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动态几何题静态化思考

2020-06-27 14:12黄德辉
考试周刊 2020年40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

摘 要:本文通过对2014年质检题及近几年中考试题中的动态几何题的分析,研究对策,寻找变化中图形的性质和特征,抓住变化图形中的不变量,化动为静,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解题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动态几何题;静态思考

运动与变化是动态观,在解数学问题尤其是几何图形问题时,经常要用这种观念来审视或分析问题,这其实就是解题的辩证观,因为运动与静止,固定与变化等,既对立又统一,我们利用这种对立统一就能使问题易于解决,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很有好处,二期课改后数学中的压轴题逐步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题意创新,目的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动态几何,让考生感到特别烦恼,我们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让动态中的数学转向静态中思考,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本文就今年龙岩质检题及历年各地中考题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 点在线上运动问题

(2014年龙岩质检题20)(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BC、AC上,连结AD、ED,且∠1=∠B=∠C。

(1)请找出图中一对相似三角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E=3,EC=2,求线段的AD的长(精确到0.01)。

本题是在新教材九年级上《相似形》的改编,典型的一线三角(三等角)的问题。该题几乎未提动点问题,其实质上是动态几何问题,在∠1=∠B=∠C的条件上,点D在线段BC上运动,从而带动了点E在线段AC上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ABD,△ADE,△DEC,△ADC中的其中两个角都一直在变化中,因此就不能再去确定另一组角相等,此时我们必须在运动中寻找相对的静态量,不难发现∠DAE(∠CAD)是△CAD和△DAE的公共角,虽然点D在BC上运动时,这个公共角也在变化之中,但始终是一个等量,从而得到△DAE∽△CAD。

(2014年龙岩质检题24)(如图)将一块三角板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上,并使它的直角顶点P在对角线AC上滑动,一直角边始终经过点B,另一直角边与射线DC相交于点Q,设AP=x。

(1)当点Q在边CD上时,线段PQ与线段PB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试证明你观察得到的结论。

(2)是否存在点P(P不与A重合),使△PCQ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相应的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设以点B,C,P,Q为顶点的多边形的面积为y,试确定y与x之间的出发关系式。

此考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入手:

方案(一):过点P作PM⊥AB,PN⊥DC,垂足分别为M,N(此时M,N,P三点共线),由于点P在AC上滑动,线段PB,PQ长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此时必须在动中寻静,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正方形ABCD和三角板EPF始终不会发生变化,即∠FPE都为直角,从而恒有∠1+∠2=90°也就可得∠MBP=∠2,∠1=∠NQP的结论(静态量),还有由正方形的性质也可得到△AMP和△CNP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虽然等腰三角形大小会随点P的运动发生变化,但其形状不变,因此也就容易得到的结论(静态量)从而证得△BMP≌△PNQ。

方案(二):过点P作PM⊥BC,PN⊥DC,由于线段AC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不论P点在线段AC上如何运动,四边形PNCM都为正方形,始终都有∠MPN=90°。又因为∠EFP始终也是直角,即∠1+∠MPQ=∠2+∠MPQ=90°从而得到∠1=∠2的结论(静态量),易证得△PNQ≌△PMB即PB=PQ。

方案(三):本题由于没有说明点P不能与点A重合,①当点P与A重合时,PB=AB,PQ=AD,容易得到PQ=PB,②当点P与线段AC的中点O重合时,PB=OB,PQ=OC此时也可得到PQ=PB,但我们不能以特殊情况去说明一般性的结论,当点P滑动到线段AC的中点之前,

都恒有∠FPE=∠BCD=90°(静态量),在四边形BFGC中都存在着∠BPQ+∠BCQ=180°,从而构成了以BQ为直径,P,Q,C,B,四点共圆,再由正方形的性质可得∠1=∠2=45°,即PQ,PB所对的劣弧都为45°的弧(同圆中等弧对等弦)证得PQ=PB。

