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及校园暴力现象成因浅析

2020-06-24 10:54朱梁伟
锦绣·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校园欺凌

朱梁伟

摘 要:近年来,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现象有所增加,而且相关案件性质较为恶劣,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这些案件中我们不难看出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现象正在向低龄化发展且案件频发率逐渐上升,所以对于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以及青少年犯罪的研究也迫在眉睫,我们通过对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现象的成因研究从而总结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来尽可能控制类似的案件发生。

关键词: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少年犯罪生物学;少年犯罪社会学

一、犯罪生物学理论与校园欺凌及校园暴力现象的联系

少年犯罪生物学理论主要包括三大体系:犯罪人类学派、基因犯罪学派、犯罪生物化学学派。

首先,在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中,他指出许多犯罪人都是天生犯罪人,其从事犯罪行为与其天生具有的独特生理表征或者生理缺陷有关,犯罪就是犯罪人在生理特征上的返祖现象。在这个理论中,他也指出了绝大多数的犯罪都发生在15岁到25岁之间,青春期后期会出现一种本能的犯罪倾向,且严重的犯罪人都是在年轻时脱颖而出,尤其是在青春期发育期间内,有时甚至在此之前①。同时因为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更多的生活场所就是再校园之中,所以该学说可以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犯罪主体范围进行一定的解释。

其次,在基因犯罪学派的研究中主要包括:犯罪家庭研究、性染色体研究。在犯罪家庭研究中表明家族基因可能是导致家族中成员持续犯罪的主要原因;性染色体研究中表明,47XYY综合征暴力倾向明显,同时若伴有只能缺乏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就会更容易有犯罪倾向。在基因犯罪学派的研究中,一个人是否会做出暴力或者犯罪行为,其先天所拥有的基因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最后,犯罪生物化学学派的研究中主要包括:大脑研究、血糖度研究。大脑研究中表明,人们身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及过敏反应、缺乏维生素B3和神经生理因素失调,会导致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和暴力行为;在血糖度研究中表明低血糖可导致性格暴躁、富有攻击性,严重时会导致暴力行为;结合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在青少年成长阶段,保证其摄入的营养均衡,注重青少年身体必需的化学元素含量是防止其从事暴力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结合以上三种学派,青少年在成长阶段有很多我们难以直观感受到的因素会直接影响其行为,在分析校园欺凌现象和校园暴力现象的成因时,我们更容易从表象上去进行分析,但是实际上青少年犯罪中的施暴方的暴力行为很有可能是由于其生物学的特征而导致的,所以我们应该从其独特的生理特征着手,从而确定导致其暴力行为的生物学因素到底是什么。

二、少年犯罪社会学理论与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现象的联系

少年犯罪社会学理论主要包括:社会结构理论、控制理论。

首先,社会结构理论强调,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邻里社区独特的文化风俗及规范的影响,可以导致少年偏差行为和犯罪行为①。越轨和犯罪是人民遵从与主流或权威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结构,由于有权阶级控制着法律,无权或弱势群体安装自己的价值和规范行事时,尝尝会违反有权阶级制定的法律,成为“犯罪行为”。在文化冲突理论中塞林在《文化冲突与犯罪》中指出:犯罪是与主流文化相冲突的下层阶级文化的产物。犯罪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特定社会各种消极文化综合作用的產物。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案件中,青少年会因为所接受的特定的文化现象从而产生犯罪的行为,但是这种理论偏向于犯罪行为合理化,同时也无法解释包括故意杀人在内的自然犯罪。

其次,控制理论指出人们之所以不犯罪是由于进行控制的结果,或者说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系牢固的结果。当个人与社会秩序的联系破裂时,个人就会实施犯罪行为。这一理论表明,当青少年在实施一种行为时会依附于家庭、学校、同伴等方面,在实施暴力或犯罪行为时,不同群体的有效控制会极大减少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从而避免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案件的发生。

结合以上两种理论,青少年的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行为与社会对其的评价和规范有着很大的联系,李斯特在犯罪二元理论中也指出犯罪原因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社会因素占决定性作用。所以如何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对于减少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案件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案件的防治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案件正在逐渐增多,其发生的概率之大也成了现在人们关注的热点,而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案件的行为主体青少年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为主体,所以在通过少年犯罪生物学、少年犯罪社会学理论研究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现象的成因从而尽可能地避免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案件的发生。

首先,在少年犯罪生物学理论的研究中,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是来自于先天性的基因及成长中的身体发育状况。所以父母的老师应该更关注于孩子成长时产生的生理上的变化,如多动、暴力行为以及其他难以自控的行为。及时关注这方面的变化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先天性因素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影响。

其次,在少年犯罪社会学理论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极易被网络媒体、社交软件等方面中的不良因素所影响。青少年成长阶段所接触的含有暴力元素的网络游戏、具有错误价值观的网络视频、以及外来思想的冲击都会导致其产生犯罪行为。在这些意识形态领域内,错误的价值导向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主观判断力发生错误的偏离。这种情况发生后,家庭和学校应该一起帮助青少年在成长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尽可能减少青少年可能接触到社会不良影响的途径,对社会中给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做出及时的否定性评价,从而避免青少年可能的效仿行为。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减少和避免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现象的产生。

最后,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在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社会、学校和家庭更应该将更多的关注投入于青少年的成长阶段中,做好他们成长路上的护航员。

参考文献

[1]张鸿巍:“犯罪生物学视野下的青少年犯罪研究述评”,《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3年1期。

[2]费梅苹:《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1日。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校园欺凌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浅析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预防
从中美校园暴力案件报道出发思考相关法律问题
青少年恶劣事件频发引发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项治理“校园欺凌”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