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与对科学课教学的积极影响

2020-06-27 14:06陈经超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水珠科学课瓶子

陈经超

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我国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总体水平不高,科学知识缺乏、知识面狭窄、理解力差、不能做到知识的迁移,进而导致学生的观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较差。现今的科学课已经不再是单单传授课堂知识,而是需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基础课程;并且课堂教学的创新灵活化设计强化升级、师生互动教学活跃多样、学生学科探究实践能力渐次提升等层次方向的纵深拓宽,由学生的学习课堂化向生活化转变。因此,科学教学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地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

一、教师参与,学生开动脑筋质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问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在科学的海洋里自由搏击;问题,可以点燃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科学探究就是从问题开始,并围绕问题解决展开的。教师要给学生质疑提供一个氛围。

在《水珠是從哪里来的》一课中,“水珠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正是学生在做前面几节课的实验时提出来的,同时也是学生在生活中很容易发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的习惯。我在设计这节课导入的时候,手中拿着一个加有冰块的矿泉水瓶,一边用餐巾纸擦拭,一边问学生:“奇怪,瓶子漏水了吗?怎么瓶子外总有水珠啊?”就因为这是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肯定会有很高涨的情绪想要帮助老师解决。此时,教师已经站在学生的视角上观察了,剩下的就是引导学生提出猜测了。但是,首先要先解决“是不是瓶子漏”的问题,“谁借给老师一个不漏的瓶子?看看还有没有小水珠了。”将水倒进学生提供的瓶子里擦干外壁的水,等待水珠的出现就可以了,学生的眼睛肯定睁得比老师大!

这样,有了教师的参与,学生的兴趣更浓,学生的思维会顺着教师的思路发散到天边!

二、教师参与,学生更有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参与课堂的任务就是以学生的视角,将课堂的内容用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教师可把丰富多彩的生命知识,制作成幻灯片或者视频动画,或者带领学生亲身参与、经历,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兴趣。就像《蚕的一生》一课一样,怎样让科学课轻松、有趣、学生爱学呢?先养蚕吧!我与学生一起养蚕。“从黑黑的蚕卵开始,到毛毛的勇敢的小蚁蚕,到胖胖的大胃王大白蚕,到躲藏在蚕茧里的咖啡色笨蛹,最后成为毛茸茸的贵妇人蚕蛾”,这是学生记录的。带着他们一起养,他们会与我竞赛,看谁养得好;他们会将一点一滴的成果展示给我看;我需要桑叶,带动了养蚕的孩子不光为我摘桑叶,也为自己的蚕采了足够多的桑叶;他们观察得会更细致,记录得更详细,思考得更多,想得到我的肯定与表扬!

三、教师参与,学生的生活就是“科学大冒险”

一个好的科学教师能带动他的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科学并应用科学,从课堂走进生活。生活中的科学,要比科学课本里的有趣、广泛多了。学生其实更愿意从生活中接受科学的教育。“科学大冒险”是什么呢?是日常生活中学生追随科学的脚步。

在我的课上,我想强调学生的小手一定要干干净净,在吃东西之前一定要洗干净再吃。您说,他们会听吗?不会!依然带着脏脏的手来班级,用脏脏的手吃不干净的食物和水果。这可不行,我要有措施了。有一天,我在班级上课的时候,拿了几个培养基,里面是我在安徽大学带来的牛肉膏蛋白胨,是用来培养菌落的。学生可兴奋啦,一直围着我问这问那,好多的学生还猜测起了这些培养基的作用:是喂虫子的!当我把我的计划——检测学生的脏手上和洗不干净的食物上的细菌数量与种类告诉他们后,他们似乎被我的计划震住了,真不可思议。有几个学生自愿当我的实验对象。将小手在培养基上轻轻地按了几下,又将手用肥皂反复地洗了几次,再轻轻地按在新的培养基上。食物也是一样。其实,我告诉学生,这样操作是很不规范的,因为我们没有无菌条件,所以只能大致地来检测一下。就这样学生都兴奋极了。我将收集好的培养基送到安徽大学,30个小时之后,培养基带着我们的“成果”回来了:“小脏手组”和“洗不干净的食物组”大片大片的菌落吓坏了学生,对比非常明显。我根本没有对他们说要好好洗手、吃干净的食物,但是所有的学生都自觉地去做了。

有的学生的家长打电话告诉我,孩子在家里将半桶油倒进了水里;有的孩子在家里专门等着大人洗完澡去查看镜子上的冷凝水;捉到蟑螂或者蚯蚓,饭也不吃地盯着看;烧水的时候非要灌得满满的,要看它溢出来、听它使劲儿地鸣叫;把蔬菜切得乱七八糟放进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我对于这样的电话总觉得有歉意,因为我平时在跟孩子接触时,就是这样参与其中的。学生相信我,想与我“走相同的路,说同样的话”。学生甚至去给青蛙捉飞虫,自己捉蝴蝶来养,学生做这些,只是因为他们的老师在参与。

猜你喜欢
水珠科学课瓶子
为什么灌满水的瓶子不易破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种水珠
水珠的魔法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科学课教学反思
科学课不利因素的实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