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与板闸古镇春秋

2020-06-23 09:30施贤明
档案与建设 2020年5期
关键词:淮安

施贤明

淮安地处南北大运河的中段,居水陆要冲,府城乃漕运中枢,河下为盐务重地,王家营是交通换乘枢纽,造船业发达的清江浦同时又是清代江南河道总督驻节地,而板闸则是钞关所在,诸地繁华,并雄一时,“淮郡三城内外,烟火数十万家”[1]。其中,板闸居两淮之咽喉,因榷关之故辉煌数百年。钞关的昔日盛景虽已不再,但地表残存遗迹与考古发掘的古河道、堤坝、水闸、码头、建筑基址等遗存,正静静地向世人诉说着它的往事。

板闸、淮关与古镇

大运河历经千年沧桑,无数名人贤士深深地烙上了运河印记。譬如元代治理通惠河、镇江练湖的诗画家任仁发,修筑高邮、徐州河堤数百里以御水患的顾良等。而明代总督漕运总兵官陈瑄,则因修治京杭大运河、改革漕运制度而彪炳史册,他同时也是板闸古镇兴盛的不二功臣。

永乐年间,因海运易遇险境,在宋礼疏浚会通河后,朝廷便罢海运。然而,海运艰险,漕运也非易事。运河入淮处的山阳湾航道地形复杂,水流湍急,常有舟船沉溺之患;漕舟及官民商船至淮安新城后,尚需车马盘运过仁、义、礼、智、信五坝,再入清河,正所谓“南船北马,辕楫交替”,极为不便。于是陈瑄拜访淮安故老,根据建议,因循乔维岳所开旧渠,凿清江浦,导管家湖湖水入鸭陈口达淮,漕船得免盘坝转运之苦。《明史》有载:“十三年五月,工成。缘西湖筑堤亘十里以引舟。淮口置四闸,曰移风、清江、福兴、新庄。以时启闭,严其禁。”[2]《淮南水利考》又称:“(永乐)十四年,平江伯陈瑄奏建板闸,并前四闸为五闸。”[3]

清江浦水源来自管家湖等湖水,所连接的黄淮河水泥沙俱下,易于淤塞。因此,板闸于永乐十四年(1416)应时而生,与移风等四闸递互启闭,一则节约用水,再则专避黄淮之水。板闸初为木闸,后改为石闸,直至万历十六年(1588)因黄河泥沙内侵废置不用,过关船舶改走其旁月河。2014年10月,板闸风情街建设项目施工时发现大量条石,经实地调查和勘探,确定地下埋藏的是一座明代水闸遗址。淮安市博物馆于2014—2016年间多次发掘,板闸遗迹终于重见天日,这也是全国唯一一座木板衬底的水闸遗址,而且基本保存完好。

“水闸整体近对‘八字形,西南—东北向,两端连接古运河,全长57.8、宽6.2—56.2(米)。”水闸主体包括闸体基础和闸墙两部分,前者包括地钉、龙骨木、底板和横梁等,闸墙“系以17—26层条状青石错缝垒砌于衬石枋之上,衬石枋与底板相平。闸墙下部为全顺式平砌,上部为顺丁交错砌筑,残高5.2—7.8米”。为求稳固,条石之间用石灰加糯米汁嵌缝,同层条石两端用铁锔扣相连,闸墙转折处错缝对接,并凿磨成转角形状,以保证不同走向的墙体之间连接坚固,体现了先人的建造智慧。[4]

板闸建成13年后,宣德四年(1429),“令南京至北京沿河漷县、临清州、济宁州、徐州、淮安府、扬州府、上新河客商辏集去处设立钞关”[5]。朝廷借疏通钞法之名,设置了明代第一批税关。淮关设于板闸,缘于此地面湖背海,左江右河,镇居其中,是南北舟车要道。其后,虽然明清两朝各地税关时有裁废、增设,淮关却从未被废置,只有偶尔或因诏令罢各处收车船钞而暂停职能。

