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进入工业时代后,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全球性生态危机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共识。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生态退化、环境污染问题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谐共生”是我国为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提出的。而生态女权主义理论提倡人类应更贴近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反对和自然对立,与“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很多契合之处。本文将从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和谐共生理念,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以及生态女权主义者对自然的保护四个方面阐述生态女性视角下的和谐共生。借此说明女性在保护环境、创造和谐共生的社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
人类自有文明以来,就依赖自然而生存,最初依赖自然生存,后来试图征服自然,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和自然形成了紧密的关系。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把自身发展与自然界割裂开来。工业文明的核心价值观是人类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论。这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在这样的价值观下,人类不断提高自身生产力水平。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人正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改变着世界,创造了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物质财富,使人类进入了物质丰富的工业化时代,获得了物质上的极大满足。但人们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忘记了“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背叛”了自然,从而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自然界正逐步“报复”人类,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且形势异常严峻。
英国《自然》杂志曾发布刊文表示:科学家们已完成了对2004年至2018年,全球190起极端天气事件的归因研究,其中三分之二的案例极大可能归咎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变暖。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德国哲学家史怀哲也曾说:“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
在生态危机四伏的情况下,人类必须要行动起来,为了地球,也为了自己。毕竟地球不需要人类,但人类需要地球。
二、和諧共生概念
在生态危机四伏的情况下,全球兴起了生态文化,形成一个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生态哲学,生态政治学,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生态女性主义和生态神学等等纷纷出现,并批判和超越人与自然“主 - 客二分”的哲学,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这是形成生态文明社会核心价值观重要步骤。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将其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为科学把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基本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创新,彰显了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人类未来的责任担当。
“共生”最早出现在生物科学里,德国德贝里 (Anton de Bary)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类型的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这一定义是狭义的共生,也不包括寄生、腐生等关系。不同种的生物互惠互利、共同生活的模式即是一种共生。人类社会和生物世界十分接近,生物学界的很多规律也可以适用于人类的行为,所以生物学上的“共生”也逐渐被人类用来类比和解释生物世界外的人类社会。现代人与自然领域的共生侧重动态性的共存共荣、协同发展,是回归相融的“共同体”。
“共生”一词不仅可以用在生物学领域,其他领域也同样适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存在一种平衡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当前社会中凸显出来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素会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源于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严重的生态问题,表现为资本主义的无限追求利润而过度开发自然而导致的不可再生资源严重短缺,而引起的生态系统严重破坏。从我国情况来看,如果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社会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我国的经济发展不仅会受到制约,社会稳定也会被危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表达了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只有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化解人与自然的主奴关系,从而建构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宫长瑞 and 汤婉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很多大家在其作品中也曾生动描绘过。美国著名作家梭罗在其著作《瓦尔登湖》中就曾体现过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他自然观中还有一个重要方面——生命共同体思想,这一思想是和谐的重要保证。梭罗将自然界称之为“爱的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形象的论断,体现了两者的一体性关系,也表征人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和谐共生。
三、女性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生态女权主义
在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制度下,女性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属品,要遵从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女性的才华不仅被压抑,甚至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难以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发展状况得到了质的变化。女性相关的法律确立起来,女性被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以参政议政。《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的颁布使女性在婚姻就业发展等方面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女性社会地位也随之不断升高。
