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
统编语文教材最鲜明的编写理念就是将相关的知识、能力和策略,有体系、有规划地拆分为若干知识点,有序列地分布在不同的单元中,成为“单元篇章页”中的“单元语文要素”。这就为一线教师把握单元训练重点、提取教材文本训练资源、设置具体教学策略提供了抓手。统编语文教材阅读单元的编排,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意在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中要落实语文要素,凸显语用意识,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教给学生知识和方法。
一、构建认知领域,聚焦语文要素
认知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反映,是对事物形成概念,进行判断或想象。统编教材语文要素渗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关注认知能力的建构,在建构中不断提升语文能力。统编教材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教师要关注这些新要求、新角度、新内容,聚焦语文要素,实现有效生成。
1. 着眼新要求,从课后题中提取语文要素
课后习题“旧貌换新颜”是部编教材的亮点。语文要素包含在每篇课文后的练习题中,这些题目是根据理解与积累、行为与运用、拓展与实践三个维度来设计的。读懂了课后练习的设计意图,就能准确提取语文要素,让教学有了“靶心”。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要求“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其中《古诗三首》安排了“活动提示”,要求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里有哪些风俗。由于这是一项实践活动,因此要有充分的准备,给学生留置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查阅、收集、整理资料。教师可以这样做:
(1)师:通过学习《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古诗,同学们了解了古人在节日这天的民俗民风,同时也感受了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又有哪些风俗习惯?
(2)师: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但这还不够,比如节日是哪一天?介绍什么事情?纪念什么?……老师这里有一张表格,请你按照表格填一填。回到家里可以问问家长、邻居,也可以上网查一查。
(3)教师解读表格,提供方法(询问家长、网上查阅、收集图片或文字)。
(4)(回到课堂)学生交流表格内容,教师查看表格的填写,尤其是“历史出处”一栏。
(5)评价补充。
以上教学片段有计划、分步骤地完成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表面上学生是在填写表格,实质上是教师引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史,丰富文化涵养。表格的设计和安排培养了学生阅读、收集、整理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关注新角度,在“泡泡”中融入语文要素
统编中段教材文中的不少“泡泡”,既突出了学习重点,又提示了学习方法,符合中年段學生的思维特点。课程标准要求从三年级开始逐步培养和训练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第一点要求: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花钟》一文中“小泡泡”这样提示:这两个自然段中,哪句话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呢?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1)师: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一小节,想一想:作者描写了哪些花?这些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师:说得真好,这些花真是太美了!假如让你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这些花的美,你能找出来吗?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4)师:第一小节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大家读读这句话。
(5)师:读读第二小节,谁能再从这一小节里找出一句话概括一下第二小节的内容?
(6)师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名汇报。
(7)师出示句子: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8)师小结:能从课文中找出关键的一句话是概括段落大意的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直接找出文中概括段落大意的句子,对三年级学生可能有困难,教学中不妨“拐个弯”,降低问题难度,最终曲径通幽,落实语文要素,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辨的能力。
二、丰富语言世界,凸显语用意识
统编教材立足课程标准的定位,关注语言运用,凸显语用意识,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学会表达,领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提升感悟,丰富语言积累。
1. 仿写句子,凸显语用意识
打开《花的学校》这篇文章,扑入学生眼帘的是清新明丽、带着童年芬芳的文字,让他们的心随之安静下来,并跟随诗人的脚步,踏入一个梦幻的世界。结合文章课后题“读课文的时候,你注意到下面画横线的部分了吗”,这些美丽的句子在哪里出现了?你读懂了什么?
(1)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2)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框里簌簌地响,雷云拍打着大手。
加横线的词语向学生展示了事物的动态美,如同人一样会走路,会吹奏乐器,会触摸、会击掌……在泰戈尔的世界里,世间万物都是具有生命的。只要你热爱大自然,大自然就会回馈你无穷的想象力,让你也拥有诗一般的语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读”“找”“说”“模仿”,逐步丰富词汇和句子,发展语言。很多孩子跃跃欲试,模仿这个句式,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句子,如:“顽皮的小雨走过田野,在花丛中弹起琵琶。”“可爱的春风刮过山坡,在小溪旁梳洗着杨柳姑娘的头发。”……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圈画、品读、积累、仿写等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紧扣文本言语特色,让语言积累成为有源之水,滋养了学生的语文生命。
2. 情境表演,彰显语用价值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有足够的包容心,鼓励学生在课上积极发言。要注意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改变单向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如小组互动、游戏教学等都是改善语文阅读教学氛围的有效方法。
《陶罐和铁罐》的阅读教学,教师可以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以情景剧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学以剧本方式开展,新颖有趣,学生观赏的同时,内化了教学内容,在编剧过程中需要仔细对文本中的对话、旁白进行研究,其效果优于教师的单方面讲解。教师在教学中善引、善问,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学习体验,构建了融洽的语文阅读教学氛围。
三、运用阅读策略,提升语文能力
教学策略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计恰当的教学策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内容。
1. 在实践中学习
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知识提炼于人们的语言、文化及思维,富有生活气息,因而教师要从生活中寻找语文阅读教学的灵感,让学生融入生活、拓展思维,学习语文知识。教师要利用微课教学模式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同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引领学生放飞思想,以更加轻松、愉悦的心态进行语文阅读学习。
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開放式教学,带领学生到室外,在开阔的场地中,让情绪与思维得到释放,对于所看、所想、所学都有新感悟。课后,教师可以将录制的微视频转发给学生,巧妙地借助教学内容,利用时令变化为学生开展印象深刻的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构建学生喜爱的语文阅读课堂。
2. 在合作中探究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中最为有效的自主学习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展示预习成果的交流机会,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表达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如《宇宙的另一边》是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教师可以利用多功能网络平台,形象生动地展示宇宙的浩瀚无边,进而探究课文主题:“宇宙的另一边有哪些秘密?”让学生结合自己预习的成果展开讨论:“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教师要从文本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观察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要素作为部编教材的一个新内容、新亮点,教师要直面教材,把语文要素落实在教材解读中,预设在教学设计中。课堂上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让语文要素真正扎根在实际教学之中,并使其枝繁叶茂,让阅读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