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之
1. 谈论苏轼,当然要从吃开始。
据说苏轼一到黄州,就迅速更新了“苏轼点评”,上架两个新品: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
看题目就知道是苏轼刚到黄州时写的。其实苏轼真是跟我们挺像的,新到一个地方,马上就要问“有什么好吃的”。而且,他马上就打听到了,长江有鱼、山上有笋,都是当地著名土特产,赶紧放入购物车。
他不是说着玩玩的,很快就下手了。他自己说:“予在东坡,尝亲执枪匕,煮鱼羹以設客,客未尝不称善。”堪称厨艺小能手。
至于笋,他不仅自己爱吃,还寄给朋友试吃,还怕别人不会做,特地附上菜单:
我家拙厨膳,彘肉芼芜菁。送与江南客,烧煮配香粳。(《送笋芍药与公择》)
2. 带货,苏轼是认真的。除了吃的,当然还要喝。
苏轼仿佛天生是能喝酒的,什么“夜饮东坡醒复醉”,好像战斗力超强,醉了醒,醒了醉,可以连续赶场、威风八面。
其实不是的,他也是在各地吃吃喝喝练出来的,他说自己“吾少年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蕉叶矣”,可见天生素质不是很好,全靠后天努力。
在黄州,他说自己“酸酒如虀汤,甜酒如蜜汁。三年黄州城,饮酒但饮湿”,倒是酸酒、甜酒都不挑,只不过都没酒味,跟喝水一样。黄州确实没什么特色酒,但是敬业的苏轼,没有特产也要强行制造特产。
他说在黄州的这么多年里,“几思压茅柴……何从得此酒”,一直想喝一种叫“压茅柴”的酒,却没法喝到。
看上去好像是啥名牌似的,其实就是民间私酿土酒,清人说“酒之劣者,俗谓之茅柴酒”。苏轼给这种酒带货,也不怕翻车。
黄州茅柴可能确有特别之处,或者是苏轼带货特别给力,这种小作坊酿的酒竟然变成了名品。后来苏轼的朋友张耒到黄州去,就公然说“去国一千里,齐安酒最醇”,黄州土酒真香。
3. 不过,阅读苏轼在黄州的作品,这片土地什么最好呢?
还是人。
苏轼在离开黄州的时候,写过一首词: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满庭芳》)
苏轼在黄州待了四年多,连孩子都学会了一口一个“不服周”,他的身份也一直是个贬谪之人。但这里的人却对他很好,为生活添了很多色彩。
从这首词就能看出,这里的朋友,劝他终老于此地。他也和朋友说,不要剪伐我在院子里种的柳树,长江南岸的朋友,也常常晒晒我的渔蓑,我还会再来的。
读一读这时候的苏轼,感觉他并不孤独。
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他半夜睡不着,就要出门遛遛。遛遛就算了,还要跑到承天寺对张怀民说,睡什么睡,起来嗨。
比如《赤壁赋》,他和朋友们“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那位怕老婆的陈季常,此时也隐居在黄州附近。两人经常往来。苏轼对他私生活八卦了一下,就留下了一个“河东狮吼”的典故,陈季常也因此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名留青史。
地方官对他们也很好。苏轼看中了一块斜坡地想种点菜,黄州太守徐大受很照顾他,马上就同意了。这块地,被他命名为“东坡”。也就是说,若无太守的关照,没有这块地,苏轼不会成为“苏东坡”。
在黄州,苏轼是贬谪之人,但这里的人常给他温暖。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家,在这块地方找到了安稳。
苏轼在前面那首《满庭芳》里说,自己以后还要来。其实没有了,自此一别,苏轼此生再未去过黄州。
但他笔下土味而鲜香的风物,真诚而友善的人们,却被写入了历史,成了这片土地最鲜活的代言。
本文转载自光明日报微信(gmrb1949)
【点到为止】
4月8日,武汉解封。76个日日夜夜,一个国家的战“疫”轨迹浓缩在这座英雄的城市。多少心痛与泪水,多少勇敢和血汗,多少团结与奇迹……在这里一一上演。枝头的樱花将谢未谢,而我们仿佛刚刚走出凛冬,走出寒冷,迎来暖春。
武汉“重启”,湖北“初愈”,中国“复苏”!3月底以来,央企、全国媒体、各大电商平台、达人,十八般武艺齐上阵,“硬核”为湖北武汉带货。全国网友纷纷搭把手,下单购买湖北武汉货,用实际行动为当地经济复苏凝心聚力。若诗仙有知,即便不像住在东坡的那个“吃货”在线“吃播”,也定会感叹一句“故人下单黄鹤楼,烟花三月送九州”吧!
英雄的武汉,团结的中国!
(荐评 / 书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