包括淮安大关和关署衙门的淮安榷关,历500年风雨,榷署建筑增损改易,兴废无常。譬如,明主事程子侃建“赞巩金瓯”坊、主事杜海大建“淮海雄关”石碑,清初时皆已久废无踪。乾隆三十九年(1774),黄河在清江浦老坝口决口,关署被湮没殆尽,只能庀材鸠工,重建署衙。《续纂淮关统志》一书对新建关署形制记述颇详:监督署衙头门门内,东为南向甬壁牌坊一座、东西辕门牌坊二座,甬壁牌坊匾额大书“楚水司储”四字,另有旗杆台、鼓亭、石狮、土神祠并对面戏台、头役班房,门内西为关帝殿并对面戏台、健快班房;仪门内为关署主要场所,东侧除文武二帝祠外,主要是杂役、兵丁、皂甲各色人等班房,西侧为钱粮、商税、海关等办公之所,正中大堂三楹,悬“厘革宿弊”“公平正大”等匾,配有库房;内宅门之后则是正房、耳房、厢房、书房等;署衙最后则是后花园怡园。淮安大关设在运河北岸,此次水患未罹灭顶之灾,故彼时规模大概仍是康熙十四年(1675)主事他那库所建,由一座两层的关楼和附属建筑组成,包括官厅、厨房、东首方亭、水印房等,楼顶大书“淮安大关”四字。其后,榷署规模虽屡有整饬,终究不离其宗,直至关废楼圮。

淮关居处要道,税赋极丰,在全国常关中稳居前列。譬如,乾隆初年唐英执掌淮关时,运河沿线临清、淮安、扬州、苏州浒墅关四大榷关平均年税收50.5万两,其中淮关62.3万两,居于首位。此外尚有名目繁多的附加税,俗称“火耗”,以致唐英密报乾隆,指控钞关官员随意私订税则,中饱私囊。

税关财源广进,掌事者自然位高权重,因此朝廷往往委派儁声清劭之辈或是皇室宗亲担任,清代著名学者王渔洋以及近代古文三大家之一的冒广生等名宿皆曾受职治事。官员们也多以匾额所书“公平正大”自许。一则自我勉励中正持身。譬如明员外夏国孝创建、清监督杜琳重建的中正堂,一代硕儒王阳明为之题匾“底慎堂”,重建后柱联则用清大司寇魏环溪“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之语,又自题“念祖宗父子,荣辱相关,自然爱惜名声”等联。二则反思民生、国本、职守之关系,诚惶诚恐。明代主事马麟为关署正堂题匾“经国体民”,并解释钞关之设,以征敛为目的便是损民以富国,一味体恤民生则又是亏国以自利,两者皆不可取,不损不亏,方是正途。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以民为本,这是胸怀家国、持身中正者的操守,修齐治平是他们一贯的理想与抱负,也是我们当下必须恪守的原则。

平江伯开清江浦,此处闲旷之地,一跃而为巨室鳞次的通都大埠。板闸古镇亦赖此而市井繁荣,“临河市廛密布,河南北居民数千家,关署镇坐于北。而东街、南街、前后西街,鋪户纷纭,人语杂沓。赖关务以资生者,几居其半。”[6]

民生、信仰与社会

毋庸置疑,正是淮关直接促成了板闸的兴盛。2004年,在南水北调考古调查中发现板闸古粮仓遗迹,位于榷关以南300米。遗址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20—5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地面1.5—1.9米普遍存在粮食腐烂痕迹,当年仓储盛况由此可见。淮郡三城十万人家,全赖外来之米,我们可以想象运粮船千帆竞渡、各色人等熙熙攘攘的场景,船只纳税收税、上货下货,热火朝天,号子声、吆喝声、催促声、叫骂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明弘治间,邱浚泛舟运河来到楚州河下,慨叹“扬州千载繁华景”竟反不及此地,“十里朱楼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曾休”一语,道尽满眼奢华、享乐无度[7]。监督冒广生《淮关小志》则记录了清代板闸的繁盛,其书引卢贞吉《淮阴竹枝词》云:“板闸人家水一湾,人家生计仗淮关。婢赊斗米奴骑马,笑指商船去又还。”奴仆尚且可以骑马、赊米,古镇的富足可见一斑。冒书又引黄沛霖《山阳竹枝词》诗云:“关楼百尺倚淮流,小吏凭阑气象遒。过午贾船齐放渡,笙歌如沸占扬州。”过关放行时,百舸争流,舳舻千里,号歌之声响彻云霄,大有赛扬州之势,与邱诗不谋而合,另外黄诗也含蓄地道出了关楼高耸、小吏盛气迫人的景况。

