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红 郭可为 张静文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而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液,两者如何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关乎新冠疫情后我国经济复苏的步伐和路线,需要重点研究。
疫情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与趋势判断
我国制造业正逐步走出“疫情阴霾”
中国是目前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同时面临处于产业链中低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形成了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制造业整体水平持续提升。
疫情对制造业总体冲击较大。一是生产几近停滞,经营困难。一季度,制造业利润整体同比下降38.9%。其中,1~2月受冲击最为严重,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5.7%,利润同比下降42.7%;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35.7%,环比下降14.3个百分点。二是外需疲弱和产业链协同困难。3月以来疫情在全球大范围爆发,各国陆续采取“封关”政策,供应链企业的生产和出口受到严重制约,高附加值的精密零部件、设备进口因供应短缺或涨价受到影响。4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33.5%和43.9%,比3月下降12.9个和4.5个百分点。
疫情对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冲击呈现差异化。一是生活必需品相关行业受冲击相对较小,个别行业仍有增长。其中,烟草制品(28.5%)和农副食品加工(11.2%)利润正增长;造纸和纸制品(-5.5%)以及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11.2%)等行业降幅较小。二是疫情应对相关行业适度对冲了行业下行冲击。如因远程办公、线上商务需求增加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2%),涉及疫情防控的医药制造(-15.7%)等行业的利润下降幅度小于制造业平均降幅。三是能源和材料行业受冲击严重。石油、煤炭等燃料业(-187.9%)、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维修(-84%)、汽车制造(-80%)、化纤及褐色黑色金属制造利润大幅下滑。
制造业出现复苏势头,总体进入扩张期。2020年3月份以来,制造业生产逐渐恢复。一是复产水平普遍提高。截至4月24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84.6%的企业已达到正常生产水平一半以上,较4月初上升4.1个百分点;60.8%的企业达到正常生产水平八成以上,较4月初上升9.6个百分点。二是制造业生产基本实现正增长。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而3月为下降1.1%,各主要经济类型和大中小型企业均由降转增。三是制造业前景总体向好。3月和4月制造业PMI均跃过了50%的荣枯线,分别达到52%和50.8%,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独树一帜(详见表1)。大、中、小型企业生产指数分别为54.1%、53.3%和53.4%,生产均继续回升。
后疫情时代制造业发展趋势判断
制造业全球化趋势不会改变。制造业中大部分行业产业链较长,需要通过复杂的国际分工与合作来完成,任何一个或几个国家都无法独立完成。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的枢纽,长期以来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完善的配套服务、稳定的政策环境和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在贸易战和疫情期间,中国制造业表现出强劲的韧性,未来也将持续为制造业全球化提供稳固支撑和重要市场。
科技促进制造业智能化和短链化。一是疫情及高科技的应用将促进生产模式智能化。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術将被广泛应用于自动化生产、物流智能化、设备运行状态监控、运维分析等领域,减少制造业对人工的依赖,推动制造业全面转型升级;二是新技术将带来制造业信息的“短链革命”。云系统将缩短信息传导路径,增强信息传输效率和准确性。在此背景下,跨国分布的上下游企业间将能够更好的合作,实现快捷、灵活的供应链管理。
制造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将日益主流化。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此次疫情对人类发展的重要警示。制造业将更加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在资源利用、生产制造、产品包装、运输物流、废物排放等多方面持续推进标准化、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二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社会责任和绿色发展纳入核心价值观,那些ESG(环境、社会、治理)表现优秀的企业将更具可持续竞争力。三是经济结构绿色转型,高污染、高资源耗费的企业将面临更高排污成本和融资难的问题。四是全球气候与环保合作加强,各国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上升,污染企业走出去将日益面临“绿色壁垒”。
应警惕逆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一方面,部分发达国家开始在高新技术领域设置障碍和壁垒。例如,美国近期再度强化了对中国高端制造业特别是华为的限制措施,此举将对全球半导体、芯片甚至通讯行业带来冲击;另一方面,疫情与贸易战使世界各国认识到拥有独立产业链的重要意义,因此会积极采取行动,完善本国产业链布局,降低核心战略产业的对外依存度。
金融支持制造业的现状及挑战
制造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业将在疫后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过程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金融业长期以来积极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各类金融政策相继出台。早在2017年,人民银行等部门就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从金融体系建设、机构设置、企业财务公司和融资租赁发展等方面为金融业支持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制造业生产投资也日趋谨慎,金融政策对制造业的支持更具针对性。一是力度不断加大。例如,对大型银行提出了制造业贷款余额必须较上年增长、提升服务制造业战略层级和建立激励考核机制的明确要求。二是精准指向薄弱环节。例如,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企业中长期融资,加大对中小民营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创新和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运用定向降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与财税政策结合,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见表2)。