当今社会,女性是我国人才结构中的重要资源,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欧美等一些西方媒体指出:“近10年来,世界各国女性就业率不断提高,女性作为消费者、管理者和投资者的价值日益凸显。女性是经济繁荣的功臣,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另外,根据一项妇女问题调查:65.5的人认为“女性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和男性差不多,都不错。”女性在就业过程中的趋势可以更好的看出女性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首先,女性就业比重不断上升、结业人数不断增加;女性就业层次不断提高,越累越多的女性加入到高新行业或大型企业的管理层中;其次,女性在参与经济活动时所作出的贡献不断增大;最后,女性在就业时自主性不断增强,有了更多选择的权利。尤其是在目前市场就业机制逐步确立的情形下,女性就业途径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另外,女性在政治活动中的参与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体现了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程度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女党代表、女人大代表、妇联常执委、政协女委员和广大女性代表在国家政治活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妇女与教育、妇女与健康、妇女与法律、妇女与环境六个优先发展领域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在妇女与环境部分说到:“组织动员妇女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妇女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妇女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能力。促进妇女主动参与节能减排,崇尚绿色消费,践行低碳生活。”这也与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相契合。
生态女权主义主张“自然”和“女性”有着天然的联系。生态女权主义者对“自然”加以关注,原因是他们从分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源头入手,进而试图建构新型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解放以及和谐发展。
生态女权主义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蓬勃兴起的各种社会运动之中,90年代达到高潮,学界通常认为是一位法国女性发表于70年代的作品为这场运动做了艰苦的文化和理论准备工作。生态女权主义这个名称首先出现于法国作家弗朗西丝娃·德奥博纳 (FrancoisedEaubone) 发表于70年代的两部作品:《女权主义或死亡》 (Le Feminisme ou la Mort,1974)和《生态女权主义:革命或变化》(Ecologie Feminisme: Revolution OU Mutatino, 1978)。
生态女权主义和女权主义都有强烈的解构主义色彩,女权主义解构的是西方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男女二元对立的文化传统;而生态女权主义解构的则是西方社会以男性为中心、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传统。女性与自然有着深刻的统一性,且导致女性与自然受剥削压迫的根源都是男性主导的社会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所以女权主义和生态女权主义就自然的联系咋了一起,一起镇守同一阵地,同时向提倡男性中心的社会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就像德奥博妮所述,只有把女权主义和生态学相结合才能使得地球变“绿”,人类才会生存下去。鲁枢元不无远见地说 :“女人 ,大地母亲盖娅,文艺女神缪斯,神圣的女生三位一体,这是我们生存天地中至为重要的另一极,忽略了这一极的存在,任何‘生态平衡都将无从谈起。”
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理论在上世界90年代传入中国,该理论具有前瞻性是毋庸置疑的,且与我国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很多相似之处。生态女权主义者认为,相比之下,女性更贴近自然,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女性一直在协调生活与自然、环境与自然、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和习惯于战胜自然、控制自然的男性相比,女性更具有保护环境的潜质。
四、和谐共生社会与生态女权主义
中国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道路上, 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环境遭到重创, 在女性地位崛起和女权运动兴起的现代社会, 生态伦理以及生态运动结合女性主义, 从新的视角, 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将对解决生态危机以及社会问题有积极的作用; 生态女性主义是多元化的, 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社会 , 批判各种形式的奴役 , 尊重差异 , 提倡多样性 , 旨在建立一个理想的和谐的人类社会 , 并且和大自然和平共存。
在女性地位不断崛起和女权运动兴起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态伦理学结合生态运动及女权主义思潮,可以从全新的观点和视角重新审视这些社会生态问题,为解决中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生态危机提供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同时,生态生态女权主义也是多元化的,其批判各种形式的奴役与不平等,尊重差异,倡导多元性,试图建立多元化的、和平相处的和谐社会,这与我国所倡导的“和谐共生社会”目标有很高的契合度。
五、 结语
生态女性主义反对二元论, 批判“父权制”世界观; 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抗议奴役女性及弱势群体,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在女性地位崛起和女权运动兴起的现代社会, 生态伦理以及生态运动结合女性主义,该观点可以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生态问题,并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将对解决生态危机以及社会问题有积极的作用;环境问题与女性问题不是孤立的,应该把两者以及多种社会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缓解对社会造成的压力,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宫长瑞 and 汤婉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依据与路径选择."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no. 04, 2019, pp. 110-116.
[2] 吉科利. "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新西部(理论版), no. 23, 2014, p. 166.
[3] 李平. "生態女权主义的批判与构建." 文教资料, no. 23, 2009, 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31326731.
[4] 王河江. "20世纪后期美国生态女权主义出现的背景与原因."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vol. 32, no. 5, 2014, 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662568940.
[5] ---. "美国生态女权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贡献."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 0, no. 4, 2015, 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664384962.
[6] 王莉娜. "女权主义与生态女权主义:共同的阵地."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vol. 30, no. 1, 2007, 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23682842.
[7] 王溪桥. "中国大陆生态女权主义研究综述." 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no. 08, 2011, pp. 108-109+105.
[8] 余谋昌. "人与自然和谐." 绿色中国, no. 18, 2018, pp. 42-45.
作者简介:邵丽芳(1984年8月-),女,汉,河北省,学生,本科,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同等学力,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生态女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