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物纪录片的叙事手段及细节把握

2020-06-27 14:07冯若良孙尚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6期

冯若良 孙尚

摘    要:目前,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的多样化以及对细节的把握在拍摄时要更多考虑到,这是当今纪录片创作中增强影片可视性和故事性采用的一种重要策略,本文通过对人物纪录片叙事手段和细节的研究,指导毕业作品《画》的创作,并将文中论述道德许多观点都结合自己创作的纪录片《画》进行了探讨。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人物纪录片叙事手法及细节把握结合经典人物纪录片进行了比较细致准确的分析和研究,并借鉴了故事片中的创作方式,将这些理论和人物纪录片的美学特征相结合,形成适合人物纪录片叙事手段和细节把握的制作技巧。在我的毕业作品《画》的创作过程中,从故事建构,影像技巧,一直到后期剪辑,也借由本文谈论自己的创作体会,从各个层面来研究怎样增强人物纪录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怎样才能增强人物纪录片的可视性,吸引受众,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其他研究人物纪录片叙事手段和技巧的作者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关键词:人物纪录片;叙事手段;细节把握;《畫》

绪  论

(一)研究现状

现阶段,国内外关于人物纪录片的研究数量非常庞大,文献和论文都比较多,然而对于人物纪录片叙事手段和细节把握的研究则就相对不足了。纪录片叙事手段的研究大部分都研究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此外还有大部分研究纪录片故事性与真实性的关系。目前,我国专门针对人物纪录片的叙事手段和细节把握的研究不甚理想,在镜头语言等关系的研究还具有广泛的空间。

人物纪录片以叙述人的故事为主要切入点,国内学者对人物纪录片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如何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世界,和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等方面。邵雯艳从纪录片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心理合一、被拍摄者的情感融入等角度探讨了纪录片拍摄中人物情感表达的深层意义。她提出纪录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完整独立的个性形态,要以情真意切的真情实感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1]学者李立群在其文章《关于人物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思考》中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纪录片制作者的情感投入上,他认为,纪录片是有选择性的记录生活中的原原本本发生过的事实,而只有纪录片拍摄人投入自己的感情并与被拍摄者之间形成情感共鸣才能更好地还原现实。[2]这些研究大多都是从纪录片情感方面侧重对人物本体性格的刻画与塑造,忽视了镜头语言和纪录片叙事方式对人物纪录片的作用。闫颖提出,纪录片保持灵性与活力的方法就在于讲故事,讲故事是支撑纪录片发展的重要因素。[3]

现阶段相比其他的电影或者电视艺术形式,我国的纪录片发展却十分低迷,人物纪录片的发展更是处境堪忧。究其原因,纪录片的发展因素涉及方方面面,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打零资金的投入等,然而更重要的是需要纪录片的从业者本身对人物纪录片更深层次的理解,真正把握好人物纪录片的叙事手段,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的创作经验,纪录片的创作素养等诸多条件。只有做好了方方面面才能给整个纪录片领域包括人物纪录片的发展提供稳定健康的环境。[4]

人物纪录片是纪录片的一大重要种类,由于人物纪录片以人物为主,我国的人物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大多单纯对准人物进行采访,或大段的解说介绍人物事迹来叙事。这样的人物镜头难免显得单调乏味,更别提给观众带来美的 享受了。面对这种问题,受众很难有看下去的欲望。长此以往,人物纪录片丢失了大量的观众。要想让人物纪录片吸引观众,只有通过自身的改变,使得人物纪录片的叙事手段多样化,从细节上去挖掘人物的心灵世界和蕴藏在人物背后的故事,人物纪录片才能大放光彩,进入更多观众的视野。如何才能做到这些,便是本文将要深入讨论的内容。

(二)研究目的

一方面,找出人物纪录片叙事的多种可能性,促进人物纪录片创作环境健康发展。研究多种叙事手段有助于提升人物纪录片的整体质量,重拾观众对人物纪录片的信心。

另一方面,指导毕业作品创作实践。笔者的毕业作品《画》的创作需要大量理论支持和文献资料。在对本课题的研究中,笔者以期通过整理和分析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对毕业作品的创作和毕业论文的撰写有所帮助。