淮关居处要冲,尽管关署中以清正廉洁自期自许的题词比比皆是,但是仅靠个人的道德修养,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被滥用是必然的。冒书引郭瑗《淮阴竹枝词》“篙师鳞次踏霜立,小吏披裘放早关”一句,亦道出淮关辖下天妃闸前劳动者艰辛求生与小吏倚恃关卡生活富足的对比图景。小吏披裘盛服,大员更是不乏骄奢淫逸之辈。淮关极盛时,关署宴饮之所后湖亭桌椅及摆件选用上等红木精雕细琢而成,杯盘瓷器俱为景德镇御窑专门烧制,菜式则极尽奢侈,相传宴飨时总有梨园相伴,戏不散,席不撤,每席多至一百余品。

不仅如此,甚至稍有裙带关系之人亦是鸡犬升天。清人黄钧宰冬日过清江浦,早关未放,商旅船夫在严寒中股栗以待,突然众人簇拥华服少年款款而来,官舫商船次第验讫,少年一一颔首准许过关,但对于一只载货超过报关数额的破船,少年不由分说,疾呼从众鞭笞交下,像对待牲畜一样将人拖曳而去。这少年孙老谷不过是淮关监督看门人妻弟之仆而已,若不是黄钧宰亲眼所见并记录于《金壶七墨》之中,谁能想象区区仆隶竟能作威作福至此!淮关官吏廉正者有之,贪求者亦有之,赖关务以谋生的板闸百姓的生存境况如何呢?我们从民间信仰中或许可以管窥一二。

2006年,江苏考古研究所联合楚州区博物馆发掘古粮仓遗址232平方米。出土遗物中,有一带纽盖的红陶罐,“口沿略外撇,圓唇,深弧腹,平底”,“口径10.4、底径6.4、高10.3厘米”[8],不过成人巴掌大小。引人注意的是,陶罐外腹上部有毛笔行书“碧霞宫”三字。

碧霞元君是一位威灵赫赫的泰山女神,在民间与妈祖娘娘并称“北元君,南妈祖”。据毕沅《山左金石志》所载《刘衮岱顶题名碑》,兖海守刘衮于元祐二年(1087)正月奉诏祈雪,并拜谒玉女祠;泰安市博物馆(岱庙)藏有《东岳元君香火社碑》拓片,碑立于“大宋辛酉岁冬十月望后”,碑文开篇则称“碧霞元君香火”云云。可见北宋时元君信仰已然成熟。不过,“碧霞元君信仰在明代中期以后,一方面被道教吸纳进神灵系统,并得到官方的认可,另一方面又被民间宗教所吸收,使她在民间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9],从而祠庙数量急剧增多,遍布大江南北。

单单一件红陶罐,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但板闸兴于明清,恰是碧霞元君信仰在民间星速传播流衍之际,这件文物至少是元君信众活动痕迹的论据。倘若说红陶罐只是透露出民间信仰的蛛丝马迹,那么坐落在板闸南街的三元宫则是当地宗教信仰的明证。

据《续纂淮关统志》,三元宫乃万历四十七年(1619)榷使庄起元兴建,后正殿被火焚毁,乾隆十七年(1752),前监督普福捐资复建。庄起元,字中儒,号鹤坡,常州府武进县人,其故居“济美堂”位于常州市济美里。万历三十八年(1610),庄起元与堂兄弟庄廷臣同登韩敬榜进士,其后出任浦江、兰溪知县,迁南户部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出知抚州府官,最终官至太仆少卿。管榷之司,关乎国计,故历代皆差御史或户部官等专员监收商税,庄起元即由南京户部主事司榷淮钞,并主持修建三元宫。

