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传统山水画来看中国古建筑

2020-06-27 14:15李兴泽黄磊白辰
大观 2020年1期
关键词:亭子

李兴泽 黄磊 白辰

摘 要: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亭子随着时代的不同也有着一定的发展变化,亭子的绘画风格也随之而变化。文章以传统山水画中亭的发展入手并归纳出亭子的主要类型,然后从亭在传统绘画中的构图作用以及亭在传统绘画中所营造的意境内涵两个方面对传统绘画中的亭进行具体研究,结合古代詩词来进行叙述,从而体现出亭在传统绘画中的美学内涵。

关键词:传统山水画;亭子;构图作用;意境内涵

如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建筑行业却由于建筑艺术思想的落后,很多的设计依然只停留在满足功能的阶段,缺少更深层次的文化艺术思考,以至于现在的建筑出现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入手,透过传统绘画中山水与古建筑的文化特点去研究建筑,进而对建筑设计有新的独特的理解。

一、透过传统山水画看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

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古建筑同源于山水文化,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从传统山水画与古建筑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着手点,来开展在艺术视角下的古建筑研究。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不能只停留在对古代建筑外形的模仿上,以及对传统山水画的临摹上。我们有必要将传统绘画中的山水画和古代建筑放到古代哲学的历史长河中,从而找到传统山水画与古建筑之间的联系。

(二)研究意义

研究传统山水画文献中出现的建筑,可以梳理出古代的建筑范式。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绘画艺术的影响,古人在建筑功能的设计中有着其比较独特的一些想法。中国古代绘画是反映实际的氛围与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方法,它与中国古代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综述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与传统山水画相关的历史文献数不胜数。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南宋邓椿《画继》,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清代徐沁《明画录》、张庚《国朝画征录》,以及清代蒋宝龄与蒋茞生合著的《墨林今话》等,近代的潘天寿《中国绘画史》、王伯敏《中国绘画史》、张光福《中国美术史》和李浴《中国美术史纲》等,这些历史文献对后世绘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绘画中古亭的特点与地理位置

(一)古亭的定义与历史发展

在《园冶》一书中记载:“《释名》云:‘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司空图有休休亭,本此义。”所谓亭,即为停留之意,指供游人游览和停留休息的建筑。唐代司空图建有一座休休亭,就是指休憩的意思。亭的建筑形式没有固定的标准,从三角形、四角形、五角形到梅花形、横圭形、八角形到十字形,只要符合场景所需要的氛围都可以选用建造,只要有平面图,就可以得出亭子是什么样的建筑形式。

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古代最早的亭子并不是做观赏用途的建筑。比如周代的亭子,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相当于哨卡,具有实用性。到了秦汉,亭的建筑出现在各地,由地方维护治安的基层管理者所使用,有驿站、旅社以及邮递的作用。

1.五代时出现亭子的传统山水画——《关山行旅图》

据《中国历代画家图表》记载以及《中国美术全集》图片记载,较早出现亭子的山水画作品可能是五代关仝的《关山行旅图》。

从《关山行旅图》中可以看出,亭子处于峰峦危石之间,被起伏的山峦所淹没,在图中可以看出亭子为四方形。起初的传统山水画中的亭子是比较小的,隐蔽于山林之中,但还是比较写实的。直到北宋,画家们才开始注重在他们的画作中增添亭子且出现的频率不断增高。

2.北宋时传统山水画中的亭子——《早春图》

北宋时期郭熙的《早春图》,在图中可以隐约看到一个亭子位于两树之间,画家把亭子画得若隐若现,比较模糊,但仔细看可以看出亭子为四方形,并且在亭内还放有石凳子。可见,北宋时期传统山水画中的亭子依然为四方形,在图中表现得也比较小比较模糊,主要置于林木之间,并且亭子内置有石凳,供游人休闲娱乐。