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服务创新。一是为制造业发展提供稳定资金来源。银行信贷是制造业贷款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我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制造业的贷款稳定增长,截至2019年底,五大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合计6.5万亿元,较2008年翻了一番。2020年1~2月,银行业新增制造业贷款2500亿元,明显高于上年同期增速。二是创新服务模式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例如,工商银行针对科创企业特点,在全国成立了三家总行级的科创中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设立了20家特色支行,试点创立工银新动能系列基金,为科创企业提供专属服务;中信银行大力加强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推出了信e链、信e池等线上产品等。三是“融资”+“融智”助力制造业补短板。以工商银行为例,近年来工行研发了多种标准化线上产品,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企业融资可得性,2019年工行普惠口径小微制造业企业贷款增速为17.7%,主要增长点来源于线上;工行针对民营制造业企业金融能力短板,通过举办金融研修班等措施,帮助其提升宏观经济预判、跨周期管理和融资管理能力;2020年一季度,工行累积为制造业企业投放防疫优惠贷款超过100亿元,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资180亿元(见图1)。
其他金融机构为制造业提供多元化支持。一是互联网银行正在成为小微制造企业融资新选择。互联网银行具有较强的数据收集和挖掘能力,能够多角度汇总数据并进行交叉分析和智能化风控,从而具备了对大量小规模客户放款的能力。例如微众银行的“微业贷”产品,其客户全部为民营企业,从行业来看45%为制造业和高科技行业客户,38%为批发零售行业客户;这些客户在获得授信时,65%无任何企业类贷款记录,36%无任何个人经营性贷款记录,27%上述两类记录均没有。二是保险业帮助制造业企业化解风险。2018年以来,银保监会鼓励保险资管公司设立专项产品,化解优质上市公司流动性风险,目前保险专项产品目标规模已经超过千亿元,其中较大一部分资金支持了先进制造业。2019年,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建立,为重大技术装备的初期运用和成果转化提供保障。三是部分制造业基金已落地。2019年11月,财政部、中国烟草总公司等发起设立了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基金公司的注册资本达1472亿元人民币,未来将围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力装备等领域的成长期、成熟期企业开展投资。
金融业支持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多元化金融支持体系尚需完善。制造业门类众多,不同行业处于不同阶段,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行业运行稳定,金融机构较易把握其规律和风险,金融需求通常得到较好的满足。但那些仍处于初创期、起步期的行业和企业,行业运行规律尚未形成,风险识别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更多依托PE/VC、资本市场、基金等金融产品予以满足,但目前这类融资规模还较小,无法较好拟合各类企业的需求。
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足。传统信贷基于客户信用、抵押品及第三方担保等开展融资业务,如对那些缺少财务报表或有报表但信用评级不高的小微企业,通常需提供抵押或第三方担保,一些初创型科创企业仍难满足相关要求。金融机构融资模式和金融产品仍有待进一步创新。
金融科技能力有待提升。制造业企业中民营、小微企业较多,经营活动较为分散,部分企业经营管理信用记录、财务信息尚不健全,也缺乏充足的合格抵押品,需要金融机构通过科技力量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和服务效率。但目前,金融与技术的融合才刚刚开始,金融机构运用科技改造业务和自身流程的目标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产能过剩行业及低端制造业风险加大。制造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迁移,使得传统制造业风险加大,主要包括:市场同质化竞争和产能过剩的风险;产业升级所需的供应链体系不健全的风险;逆全球化趋势下高端制造业回流欧美的产业迁移风险;高碳排放带来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等。
支持制造業发展的对策建议
对政策部门的建议
加大开放,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应链。一是积极推进相关行业对外开放政策落地实施,更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二是进一步降低营商成本,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改善,培育境内外对接的营商生态。当前为帮助企业修复盈利能力,需加大财政政策力度多措并举,支持企业融资、用电、物流等成本的下降。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研发和创新,促进高新技术国际合作。四是鼓励企业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去,加强与沿线国家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中小企业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政策先行,引导制造业智能升级。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研究推出激励措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主要依赖进口的关键产业“补短板”。二是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搭建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的组织体系,打通研发到应用的通道。三是完善智能制造细分行业标准,并与国际接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
环保低碳,塑造制造业绿色发展路径。一是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对“两高一剩”行业能效和排放标准提高的同时,积极鼓励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二是鼓励企业将社会责任和绿色发展纳入核心价值观,将绿色元素贯穿到企业决策和生产流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成本、设计、加工、包装、运输、回收、再制造等方面推动信息化建设,推动绿色制造的有效落地。三是打造绿色产业链,鼓励核心企业将绿色因素纳入供应链上下游标准中,培育产业绿色生态。
对金融部门的建议
金融监管部门继续推进多层次融资体系建设。一是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先进制造业领域资金投放,制定专项政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二是进一步拓展企业直接融资空间,发展PE、VC支持成长期科创企业;三是充分发挥保险业对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的支持和保障。
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力度。一是创新投融资模式,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新,发展投贷联动,探索基于产业链或产业集群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二是提升服务效率,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新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效率。三是开展跨界合作,通过建立金融服务共享平台,整合各类金融资源,使制造业企业得到优质、高效、精准的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应当加强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开展中小微制造业企业的客户画像、信息收集和风险识别,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要控制对产能过剩、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资金投放,重点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绿色改造和“走出去”的融资需求。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殷红系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