三元宫现存三官大殿、前殿、山门及南北厢房五幢建筑,皆为硬山顶抬梁式。其中,三官大殿面阔5间14.10米,进深9檩11米,檐口高4.2米,脊高8.5米。大殿供奉三官大帝,即:上元一品赐福天官,正月十五诞生;中元二品赦罪地官,七月十五诞生;下元三品解厄水官,十月十五诞生。每逢诞日,三官大帝降临人间,校判罪福,赐福、赦罪、解厄。

碧霞元君的职司随着信众意识而扩张,小至个人的祸福寿夭、四方禾稼的丰歉,大至国家的治乱兴衰,“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三官大帝赐福、赦罪、解厄,同样是庇佑生民普济众生。两者职司无所不包,体现的是现实世界人们对生活欲望的追求与肯定,是平民意识的产物。事实上,板闸一地,历史上宗教建筑极多,包括东街火星庙、关帝庙、魁星楼、文昌阁、如意庵等,南街观音寺、清净庵,后西街元天宫及城隍庙,镇西百子堂及龙王庙,关署东通源寺及关帝庙,东北二里许篆香楼,西北六里许景慧禅寺,运河北岸回施庵,运河南岸观音庵、福缘庵等等,不胜枚举。宗教场所鳞次栉比,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纷至沓来,院内烟火袅袅,烛光熠熠,一方面说明百姓衣食用度自有余饶,另一方面也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板闸位于运河大堤旁,此段河道弯度大、水面稍窄,既是理想的设卡点,同时也意味着容易遭受水患侵扰。关署尚且不能幸免于难,遑论靠水吃水的板闸百姓。众人流连于宗教场所,所祈愿的不过是免罹灾患而已。

历史、当下与未来

随着商品流通及物资转运方式的改变,光绪三十年(1904),清廷下令裁撤淮关监督,改由淮安知府兼辖。1931年,国民政府财政部颁令货物就厂征收统税,裁撤淮关等内地关卡。屹立502年之久,见证明清两朝大运河兴衰的淮关,至此黯然谢幕。

数十年间,关署、关楼已难觅踪迹,板闸原有的建筑群落和石板街大多已不复存在。流传至今者,三元宫是仅有的一座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建筑,另有条石砌筑的码头驳岸遗址、民国时期河道护坡工程等,其中石驳岸全长380米,分南、中、北三段,共六个石码头,尚有一处旗杆墩遗存。

板闸遗址包括河道、水闸、堤坝、码头和建筑基址等五个主要部分,古镇范围内还分布着三元宫、淮关遗址、古粮仓等文物遗存。星罗棋布的人文古迹正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板闸当地遗存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2006年,淮安钞关遗址、三元宫分别列入全国重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板闸明代石桥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榷关复建完成并对外开放;2014年,板闸风情街开工建设;2015年,淮安市召开板闸遗址文物保护专家论证会;2016年,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大运河(淮安段)板闸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方案设计》专家论证会;2018年,板闸遗址公园项目进入正式实施阶段;2019年,板闸遗址入选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3月3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是江苏第一部针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参考文献

[1]马璘,杜琳,李如玫,等.续纂淮关统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343.

[2]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2081.

[3]佚名.淮南水利考[M].明刻本:卷下.

[4]淮安市博物馆.江苏淮安板闸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19(02):26.

[5]李东阳,申时行,等.大明会典[M].明万历内府刻本:卷三五.

[6]马璘,杜琳,李如玫,等.续纂淮关统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66.

[7]邱浚.琼台会稿[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四.

[8]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楚州区博物馆.淮安板闸清代粮仓遗址发掘简报[J]//南京博物院编.大运河两岸的历史印记——楚州、高邮考古报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95.

[9]叶涛.论碧霞元君信仰的起源[J].民俗研究,2007(03): 199.

猜你喜欢
淮安
戴猛
王婷
朱俊
许宸
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颁奖典礼举行
“2017淮安周”台北登场
二孩时代,人口生态重建的理性思考
游淮安府署
以后我养你
Children I Met In Brisbane He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