(二)古亭的主要类型

第一,山亭。山亭是指建在山上或者山脚的亭子,分为山间之亭和山脚之亭。山间之亭:在传统山水画中,并没有多少亭子在山顶,一般都建立在山间。山上建亭,目的是突出视线且还能够让游者在爬山的过程中进行休憩。山间的亭子在画面中一般处于画面的中上端,离人的视线比较远,观赏画的时候一般由近及远看,先看到近处的景物慢慢地移到远处的亭子,更能体现出亭子的高远。山间之亭更能展现出画家所要表达的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山脚之亭:顾名思义就是在山脚之下的亭子,也没有一种逶迤险峻的感觉,处于画面的近处,稳重且比较大。亭子依靠在山脚之下,这样与山形成对比,一高一低,使画面的构图丰富有变化。画家一般都是借助亭子来表现山之雄伟。

第二,野亭。野亭是指一般建立在山丘或者岸边的亭子,周围有花草树木围绕着,表现出一种山野的气息。画家一般在山林之间设置亭子,来表现树木的浓密以及山体的嶙峋。

第三,华亭。一般指明清时期的亭子,当时的艺术大发展,也体现在建筑上。外观复杂、华丽多姿的亭子称之为华亭。

第四,驿亭。驿亭主要是指设立在旅途中,供游客进行休息停靠的亭子。画家一般用驿亭来营造出一种旅途奔波的情景,来增加画面的故事感。

三、古亭在传统绘画中的作用

(一)完善构图的作用

构图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上是指画面上形象与景物之间的位置关系。亭在图中位置是由画家们经过无数次的实践并结合内心的真实感受而确定下来的。亭的位置不同会引起构图的变化,甚至会影响画面整体的风格。

首先亭子在传统绘画中具有点景提神的作用。亭子自从在传统山水画中出现,就具有装点景物、营造空间的作用。提神,不仅指在画面中加入亭会使画面充满灵气,也指给人精神上的提神,看完山水景色以后再看亭子,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其次是空灵透气的作用。在传统的山水画中,山都是一片一片的重色,而亭子一般中间是空的,就会使整幅画变得通透,不再沉闷。

再次就是平衡画面的作用。亭子稳定而坚固,在画面中可以中和构图上的不平衡,能使画面更加稳固踏实。

最后就是有视觉拉伸以及丰满内容的作用。视觉拉伸其实就是使画面更有层次,这种情况一般是处于山间的亭子,位于画面的中上部,在整幅画中充当远景的层次。丰富内容主要就是画家可以用亭子来表达各种情感,亭子四周都是空的,人们伫立在亭中观赏景物,就营造出了一种意境,这种意境可以是思乡之情,也可以是惆怅之情等。

(二)营造画面意境的作用

亭子在传统山水画中的出现可以营造一种天人合一的意蕴,山水画一般描绘的是实实在在的大自然的风光,当亭子出现在画面中时,就不仅仅是描绘大自然了,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筑是人建造的,是用来赏景娱乐的,这样就很好地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在一些山水画中还可以表现出一种家国情怀,在很多绘画中,亭子一般为孤亭,作为亭中人情感的载体,来表达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又或者是忧国忧民,不忘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用荒芜的孤亭来借景抒情,表现内心的抑郁之情。

还有一种就是聚散离合的一往情深。这与古代亭的作用有关,亭常常作为送别的场所。在《哀江南赋》中“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子,便意味着旅途,故而文人墨客都用亭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可见亭子不仅有点缀山水的作用,更是为所表达的情感做铺垫的重要载体。

四、结语

亭子的基本造型比较简单,但其分类却是多样的,我国传统绘画中对于亭子的描写数不胜数,从五代出现到清朝末期,亭子都是重要的构图元素。本文通过分析收集的资料概括出了亭在传统绘画中所起到的完善构图及画面意境的作用,最终得知古代诗人画家这么喜欢用亭吟诗作画的原因以及他们抒发的情感,为当今的建筑设计提供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1]席田鹿.传统山水画中的古代建筑形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2]吴瑒.元明清山水画中的“亭子”[J].品牌(下半月),2015(1):150.

[3]高峰.我国古建筑的点睛之笔:亭[J].书屋,2012(5):86-88.

猜你喜欢
亭子
做自己
超级头脑训练营(1)
蘑菇
蘑菇
等待旅游车
课间十分钟
去菜市口
人生之亭
人生之亭
人生之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