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途中的影响

2020-06-27 14:07王海霞
知识文库 2020年11期
关键词:社会化家庭影响

王海霞

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化的最先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孩子的社会知识、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同时,社会的价值观和社会化的目标也是首先通过父母传递给孩子的。大量的心理研究表明,父母素质底下、不良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引言: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主要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而家庭教育是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小集体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孩子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里,对孩子的一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时甚至是至关重要的。

在对人的教育研究过程中,家庭教育是最早的、最全的,也是影响最深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化的最先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孩子的社会知识、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同时,社会的价值观和社会化的目标也是首先通过父母传递给孩子的。大量的心理研究表明,父母素质底下、不良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不和,父母离异,亲子关系紧张等因素,往往能够使孩子产生自卑、痛苦、嫉妒、逆反等不良心理反应。但是,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对此,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成长

因为环境因素有广泛性、经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点,所以,孩子会受到种种影响。尤其是自发性的特点,它有与教育相平行的影响,也有与教育相矛盾的影响,这时孩子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不能低估环境因素的作用。有的孩子在家庭影响下,可以較早地显示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迁”,从“其舍近墓”到“迁居市旁”,最后徙居“学宫之旁”,终于使孟轲在学宫的影响下,成为学者。这说明人们很早就重视环境影响人的作用。

第二、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真正“启蒙教师”是自己的父母!教会孩子做人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在孩子们用询问的眼光注视世界,同时,认识着世界的时候,在他的眼中最常见到的,是父母,父母的言行正表达着他们自己的人生态度。父母最先总是被孩子无条件认定的,于是并无意识的,但模仿对象就由此确定了。孩子就是父母的缩影。想要了解这个家庭如何,只需看看这家的孩子便可一目了然。父母做事拖拖拉拉,那么一般情况下他们的孩子也跟他们一样,做事推三阻四,没有紧迫感;父母经常打骂孩子,那么他们的孩子很大程度上也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跟同学一言不合就动手;父母犯错了经常不愿意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认为认错就是降低威信,于是他们的孩子也会同他们一样,犯错后不认错,强词夺理,认为都是别人的错,没有担当,没有责任心。因此,父母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做好孩子的榜样。

第三、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孩子的成长

有专家指出:不正当的家庭教育容易导致学生“时期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注意,人云亦云;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依赖无能;缺乏独立能力,影响健康人格的发展,没有开拓精神,发散性思维缺少”情况出现。

现在社会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有时会走极端。一部分家长当自己在社会上碰壁后,认为读书无用,到头来自己一个大学生还要给小学生打工,所以不断给自己的孩子灌输读书无用的概念,认为书读的好不如将来混得好。从而导致很多孩子形成了学不学习无所谓的心态。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父母在外打工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照看,孩子的爷爷奶奶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认为能把孩子拉扯大,就算不错的了,根本不敢奢望孩子们将来成为“什么家、什么家”的,若要能混成个气候,那认为是孩子自己的造化了。孩子不愿和爷爷奶奶交流,又从小缺乏父爱母爱,从而导致使一些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另外很大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重视知识教育而忽略了的情感教育,缺少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这样一种来自父母的强烈期望,一方面可以成为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适得其反,成为学生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上好学习不惜重金,在孩子智力开发上倾注大量心血,而在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上却显得非常吝啬。有的父母认为“树大自然直”不需要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一俊遮百丑”,甚至对孩子的一些不良意识和不良行为习惯认为是一些小毛病,长大了就好了。一位孤寡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两个儿子培养成人,考上了大学,当上了县长、科长,而母亲却无人赡养饿死街头。智力培养是关键,但品德教育不能忽视,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旋律。

第四、家庭教育方式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心理学有关研究指出,父母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即(1)民主的或宽容的;(2)权威的或独断的;(3)放纵的或溺爱的。第一种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不仅予以保护,而且给予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既给予合理的满足,由甲乙一定程度的限制,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和谐。在这种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大多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如谦虚有礼貌,待人和善诚恳等。第二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统管孩子的一切,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自由的余地,一举一动必须受到大人的限制,一旦孩子在某件事上犯了错,父母便严加指责,甚至予以“武力制裁”。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很可能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常常为了逃避惩罚二说谎。长大后没有责任心,逃避责任。同时经常挨打挨骂的孩子,其性情可能变的暴躁或倔强、任性。第三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溺爱,百依百顺,或者相反,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一般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

古往今来,许多事例都可以证明,那些卓有成效的名人成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德国诗人歌德2至3岁时,父亲就抱他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他的观察能力,3至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家庭教育,使歌德从小善于思索,乐于学习。歌德14岁写剧本,25岁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可见,没有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没有成功的学校教育。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平子镇仙灵小学)

猜你喜欢
社会化家庭影响
家庭“煮”夫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
美国行刑社会化的历史解读与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