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多
(郑州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表现,包括初发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和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其特征为更为严重的心绞痛症状,出现夜间性心绞痛或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病情不稳定,临床中主要以手术治疗加以护理干预形式进行[1]。本文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中优质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以本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分组对照方式进行,现具体报道如下。
选择2018年7月~2019年6月我院进行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3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18例),对其实施不同的护理方式,其中对照组男8例,女10例,年龄57~77岁,平均(67.26±2.46)岁;实验组男7例,女11例,年龄59~76岁,平均(66.14±2.29)岁。所有患者均于本院进行确诊,血凝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为正常,本次研究通过了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所有患者均于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中并无较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干预,如基础病房护理,保持病房内的优质空气质量,为患者制定睡眠计划,每日睡眠时间不低于八小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实验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方法干预,在对照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实施以下内容: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增强护患交流,耐心与患者讲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疾病的相关临床知识,解答患者提出的疑虑,减少患者所出现的不良情绪,采用24小时三通道心电监护仪器进行检测,定时测量患者体温、心率以及血压等数据,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护理知识培训,提高职业素养。
本文研究指标选定为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要求患者在出院前对于本次护理情况进行打分,分为三大类,非常满意、满意与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满意人数×100%。
本次实验数据资料统计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各组的计量资料和相关医学指标采用t检验,利用x2检验计数资料。对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采用P值进行测量,当P<0.05时,说明组间数据对比具有可比性。
如表1所示,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45%,对照组患者为66.67%,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n,%)
不稳定型心绞痛疾病的多发人群为中老年患者,多为55岁以上,女性高于男性,其主要病因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痉挛,血小板聚集,血栓所形成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胸痛或胸部不适,疼痛持续时间可达30分钟,也会在患者睡眠时间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不仅易导致循环系统功能障碍,严重者还会导致心衰,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2]。优质护理是临床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主要以患者为中心开展护理服务,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提升护理水平,旨在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3]。本文的研究结果得出,实施优质护理组的患者护理满意度(94.45%)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66.67%),组间数据存在对比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得知,优质护理组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广泛推广应用于临床护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