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建怡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通过高中地理学习,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对此,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二中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中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落实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明确目标,贯穿真实情境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明确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本节课我通过课前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学情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本节课的课标要求制定了教学目标:通过调查“通州大运河漕运的兴与衰”的实践活动,观察通州的交通条件的改善状况,查阅“交通规划示意图”及规划纲要等图文资料,古今對比,说出通州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的发展和变化;结合“京津冀一体化”实例,说出其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的发展变化;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节点城市“二连浩特”实例,通过电子地图测量、查询、阅读图文资料等方法,说明运输方式、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真实情境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真问题,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节课设置了以下三个真实情境:情境一,通州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发展变化;情境二,“京津冀一体化”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发展变化;情境三,“中蒙俄经济走廊”上的重要口岸城市——二连浩特。
三个真实情境贯穿整节课,逻辑清晰,有效帮助学生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的发展变化”“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难点是“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对此,针对学生以往学习中的问题,在设计此课中,选用了“通州副中心与市中心”“京津冀”等不同尺度的区域联系,让学生结合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深刻理解不同尺度区域间的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布局,运用不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及“一带一路”中的重要节点城市的发展变化,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会交通运输对城市、区域发展的影响。同时,借用“一带一路”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中国的飞速发展,培养家国情怀,并学会用地理视角去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
整节课从“通州”到“京津冀”再到“中蒙俄经济走廊”,以不同区域尺度的“互通互联”为例,使学生了解现代交通网络是由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交通网,是由不同点、线构建而成的网络,并且交通运输网络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教师帮助学生找“节点”、抓“走廊”,穿“区域”,帮助学生以点及面地去建立空间联系,梳理出与交通运输相对应的区域,再谈二者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应用技术,变革学习方式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本节课设计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并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学内容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通州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发展变化”学生活动中,学生分成“古”“今”两组,以“古今对照”形式分组汇报。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走访、观察通州大运河漕运码头等文化旧址方式,收集、记录通州“漕运”的兴与衰;观察、列举身边交通条件改善的实例和自己出行的实例;查阅“七横三纵的轨道交通线图”等图文资料,说出作为城市副中心通州的交通布局的发展变化。该活动在落实知识基础的同时,兼顾培养学生使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中蒙俄经济走廊上的重要口岸城市二连浩特”的案例分析中,同样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设计以下三个活动,即:活动一,在电子地图上查出二连浩特的位置,运用测量工具、“中国政区图”“内蒙古自治区政区图”“中欧铁路通道规划图”说出二连浩特城市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活动二,运用电子地图,观察二连浩特的城市形态,测算面积,分析主要城市功能区、交通运输站点、交通干线与城市形态之间的关系,简要说出交通的通达度对该地区的影响;活动三,说出二连浩特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该地区社会经济产生哪些影响。此次活动提升了学生运用地理工具看图、用图,从而发现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同时渗透了时空观念。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