二、 绕定点旋转的问题

研究历年来各地区的动态几何压轴试题,就能明确中考数学试题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导向,动态几何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图形是运动的,变化的,解决动态问题时:首先需要把动态问题静态化,化为几个静态的过程,“以静制动”抓住变化中的“不变量”以不变应万变。

(2013年莆田中考题25)在Rt△ABC中,∠C=90°,D为AB边上一点,点M,N分别在BC,AC边上,且DM⊥DN,作MF⊥AB于点F,NE⊥AB于点E。

(1)特殊验证:如图1,若AC=BC,且D为AB的中点,求证:DM=DN,AE=DF。

(2)拓展探究:若AB≠AC。

①如图2,若D为AB的中点,(1)中的两个结论有一个仍成立,请指出并加以证明。②如图3,若BD=kAD,条件中“点M在BC边上”改为“点M在线段CB的延长线上”其他条件不变,请探究AE与DF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此考题虽然没有提到“动”字,但实质也是一道动态几何题,即∠NDM绕着点D转动,点M,N分别在BC,AC边上运动,而∠NDM始终为直角,此类型在前面我们也探究过,不难发现恒有∠1+∠2=90°,又因为MF⊥AB,NF⊥AB从而推得∠1=∠FMD,∠2=∠END(静态量),接着可能較多学生就想方设法去证△DEN≌△MFD而错误,应注意考虑条件,△ABC为等腰三角形,点D又是底边AB上的中点,(即三线合一)。因此连接CD,易得到∠CDA=∠CDB=90°(静态量),从而证得△CDM≌△ADN,即DN=DM,再去证得△DEN≌△MFD即NE=DF,又因为△AEN始终也为等腰三角形(静态量)所以AE=NE即AE=DF成立。

第(二)小题在第(一)小题的基础上改编,也属于动态几何题,还是应该从动中寻静,(如图)不妨过点D作DQ⊥AC,DP⊥BC,从而四边形QDPC恒为矩形(静态量)就不难得到∠1=∠2,易证△DQN∽△DPM,即DNDM=DQDP。易证△DEN∽△MFD得DNDM=ENFD,所以DQDP=ENFD从而PBPD=ENFD。易证

△AEN∽△DPB得AENE=DPBP所以ENFD=AENE即AE=FD。

(2013年三明中考题22)如图1,AB是半圆O的直径,以OA为直径作半圆C,P是半圆C上的一个动点(P与A、O不重合),AP的延长线交半圆O于点D,其中OA=4。

(1)判断线段AP与PD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2)连接OD,当OD与半圆C相切时,求弧AP的长。

(3)过点D作DE⊥AB,垂足为E(如图2)设AP=x,DE=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此考题是以点P在半圆C上运动,带动了点D在半圆O上的运动,从而形成了线段AD绕点A转动的问题。

方案(一):连接PQ,OD,不论如何绕A怎样转动,始终有几个量是恒定的,即∠APO=90°(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静态量),在半圆O中半径相等即AO=DO(静态量),不难就想到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证得AP=PD。

方案(二):连接PO,BD,不论如何绕A怎样转动都恒有∠APO=∠APB=90°(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静态量)从而得到PO∥BD,又因为点O为线段AB的中点,根据平行线的性质,点P也是线段AP的中点,证得AP=PD。

(2)(3)题略。

总之,动态几何题是以几何知识和几何图形为背景,渗透运动变化,反映了“运动”与“静止”,“固定”与“变化”的内在联系,通过几何图形的变化,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和探索的过程,考查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题型,解决这类问题应抓住变化中图形的性质和特征,化动为静,让动态问题向静态化中去思考。

参考文献:

[1]林金钟.谈一道中考数学压轴题的命制过程[J].福建教育,2012(46).

[2]周淑萍,蔡德清.基于课标的初中數学校本作业的设计与说明[J].福建教育,2013(19).

作者简介:黄德辉,福建省漳平市,福建省漳平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探究新课改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