化传播的有利工具,也对译者提出了挑战。

诗歌英译可以算作最难翻译的题材,把原作的意象,情感,韵律完完全全还原或者超越原作,实数难事。本文从诗歌的三个特点出发,对许渊冲及宇文所安两位先生《望岳》一诗的译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诗歌翻译中译者可以采纳的翻译策略。

三、译作对比

汉语诗歌注重用意象寄托情感,中国社会文化背景造就了汉语诗歌独特的意象内涵。中国读者擅长形象思维,而英语读者擅长具体思维,逻辑思维,缺乏对意象的联想,难以引发他们心中的情愫。因此,翻译过程中汉语诗歌中的意象不可避免会有所缺失。本文以下就语言及形式两方面对两个版本的译作进行评析。

许渊冲译本:

O peak of peaks, how high it stands!

One boundless green oerspreads two states.

A marvel done by Natures hands,

Oer light and shade it dominates.

Clouds rise therefrom and lave my breast;

My eyes are strained to see birds fleet,

Try to ascend the mountains crest:

It dwarf all peaks under our fleet.

杜甫《望岳》为五言古诗,全诗共40字。从语言方面,许译译本全诗共8行,每行字数与原诗并不对等,译文共53字,比原诗语言多出13字。形式方面,原文第一句用的疑问语气,而许译第一句话运用感叹号来表示泰山山脉绵延辽阔的感叹之情。另外,诗歌前四句均以“s”作为韵脚,后四句均以“t”作为韵脚,可以称作是对原诗的押韵忠诚。

宇文所安译本:

And what then is Daizong like?

Over Qi and Lu, green unending.

Creation compacted spirit splendors here,

Dark and Light, riving dusk and dawn.

Exhilirating the breast, it produces layers of cloud;

splitting eye-pupils, it has homing birds entering.

Someday may I climb up to its highest summit,

with one sweeping view see how small all other mountains are.

從语言方面,宇译译本全诗共8行,每行字数与原诗亦不对等,译文共59字,比原诗多出19字。形式方面,宇译第一句运用问号,是对原文的忠诚。押韵上,宇译没有采用押韵形式。

相对于原诗来看,两译本的行数与原诗对等,语言均不如原诗凝练,但许译要比宇译词语更精炼一些。两位译者均采用阐释的方法,将原诗的意义翻译出来。许译追求了译文的押韵,而宇译则更偏于对于诗歌意义的表现。诗歌翻译形式方面,许译押韵,读起来更富有节奏感。从诗歌语言,形式方面看,许译更胜一筹。

对比分析两个译本,译者翻译诗歌时,由于两国文化不同,追求与原诗达到完全一样的效果是无法实现的,只能在意义以及形式方面尽可能还原原诗的风貌。为了能够完整地传达原诗的意义,译者不得不放弃对原诗字数的忠诚,但译者可以尽全力浓缩英文表达,即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原诗的意义。译者可以借鉴脚注,对文中的意象隐含的意义进行解释,帮助英语读者了解汉语诗歌意象。译者还可以竭力追求译文形式与原诗的对等,比如译作行数、押韵方面。

四、结论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由于两种语言读者文化背景有差异,这就造成汉语诗歌中意象不可译。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利用脚注对诗中意象进行解释,用凝练的语言表达出原诗本来的意义,追求原诗的形式之美,以是原诗的魅力尽可能得到还原。

参考文献:

[1]刘德军,陈艳君,跨文化传播下的旅游资料翻译策略选择[J], 南华大学学报,2013,(13):106-109.

[2]徐 蕾,跨文化翻译视角下的外宣资料英译特点及思路探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1-3.

[3]孙艺风,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策略[J],2012,(1):16-23.

猜你喜欢
杜甫翻译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登高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绝句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