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当人们漫步于林间小道,可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孔隙倾泻而下,这种现象被称为丁达尔效应。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英国物理学家约翰·丁达尔首先研究了这种现象。
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当光线照射在粒子上时,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四周放射的光,即散射光或乳光,丁达尔效应就是光的散射或乳光现象。
林间光束的形成是由于空气中的水汽、烟尘都是胶体,而胶体粒子小于可见光波长,因此散射现象较为明显。
对于人类来说,在环境温度变化一定的情况下,平均体温的提高会消耗掉更多的能量。如果平均体温降低,机体的反应速度和运动能力也会大大降低。于是就存在一个最佳温度,能使这两方面达到最优值,而人类最终选择了37℃。
有生物学家提出,人类平均体温的进化或许与真菌有关。自然界中很多真菌是人类的致命敌人,而真菌喜欢低温,超过2/3的真菌在37℃以上无法生存。但人类也不能随便提高体温,因为那样会消耗更多的能量。生物学家经过计算得出,避免真菌感染和降低体能消耗的最优解是让体温保持在36.7℃左右,与人类体温基本吻合。
小汽车的前窗玻璃相当于一个平面镜,虽然它是透明的,但并非没有反射,车内乘客会由于光的反射成像在驾驶员的前方。由于小汽车比较矮,若前窗玻璃是竖直安装的,则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的高度相差不大,这会干扰驾驶员的判断,引发交通事故。
对于大型汽车而言,由于车身比较高,驾驶员的座位也比较高,车内乘客在前窗玻璃上形成的像的位置也比较高,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样的高度,因此驾驶员也就不会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的行人混淆。
如果你认为飞机在起飞前将机舱灯调暗是方便乘客闭眼休息,那你就错了。调暗灯光实际上是为了在飞机出现紧急情况时挽救乘客生命。
机舱环境从明亮变为漆黑时,眼睛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才能看清逃生通道,因此,调暗灯光是确保乘客安全的众多措施之一。
调暗灯光不仅能加快发生事故时的疏散速度,还可以缓解视疲劳,让乘客更轻易地找到逃生标志,或在应急照明灯下快速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