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坤 郭斌
摘 要:本文针对混凝土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护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质量分析;防护措施
混凝土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等特点,已成为土木工程中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一种建筑材料,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寿命、外观形象等。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对混凝土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护措施。
1 蜂窝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疏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孔洞。
(1) 产生原因。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计量错误加水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搅拌时间短,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在浇筑中下料不当,未设串筒使石子过于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一次下料过多或没有分段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因漏振造成蜂窝;模板缝隙未堵严,支设不牢固,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或墙体烂根形成蜂窝。(2) 防治措施。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筑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浇筑时观察模板、支架、堵缝等情况,发现有模板移位,立即停止浇筑,在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好再浇上部混凝土;对小蜂窝修补,冲洗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压力水冲洗干净,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加强养护。
2 麻面
混凝土表面局部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并无钢筋外露。
(1) 产生原因。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木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模扳未刷脱模剂或涂刷不匀局部漏刷,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混凝土振捣不实,部分气泡未排出,停留模板表面形成麻点。(2)防治措施。模板表面清理干净,脱模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应澆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砂浆等堵严;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振,至排除气泡为止;对在麻面上作装饰的,可不处理,表面无装饰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3 孔洞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1)产生原因。钢筋较密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土下料时被卡住,未振捣就浇筑上层混凝土;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振捣器振动不到位,形成松散孔洞;混凝土内掉入模具、砖头、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2)防治措施。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用细石混凝土浇筑,在模板内注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筑门,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木块等杂物掉入混凝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孔洞修补将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凿除,压力水冲洗,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筑、捣实,强化养生。
4 露筋
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裸露在结构件表面。
(1)产生原因。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填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混凝土保护层太薄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未振捣及振捣不实;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木模扳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漏筋。(2)防治措施。浇筑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查,钢筋密集应选用适当粒径石子,确保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浇筑高度超过2m时,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时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整,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对于表面漏筋的,冲洗刷净后,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土和突出颗粒,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5 缝隙夹层
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夹层。产生原因:浇筑混凝土前没有认真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未清除水泥表面的松动石子及软弱混凝土层,未充分湿润就灌注混凝土形成夹层;在施工停歇期间有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积存在混凝土表面没有及时清理再次浇筑时杂物混入其中形成夹层;混凝土浇筑高度过大,未设串筒、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底层交接处未灌注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振捣或捣实不够。防治措施按施工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筑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筑前应先浇50-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缝隙夹层不深的修补,将松散混凝土凿去,冲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填满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灌注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6 裂缝
由于温度变化、收缩、不均匀沉降等间接作用及结构的变形受到约束而引起的裂缝。
(1)产生原因。主要是温度、湿度变化,温度梯度造成寒冷地区温度骤降;混凝土自身的受力特性;结构设计不合理;原材料质量;基础不均匀沉降、后期养护等因素。(2)防治措施。采取可靠的养护措施,改善外部条件,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及混凝土表面梯度,防止表面裂缝;精心设计混凝土配合比,使混凝土结构应力分布均匀;原材料经过试验、检验合格才能入场;施工中要严格根据设计和工艺进行施工,满足水泥混凝土结构设计强度与材料和易性的质量要求;使用减水防裂剂等新材料,改善水泥砂浆稠度,减少沉缩变形,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等。
参考文献:
[1]刘穆.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常见问题及预防处理方法[J].桥梁建设,2003(01).
[2]李燕,王帅,井惠.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裂缝成因及预防措施[J].科学技术创新,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