(三)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现阶段环境中,人物纪录片的叙事化手段单一已经不能适应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这样下去早晚是要被淘汰的。其中人物纪录片对细节的把控和处理,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浪潮。纪录片受众在时代发展中产生了新的时代诉求,人物纪录片从业者在低迷的记录片发展环境中,寻求摸索出更多叙事手段的可能性,才将人物纪录片推向了观众的视野。

实践意义。现阶段,在正确学习各种人物纪录片叙事手段的前提下,要拿捏得当,不能“炫技”,人物纪录片还是要以朴实为主。纪录片的初衷就是讲故事给观众,所以要注意其中的“度”,不要让多种叙事手段的使用失去价值。

人物纪录片的本质是以单纯的镜头去构建、以真实的故事去讲述、对发生在人物身上的真实故事进行深刻的还原,并深入剖析和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一方面,从纪录片本身来说,主要在于对人物的真实情况进行多样化的叙述再创作,传达人物纪录片的主题情感和社会背景。另一方面对于受众来说,除了了解纪录片所呈现的这个人身上所发生的的真实故事,更重要的是体会人物纪录片所呈现出的人性之美和社会正能量,从中的得到有意义的启示。人物纪录片利用多样的叙事手段,以及以细节讲故事的策略,不仅促进了纪录片的发展,对观众而言,也更能增强人物纪录片对观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用所掌握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创作,用自己的创作提回来验证理论。本文拟采用文献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这就是本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是本文采用的重要研究方法,虽然本文主要侧重于拍摄的体会,然而通过文献分析法为本文的撰写积累了大量理论基础,并提供了文章写作的思落,主要是通过阅览国内外学者对于人物纪录片叙事研究的各类学术期刊、论文、文献资料,并对此类资源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整理,对人物纪录片题材的发展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研究,重点分析人物纪录片叙事的特点,并通过理论指导实践。

纪录片分析法:在确定了《画》的创作主题后,笔者大量观摩经典人物镜头,并运用自己所学理论知识对大量人物纪录片和社会纪实作品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分析和解读,并对其内容架构,影像技巧进行分析,重点对其中蕴含的叙事手段及一些处理细节进行分析,在拍摄之前,笔者参考了大量纪录片创作的文案和分镜头脚本,试图通过此种方法对自己作品《画》的创作过程提供经验和摄制工作的依据,以期为纪录片制作者提供创作参考。文章中的许多观点都结合我自己的纪录片创作进行了探讨。在我的毕业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从故事建构,影像技巧,一直到后期剪辑,也借由本文谈论自己的创作体会。

一、人物纪录片叙事手段

本章中将着重介绍人物纪录片的叙事手段,例如画面加解说式,访谈加解说式,还有客观记录式。介绍其使用方法以及使用的优势及劣势。

(一)画面加解说式

叙事学认为,叙事是对事件序列进行记叙之意。在这种记叙中,叙事和表现叙事是叙事结構的两个层面。所谓叙事,就是讲述的故事(被称作“想象世界”),这是作品的内容层面;所谓表现叙事,就是画面系列的物质性表达(被称作叙事本文),这是作品的表达层面。内容面的故事是通过表达面的形式技巧来“叙述”的。

画面加解说式这一叙事方式曾是我国人物纪录片的主导叙事方式,绝大多数纪录片采用了这种叙事方式,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和《话说运河》。在实际创作中,一般是先有选题,主创人员根据选题写出文字稿本,领导审查通过后开始拍摄。后期编辑时,则是先根据文字稿配音,再根据配音编画面。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重视解说词的创作,非常重视解说的叙事说明作用,通过解说来表现内容的发展与推进。另外,从创作观念上讲,这种叙事方式往往注重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注重的是主题和结论而不是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创作者也往往把自己当做一个政府的代言人而不是把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在表述自己的一家之言。这样的纪录片承载了过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内涵,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抽象大于具体,空泛压倒细节,逐渐偏离电视的本性,丧失可看性。

