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炯庆
摘 要 伴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这也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创建智慧城市必须做好规划工作,而前期规划则要整合地理空间平台及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才能提供保障。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研究实践,探讨在地理视角上关于智慧城市规划及建设的理论要点。
关键词 地理视角;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理论实践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持续增长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当前产生了不少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的问题,于是低碳节能理念逐渐成为当前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到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工作中。很多学者都在城市规划中提出智能、智慧的观念以及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却没有真正联系与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的地理要素促进其转变。因此从地理视角对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1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国从2011年起,就以试点推行的方式开发智慧城市的功能,推动和促进我国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的进程,对智慧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其焦点在于对智慧城市的顶层进行设计,并覆盖至民生、城市建设等领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方面,其主体有政府与企业两类,如微软、IBM等IT运营商,而政府主要发挥项目选择、运营和投资等方面的工作。另外还有各省市地区的住建厅,从政策的出台来规划和完善试点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内容,确保质量和可操作性。在《国家新型城市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智慧城市是必然手段,而今正是新型城市化规划发展目标达成的最后一年,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宏图也更为清晰[1]。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如关于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中,工作人员更多关注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却不注意挖掘城市特色,也没能把握住生态环境、社会空间、城市公共服务方面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中与城市需求的完美衔接,于是建设工作脱离实际。规划建设智慧城市涉及多个领域的利益主体,除了探究与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直接内容外,还要争取多学科的引入和多行业的参与。其中,地理就是一门与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密切相关的学科,主要研究地球表面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形成一种系统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又有着跨科学与社会的属性。无论在探究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社会文化、城市居民习性、城市人文活动上,都密切相关。在当下越来越多人探究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地理学很好地填补了城乡规划工作的缺位,所以从地理视角看待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问题,深究其理论内涵,对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有重要意义。
2地理学与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之间的关系研究
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关乎时空要素与流动变化要素,要从地理视角看待智慧城市出现后逐步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而这方面必然会涉及流动空间理论、新流动范式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等内容,这也将成为相关工作人员的研究重点,协调人地关系,才能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地理学理论的应用以统筹协调人地关系的基础出发,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结合当前城市化进程推进时出现的如环境污染、资源缺乏的问题探究新技术的解决和途径的实现。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与其智慧技术应用,都要以优化城市管理为主,并遵循地理学理论,推动智慧技术产业化,促进资源循环化,解决当地城市化发展过程存在的资源、人口、环境矛盾问题,在优化城市公共服务布局工作上,更要促进城市运输效率的提升,整合社会空间资源[2]。
2.1 智慧城市研究理论与地理研究重点分析
关于地球系统研究工作,目前的计划内容包括监测、预测、管制、响应与创新,地理学要监测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地球系统研究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伴随智慧城市的出现,结合地理学全新的数据支撑,才能构建整合出多源异构数据,完善信息共享与分析平台,在可持续空间的研究、人地关系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成效。
(1)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技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在于采集融合多源异构数据、构建信息共享与系统平台,同时作为成为地理空间分析的基础,又为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的分析提供重要数据和手段。首先是采集和融合多源异构数据。地理学的研究需要通过智慧城市提供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应用了如摄像头、移动终端设备以及传感器等,对城市中网络数据、居民活动数据等运行数据,人口、经济等结构化数据、市政管网、自然生态等地理空间数据以及人本信息、情感信息等多源异构数据加以整合,通过加工、清洗以及格式化转变,共同形成数据库,为人们对社会、自然、人口的分析奠定预测性的基础[3]。此外还需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和平台,实现智慧城市数据的互联互通,采集后加以整合,再融合到传统数据的分析当中,应用空间分析技术对人类活动、物质环境以及社会的协调优化提供保障,而融合多源异构数据还能为人地关系的和谐处理提供更多的技术手段。
(2)支撑与共享信息和系统平台。要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和数据分析平台,就必须确保各流动要素、信息数据之间形成更深层次的互融和互动,应用空间仿真、空间分析,更好地管理数据。而智慧城市信息平台就能将数据管理系统进行整合,搭建具有共享功能的城市数据平台,串联各个要素和部门之间的数据,使之能够共享和利用,也为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公共服务奠定基础。这一平台除了是便于创建公共服务、交通管理和居民活动的平台外,也是协调城乡空间规划、管理部门联动促进主体互动共享的平台,为后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支撑。在数据实现共享的基础上,还要整合地理信息数据与物联网数据,构建城市空间仿真模拟平台,尤其是要推动可持续空间的发展,确保构建出真正利于布局规划、要素配置、交通运输等分析,为空间仿真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提供保障。
2.2 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浪潮下,以空间为核心内容的地理学结构也将发生转变,特别是加入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流动空间、人地关系、时空协调等内容,这些变革后均将成为规划建设智慧城市的理论。
(1)全新的流动空间及流动范式。信息化发展背景下,人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的流动性被改变,空间也由原来的静止状态转变为流动共享的状态,灵活性大增,于是流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新的流动范式是对居民活动、城市空间和信息技术要素的耦合,产生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转变形成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重新理清城市和区域之间的关系,也明确空间要素、空间结构、城市形态的关系,对其进行了重构,而构建智慧城市,无疑是将时空压缩与远程控制作用进一步增强,产生更深刻全面的影响。
(2)全新的人地关系。智慧城市的建设要以人为导向,当前对人的理解除了基础的情感关怀外又增加了智慧化生活的需求,这就要从地理环境、应用资源、科技网络等方面进行理解,全新的人地关系中,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素成为生态、健康、宜居,这些都要促进人和自然协调共生,在此基础上才能发展经济。建设智慧城市,要将新型人地关系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结合互联网、物联网为平台提供的技术支持,将原有的人地矛盾进行转化,提高人对地、地对人的感知能力,应用电子政务、智慧经济和智慧服务探讨如何利用生存环境服务人们的生活,促进人与自然高效运行,和谐共生。
3基于地理學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
规划与建设智慧城市,首要工作是对系统的人本化应用进行设计,尤其是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工作,必须综合技术、项目等要素,将人的需求考虑其中,从智能化给居民生活、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物质环境带来的便利进行耦合,统筹总体的设计。这就要求相关人员以地理综合视野着手,结合当下存在的城市问题和发展目标践行实践问题,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推崇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创建服务型的宜居环境,保障城市的安全[4]。此外,还要将智慧城市信息平台作为创建的基础,在行政管理体制上促成改革,将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化发展规划整合起来,共同形成统一化的目标,进一步将空间布局的结构协调好,推动多元的完美融合。规划与建设智慧城市,要以人为中心,引入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现实元素,实现对第三空间的建设目标,推动城市构建创新,重构有导向性、稳定邻里关系的新型生活圈,不断优化城市空间的空间。
4结束语
尽管当前在推动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规划建设智慧城市的本质与目标不容置疑,均要促进协同与整合,提高服务的质量和运营的效率,真正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保障。在施行中,还要将更多的人文思想融入信息技术当中,深度挖掘智慧城市的核心所在,用地理学的方法和角度研究人地和谐的问题,强化各学科与各技术的融合,才能真正形成合力,促进智慧城市、人类社会的进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小娟.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结构及模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
[2] 钱前.基于“六规融合”的智慧化城市协同规划创新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4.
[3] 席广梁,甄峰.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智慧城市空间组织和规划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5):102-109.
[4] 何沁书.基于地理视角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J].行业研究,2015,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