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新
语文本姓“语”,但有时也需要“数”,如果数字归纳用得恰到好处,则效果非同一般,它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寥寥数字便使学生心领神会。就《背影》一课而言,我是紧紧抓住“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下列五句话来进行教学的,即一个“交代”,一种哀愁;二人离聚,两代深情:三次流泪,三种场面;四处“背影”,一条主线;五次“说话”,总归爱心。
一个“交代”,一种哀愁。个人是家庭中的个人,家庭是社会中的家庭。作者在开篇点出“背影”后,不是直接描写“父亲”的“背影”,而是先“交代”自己的家庭,将家庭置于社会。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接二连三的灾难劈头盖脑地袭来,给小小的家庭布上了一层层惨淡的、衰败的、哀伤的灰冷色彩,这种时代和社会的沉疴,个人的哀伤和愤懑,在描述中自然流出,展现了一幅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中外反动派的残酷压榨下朝不保夕的苦状,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处在社会下层的小私有者日趋破产的真实生活,这种破产家庭的处境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那种哀伤的、内疚的情感在悲凉的气氛中产生,使作者“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泛起“哀愁”。这处“交代”,能使学生点到则明。
二人离聚,两代深情。文章全篇都是用感情凝聚而成的,这种情感又体现在父与子的离聚之中,父爱子、子敬父,处于逆境中父子相爱相怜的两代亲情贯穿了全文始终。文章開篇就以无限思念的心情道出了作者的内心情感,一个“最”字,表明了“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灵上烙下的深深印记,不说在家境衰败的情景下互相宽慰,单是在上车前“父亲”对“儿子”的再嘱咐和作者在接到“父亲”的信,“流下晶莹的泪光”后的相思之情,就可以看出两代人之间的真诚感情。
三次流泪,三种场面。《背影》问世以来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为什么能以催人泪下的力量教育和鼓舞一代又一代人?最成功之处之一,就在于它感情的诚挚真切,凡读着它,不会不被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父子至亲至爱的感情所打动。其高潮处莫过于三次流泪了,然而这三处感情的跌宕却又是不同的,三次流泪都是在三种无法抑制内心情感的场面中产生的,若对学生讲清了这个“三”字,则该篇散文的主“神”就抓住了。第一次流泪处在“祸不单行”的场面,一是“祖母死了”,一是“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看见满院狼藉”,“又想起祖母”,好不悲痛愁苦!因此,眼泪“不禁簌簌地流下”,这一次流的是悲哀的泪。当“我”看见“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尽管“他”步履艰难,但还想着爬过月台去为“儿了”买橘子,“我”的激动和感激之情急剧上升,不由得“很快地流下”热泪,这第二次流的是感动的泪。由于时代的局限,“我”南来北往,与“父亲”的悲欢离合更激起了“我”对“他”的别后思念,因此,“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所以,读着信,“我”流下了“晶莹的泪”,在朦胧的泪光中,“我”仿佛又看见了“他”那“肥胖”的“背影”,一声叹息,一个“唉!”字,更说明了这最末一次流的是伤心的泪。当然,还有一处也提到过泪,即车站别父“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但此处比较含蓄,也可以说是第二次感动的泪的余情所至,实为第二个场面的范围。
四处“背影”,一条主线。这篇记实性散文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是以作者的行踪为明线,即回家奔丧——车站别父——北京思父:二是以父亲的“背影”为暗线。通篇深厚的父子亲情都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这条暗线为主的,因而此为主线。讲课中我要求学生始终抓住这条主线。这条主线的思路是:开篇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再现背影。开篇点题,首先提出对“父亲”背影“不能忘主记”的程度,此为虚写,但重点在对后三处“背影”的描写。第二处“背影”是实写,也是近写,对“父亲”的衣着打扮、身形外貌、行动模样都给予了细微的刻画,虽然“父亲”处在“那边”,但“我”还是认真仔细地观察了,“他”留给“我”的是一个使“我”激动得很快流泪的背影。第三处“背影”也是实写,然而是概写、远写,一个“混入”,一个“找不着”,不仅说明了“父亲”平凡而伟大,也突出了父子依依惜别的深情。第四处“背影”是幻写,仿佛梦中相见,是透过作者‘伤心的泪水所再现出来的幻影,这就更说明了“父亲”留给“我”的印象是永远不能磨灭的。
五次说话,总归爱心。概观全篇,其“父亲”对“儿子”的说话总共五次,然而,这五次说话又可统归一个字“爱”,即“愿子成龙”之心。请看其文,当“祸不单行”的打击给二十岁的儿子带来愁苦时,“父亲”道:“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第一次说话是安慰儿子,不想让儿子为家庭担忧误了前程而说的。第二次说话是:“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本来“嘱咐茶房”与“儿子”同去,但想来却“踌躇了”,最后还是“自己”亲自送“儿子”去车站,这于情理中放心不下的长辈之心和爱子情切的至亲感情,又谁能不读后为之拜倒呢?第三次说话是“我”劝“父亲”离开车站时“他”说的:“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话语虽普通平凡,但平凡中见深情,对“儿子”的体贴入微难言以对,于是,“我”只得老实听话地看着“父亲”。“父亲”买橘转回来后的第四次发话“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也是朴朴实实,但这种叮咛是一种欲早知“儿子”信息的念子深情。因此,“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看“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里的“没人”是指没有自己的亲人,老人几乎告诫“儿子”:“西出阳关无故人。”这第五次接连的叮咛,更仿佛给人以千叮万嘱之感,此时的父爱子越发真挚动人。
总观全篇,文章没有提到一个“爱”字,但爱却又无处不蕴含其中,真不愧为当代名作,因此,认真钻研,细细品味,从中悟出更好的方法来使学生掌握它,也就责无旁贷地成了我们的应分责任。在此,本文只是将语数结合起来教学做了一个浅谈而已,敬请同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