(二)访谈加解说式

访谈加解说式因为有了访谈的介入,既降低了解说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纪录片的主观介入程度,可以向观众展现过去、现在和将来,从而扩展了整个片子的表现力。有的纪录片通篇用采访来贯穿,采访承担着整个纪录片的叙事作用,比如《忠贞》就大量运用采访段落,把志愿军战士被俘的过程、在美军集中营受到的残害,以及归国后的生活等展现给观众。在这部纪录片中,由于片子所要反映的内容大都已成为过去,又没有可利用的音像资料,采访就成为唯一可利用的叙事手段。有的纪录片为了克服画面加解说式的弊端,结合背景因素和动态过程,把采访融人事件的进程之中,共同承担叙事功能。比如大型纪录片《望长城》,为了考察长城的最西端,主持人焦建成对地理教师的采访;在《三节草》中,为了了解轱辘湖的解放,对肖老太太的采访。

(二)情景纪实式

从创作者的表述方法看,纪实,是一种独特的叙事方法,这种叙事建立在表达层与内容层相一致的基础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情景纪实的创作观念开始兴起,纪录片的创作中也相应地出现了客观记录的叙事方式。它反对使用大段大段的解说这种过强的主观形式,主张不干涉拍摄对象,保持生活的原生态,强调取材的客观性。这一叙事方式借鉴了故事片的创作方式,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创作者深人生活,切实体验生活,甚至把自己完全融人被摄者的生活,从中提炼细节、情节乃至故事。这种叙事方式是对纪录片记录本义的回归,也是目前纪录片创作的一种发展方向。《婚事》、《阴阳》、《重逢的日子》等,无不是采用这一叙事方式的杰作。 情境纪实的叙事方式首先表现在时空结构的具体性上,具体的时间,具体的环境,具体的情景。时空的具体性可以使一般性的生活场景和影像记号所表现的抽象内容具有一种可经历的情境意义。如《望长城》中的“夜访古城堡”一段是这样叙述的,摄制组的车队原本准备白天去拍古城堡,但离城堡不远时大车被陷在沙中,于是人们下车推车,推不出来,只得换小车进发,到达城堡时天已黑了,于是摄制组打着灯开始拍城堡,这反倒具有了一种神秘感。

当通过镜头的组合把这一事件表现出来时,具体的情境也就展现在人们面前了。而对同样的表现对象在一些其他的节目中却是另外一种方法,它用一组城堡各种姿态的镜头来建立一个城堡的形象。在这里没有人物活动,没有事件发展,没有具体的时间和行为的情境。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不仅仅是表现方式的不同,主要是叙事观念的差异,后者叙事的目的就是表现内容意义,前者叙事的目的是要使内容意义成为即时态生活的有机成份。

所谓情境实际上就是为内容寻找到具体的时空依托。即使时态生活的有机成份。是一些非事件性的题材这一点也是重要的。我们现在的一些电视纪录片之所以给人凌乱的感觉,我们现在许多创作者之所以可以不拍摄只靠资料编片子,很大程度就是不懂得电视纪录片需要具有一个现实的叙事系统。

特别是许多所谓的政论片甚至历史片,完全依靠解说,解说说到哪里,画面走到哪里,画面内容之间没有时空联系和叙事的整体性。在《数风流人物)这部为建党七周年制作的电视片中,有意识在叙事方式上作了一些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为历史资料寻找现实的依托。例如讲述李大钊其人的一段,涉及的有李大钊的照片著作,当时历史背景的资料等等,通常的做法是把这些东西连缀在一起,靠解说把它们统起来。

