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传统美学思想差异探析

2020-06-27 14:15彭醒醒·
大观 2020年1期
关键词:道家思想儒家思想

彭醒醒·

摘 要:文化的差异导致认知思维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儒道的美学观只涉及社会学和人文学的范畴,对事物的认知常常是非理性化而是以情去感悟。西方自古希腊时期就强调对算术、几何、音乐、天体的研究,科学化、理性化是西方的美学观也是西方现代设计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比较东西方传统美学认知思想差异,对现代艺术与设计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学观;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

一、中国的传统美学观

(一)道家思想

1.道家思想的“务虚”

老子曾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对这句话有两种理解方式。

第一,世界是不可知的。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就是:“道”如果能用语言解释清楚,那这个“道”就不能称其为“道”了。事物如果能给予准确的命名,那这个事物也就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了。“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是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是存在于自然中恍恍惚惚的气。老子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世界不是统一于物质,而是统一于“道”,绝对精神的“道”。这是一种世界不可知论的观点。

第二,“道”是天道而非常道。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说,人是地的产物,必要循地道;地是天所生成,其必法天道;天是由“道”产生的,其必法无形的“道”;而“道”是由自然产生的。这就明确告诉我们“道”就是独立于客观之外的天道。

以上两种解释都是在强调一个共同的观念:“道”是虚的,不可知的。

2.有无相生理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的有无相生指出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确定“道”是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道”生万物。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认知理论。“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这种有无相生的理论指导中国人认知世界的有与无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3.道家的美学观

道家美学是哲学与人类学意义上的美学,道家的美学观以太极图为标志。太极图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美学观。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圆滑、中庸、对立、统一,虚实相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对立又统一,以一个核心循环往复,表现出一种安于现状的运动模式。老子反对科学技术,反对社会进步,尤其反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希望倒退到原始社会中去。老子认为对感性的放纵和对物质文明的开发必先“恶果”。他提出的解决办法就就是“少思寡欲,绝学无忧”。不思考,不学习,就不必担忧“恶果”出现。

(二)儒家思想

1.艺术的政教功能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克己复礼”是孔子追求的终身目标。儒家美学强调艺术的政教功能,注意到艺术带给人感官愉悦的重要性,提倡艺术“尽善尽美”,坚持艺术与道德净化的联系,反对艺术单纯追求感官刺激。“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充道,则惑而不乐。”这固然包含着值得肯定的因素,但是儒家艺术的美与善只局限在符合统治阶级基本利益的伦理政治之下,阻碍了艺术的发展。

2.“文质彬彬”的人格美

儒家的美学观在涉及人格美领域时具有两条并列标准,提出人格美要符合“文质彬彬”,这里的“文”是指礼乐素养,“质”是指仁义之道的伦理品质,进而又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就是只有二者兼备才能称之为君子。孔子还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就是说,人应以“道”为个人的志向,守住自己的德,依附于仁,游刃于艺术之中,通过高尚的人生追求进入自由境界。“文质彬彬”体现的是人追求品格的美,不是个人的美,而是符合统治者要求的礼义之美。

3.“比德”之美

儒家追求的大自然的美是“比德”之美,就是把大自然中的景物与人的某些品格做类比,把自然物象看作是人的某种品格的表象或象征。孔子曾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很明显地体现出儒家将自然物象人格化,“智者乐水”将水的川流不息与智者勤于思考的特征类比,二者在“动”上具有相似性,将水比喻成具有智者的品格。“仁者乐山”将山的宽厚稳重与仁者的沉静稳健相类比,二者在“静”上具有相似性,因此将山看作具有人的坚毅品格。这种“比德”式的说法在我国古典美学理论中产生了相当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自然美学观的实质是人格的自然化或者说是自然的伦理化。儒家学派对自然“比德”的美学观将自然美限制在伦理的范畴内,限制了人们对自然美的认知。

综上所述,儒家美学观只涉及社会学和人文学的范畴,而道家主张“绝学无忧,复归婴儿”,二者一正一反,相辅相成,共同组成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限制了我国美学观的认知与发展。

二、西方的美学观

(一)数的万物本源说

“数先于整个宇宙也先于一切自然事物。”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的元素和第一原则就是万物的第一原则,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一切的根本,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由数组成的,亚里士多德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可。毕达哥拉斯的万物来源于数的学说,认为万物的存在本身就是数的生成和演化的过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释了自然本源的理论,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认识上的一次进步。

(二)数理美的认知分析

毕达哥拉斯学派基于对数的万物本源说,在数的基础上展开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关于美的认知,毕达哥拉斯学派依然从数理的角度来诠释。通过对音乐与天体运行规律的研究,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单纯的数本身不具有审美意义,因为它本质上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组合在一起的数或者按照一定规律组合的数就有了美学意义。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探索数的规律过程中发现了美的本质。在对音乐和天体的研究过程中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了产生美的规律,并把这种本质现象归纳为一个独特的美学理念——数理美。与现代的美学概念相比,毕达哥拉斯的数理美学是单纯而朴素的。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指出古希腊的美学思想就是:美即是数,数即是宇宙的中心结构。

(三)数理美的规律

通过对音乐与天体梳理规律的研究,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在这两个不同的领域中各自蕴含着一定的比值关系,在此基础上毕达哥拉斯学派指出宇宙中存在的万物同样有着各自特定的比值关系,并把这种神秘的比值关系看作是宇宙万物能够保持各自稳定运行、和谐共生的根源。毕达哥拉斯学派从中总结出万物保持和谐美的规律,即比例、秩序、形态,在此基础上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总结出黄金分割、和谐美以及球体等美的认知。

比例与黄金分割:对音乐的热爱首先开启了毕达哥拉斯发现数理美的大门,据说毕达哥拉斯通过打铁匠打铁的声音发现了音程与弦的频率之间的关系。在天文学研究中,毕达哥拉斯通过对太陽、地球、月亮等天体间距离的测算,得出各个天体之间存在一定比例关系的论断。通过对音乐与天体的分析,毕达哥拉斯学派推论出万物能够稳定存在依赖于某种特殊的数量关系。在对万物特定量关系的探索中,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了0.618“黄金分割段”的比值规律,这个被柏拉图称之为黄金分割的比值后来被广泛运用于建筑、绘画等领域,得到人们普遍认可。

秩序与和谐:在自然与社会生活中让人们有美好感受的事物是和谐的。和谐是毕达哥拉斯美学观念中的一条重要原理,通过对音乐与天体的研究,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当弦长呈一定比值时能发出悦耳的声音,而天体的运行也同音乐一样遵循同样的规律。各个天体按照一定的秩序维持在稳定的和谐中。

球体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对天体的研究中不仅发现了天体的运行规律,还发现天体运行的轨迹呈环状,并提出地球是球形的,宇宙也是球形的。基于对天体球星说的认可,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立体形态中最美的是球体。

随着毕达哥拉斯学派尤其是包豪斯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数理美学也对我国传统美学观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三、结语

通过梳理中西方传统美学观的思想脉络,可以看到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东方儒道美学观浪漫感性,保守,循环往复,自相矛盾而又和谐统一,西方以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代表的数理美学观理性,严谨,具象直白。二者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却在现代美学观里和谐共生,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着艺术与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梦林.探析数理美学视域下的二维造型艺术的比例与和谐[J].美术教育研究,2013(7).

[2]朱小平.设计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道家思想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儒家礼文化对彝族道德建设的启示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李白诗歌悲剧意蕴探析及其走向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曹操游仙诗的形成及价值
简论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
森田疗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关于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社会化分析
Why Lear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