在这个节目叙述时却找了一个现实时空的依托,以清明节一群孩子去李大钊墓扫墓为线索,把各种资料穿插其中,使这些历史资料变成一种回述,变成一种想象,变成一种情绪的抒发。比如表现当时社会背景的一组材料(人民受苦难、十月革命等资料),从李大钊的雕像引出,(解说说道:当我们静静地凝视着这尊凝固的生命时,我们似乎真的听到了什么。)

把这些材料与雕像穿插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段落。这样,资料就成为现代人对历史的记忆和历史对现代人的讲述。它不再是解说的图解,而成为叙事整体的一部分,并且资料本身又具有了一种情绪意味。这样的叙述给人的是一种整体感,即使全没解说,也能够了解它的意思。

二、人物纪录片细节把握

(一)人物细节刻画与音响组合在纪录片中的重要作用

电视纪录片关于人物细节的刻画可分为声音和画面构成的细节,声音与画面在纪录片中相辅相成地刻画人物细节,往往是声音强化和饱满了画面中的人物细节,使声音与画面共同实现了一个使纪录片更为完善的目的。纪录片《村官徐元林》讲述的一个共产党员,一心带领群众致富,最后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的感人事迹,而这些镜头已无法记录,为此我们在拍摄时,采用了一些徐元林原工作时的镜头,同时配上激昂的乐曲,使声音与画面形成一个完美的组合,让观众的视觉与听觉得到了震撼。[5]

(二)人物细节刻画成功与否是衡量一部纪录片功力的标准之一

许多人都认为,一部纪录片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作品的选题、体裁与撰稿、摄像的功力,而往往忽略了人物细节的刻画在纪录片中的作用,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所看过的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会给人留下很深的记忆,以至于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忘记这部电视作品的片名和作者,但对那些经典的细节我们却难以忘怀,就像是我们平时看的电视小品或广告,内容记不全,但里面那些精典的话语我们往往会脱口而出。[6]例如马季卖宇宙牌香烟的节目很多人都记不住节目名称,甚至连它属于小品还是相声都没整明白,但“你不抽我宇宙牌香烟,小伙子就搞不上对象”这些爆笑语言大家却难以忘怀,以至于不到三个月,烟厂居然生产出宇宙牌香烟。正因为细节的感染力如此之大,所以,电视作品的创作者们往往会孜孜不倦地去追求作品中人物细节的刻画,以细节营造出整部作品的闪光点,从而达到提高整部作品档次的目的。

(三)如何在人物纪录片中准确地进行人物细节的刻画

一部让观众喜闻乐见的纪录片才是好纪录片。而纪录片故事的发生发展,需要一系列生动感人的情节来架构,而情节的讲述则需要细腻、鲜活、突出主题思想的细节来支撑。因此,细节是纪录片的血肉,是灵魂,是构成纪录片的重要要素。在这里,笔者以全国电视纪实类节目评析获银牌节目《村官徐元林》和在辽宁省电视节目评比中获一等奖的《好人邵根泽》、《渔夫和他的网滩文学》等电视纪录片为例,探讨一下在纪录片中关于人物细节的刻画。

1.要明确人物细节刻画所要展现的内涵

首先要明确一部纪录片的主题是什么。然后才能用各种方式来表现主题。在拍摄纪录片《村官徐元林》时,首先明确了宣传的主题是徐元林那充满了色彩的工作历程,而不是开发北大荒的艰苦岁月,在纪录片《好人邵根泽》中,在描写邵根泽痛失爱子这一场景时,用特写镜头抓住邵根泽紧闭着的双唇和充满了沧桑的大手,用这一人物细节展示了主人公复杂多变的心灵世界,接着歌声渐起,《北大荒人的歌》歌词中“说不清这黑土地,为什么这样有魅力,为你苦、为你累,却还觉得欠着你”的话语伴着激昂的曲调与画面相映成辉,使整部纪录片在高潮中结束。[7]

2.用“心”去构图,确保人物细节刻画的质量

电视纪录片在摄制时可以自己去安排拍摄时间、策划拍摄内容、选择拍摄角度,这样虽然给了纪录片摄制更大的空间,但也对纪录片的摄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摄制纪录片时不仅仅要构图合理,而且要用“心”、用“脑”去策划每一个镜头。在纪录片《好人邵根泽》中,邵根泽的儿子为了事业英年早逝是本部纪录片的焦點,为了策划好这一情节,我们在开始拍摄《好人邵根泽》时一直都回避这个问题,在记者与老邵一家人闲聊时,摄像师慢慢找好机位,记者直奔主题,请邵根泽谈一下儿子出事的过程,开始老邵谈的很平静,随着事件的深入,老邵的老伴与女儿忍不住失声痛哭,老邵刚满周岁的孙子惊恐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老邵痛苦地双手紧紧地抓在胸前,嘴在剧烈的颤抖,这一系列人物细节,为纪录片的后期制作提供了许多感人的素材。[8]

3.用丰满的组合镜头,保证人物细节刻画的全面

人物细节的镜头除了要表现出主题的内涵外,还要展示出包括环境、仪表、动作、神态、情绪、服饰等方面的信息,所以,在人物细节的刻画过程中,我们往往通过几个镜头的组合,对人物细节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刻画。我们在做《村官徐元林》时,用徐元林以前在管理区工作的镜头连续在一起,在徐元林的追悼会上,我们把来送别徐元林的干部、职工、群众分别用特写镜头,多层次、多角度、多景别展示了这一气氛。在纪录片《渔夫和他的网滩文学》中,我们在叙述曲洪智重回网滩时,通过远景即将冰封的江面,全景江上打鱼人,近景鱼网没有一条鱼,中景曲洪智望着黑龙江,特写曲洪智在流泪,中景,江上的冰排缓缓的流动这一系列镜头,展示了黑龙江资源的枯竭,渔民的无奈,曲洪智对黑龙江的深情。使纪录片的主题内涵得以深刻的剖析。[9]

4.展示空镜头的表现力,使人物细节的刻画更全面

在每部纪录片的拍摄中,都会涉及如何巧妙运用空镜头的问题,通过那些表现过去时态的空镜头,展现与主题内容相融的意境。[10]在纪录片《好人邵根泽》中,邵根泽在部队的坎坷经历是他对北大荒有着深情的主要原因,也是他“好”的根本所在,在部队即将入党提干时,因家庭问题被遣送回乡,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邵根泽来到北大荒,北大荒不仅收留了他,还让他入了党提了干,所以邵根泽才会有不管怎么付出也报答不了北大荒这片黑土地的感慨,然而在纪录片中,我们不可能再回部队重温那段难忘的情节,我们决定将空镜头与人物主体相对应,通过邵根泽雨中在杨树林里惆怅的行走,手扶树干仰望着树,接着用空镜头拍摄那一个个酷似睁大着的眼睛的树节,表现出邵根泽对这一风云突变的不理解,接着又转入邵根泽面部特写,配合空镜头,带着长长烟灰的香烟,与装满了烟灰的烟缸,又以特技的方式加入空镜头,部队的官兵在操练,军装、钢枪与军训的脚步。这一组空镜头充分展示了邵根泽对部队的眷恋之情以及遭遇无情打击的无奈与惆怅,为在下一章节中他来到北大荒、感恩北大荒,回报黑土地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一个画面,一个人物细节的刻画,都孕育着创作者智慧的结晶,通过人物细节的刻画,使纪录片更有特色,内容充实了,片子精彩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更加顺畅自然了。众所周知,任何新闻事件说到底都是人组成的事件,而人是有情感的,所以,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努力发现、巧妙运用事件中的人物细节,并加以刻画,以细节为点寻找纪录片的新视角是创作者的任务所在,通过恰到好处的人物细节刻画,可以使纪录片在描述中获得生命的震撼。

三、《画》的叙事手段及细节处理分析

(一)《画》的创作理念

笔者拍摄的人物纪录片《画》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小雨(化名)的女生立志成为画家,渴望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而努力奋斗最后成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雨吃尽了苦头,受尽了磨难,经历了失败和挫折,但最后还是如愿以偿取得了成功,进入了梦寐以求的中央美术学院。

笔者从小雨的视角出发,从其对梦想的执著,对梦想的坚守,最后取得成功的事迹鼓舞为梦想奋斗的人们不畏艰难,一步一个脚印攀登高峰。

(二)《画》使用的叙事手段

笔者的毕业作品《画》使用了多种叙事手段。由于本片是纪实纪录片,所以笔者在后期处理时加入了一定的旁白来讲解,这是人物纪录片使用旁白的叙事手段。这部分旁白主要是笔者自己进行讲解的,因为本片有些段落的衔接并不是那么自然,所以观众在没有旁白讲解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一些费劲去看明白。

在小雨成功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后,笔者也对她进行了专访,这是人物纪录片使用访谈的手法。笔者在访谈时问了小雨许多问题,比如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如此执着的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三)《画》对人物细节的刻画

在《画》的拍摄过程中,笔者多次思考如何在细节上表现出小雨学画的艰辛。因为细节往往是最真挚的语言,不需要过多的旁白以及叙述,就能从心灵的最深处打动观众。笔者的《画》中有这样的场景,小雨所在的画室条件并不是特别好,很狭小而且阴暗潮湿。小雨远离父母,却不想让父母为她担心。她和父母视频聊天的时候笑着告诉父母,她所在的画室很好,很大,而且老师也对她很好,自己学的很开心。视频电话打完,整个镜头安静了,剩下的只有小雨默默划过脸颊的一颗泪珠。这个细节说明了小雨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的孩子,为了学画,为了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她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小雨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 孩子,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在视频聊天的时候装的很开心,但是转眼间,她就落下眼泪。

还有,在小雨得知自己成功的那一刻,她并没有表现出窃喜,而是内心相当的平静。她的脸上也只是幸福的笑容。这个细节说明她早就相信“天道酬勤”,而有志者总是事竟成。这是属于小雨的故事,也是属于千千万万成功者的故事。笔者希望从细节上对人物性格入木三分,以细节打动观众。

总 结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人物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叙事方法的设计至关重要。为了保证人物纪录片拍摄成功,在叙事方面应当从做好叙事链的构建、做好整个事件的呈现、重点强化非虚构环节以及重点强化非虚构环节等方面入手,进一步细化叙事方法,保证叙事结构合理,叙事层次分明,叙事有铺垫,叙事与人物结合在一起,保证整个纪录片拍摄成功。所以,人物纪录片的叙事方法并不唯一,做好叙事与人物的融合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对于人物的细节刻画绝对不是简单地对某一个点、某一个画面的放大,而是基于人物形象及纪录片想要表达的主题,进行针对性的展现和渲染,让那些细节可以更好地体现出纪录片的内涵和本质,从而提升纪录片的感染力,得到观众的认可。(指导教师:孙尚)

参考文献:

[1]潘志琪.浅谈纪录片人物内心的记录和表达——纪录片《迷墙》创作报告[J].北京電影学院学报,2018(06):75-79.

[2]李凡,陈琳,殷旭彪.论人物纪录片的纪实性与故事性——《守望者——汉风》创作谈[J].现代视听,2019(01):48-51.

[3]许蕊.浅谈人物纪录片纪实性与故事性的平衡与协同[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4):114-115.

[4] 张自清.叙事学视角下人物类纪录片“标准化”影像生产探究[J].视听,2018(12):70-71.

[5]蔡泽.人物纪录片的叙事模式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14) :115-116.

[6]郭劲锋.感动观众:个人生命体验的公众分享——纪录片的情感叙事策略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3 (5) :

[7]刘伽茵.叙事链思维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电影学院, 2017.

[8]叶露阳.纪录片人物形象表现研究[D].聊城大学,2018.

[9]王园.人物纪录片的细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10]姬丽红.纪录片中细节对主题的烘托作用[J].电视指南,2018(1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