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拉迪力·木拉提
“老鼠嫁女”是古印度王族教科书《五卷书》中收录的一则民间故事,该故事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民间经历了文人与民间共同的本土化过程。这一过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本土动物故事类型吸收外来民间故事的融合过程。虽然中国最早有文献记载的“老鼠嫁女”故事是明代的,但有文献表明,“老鼠嫁女”故事于唐朝年间传入东亚朝鲜、日本等国。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由《五卷书》的译介路径不仅曾沿陆路丝绸之路向东流传,对我国和东亚等地的动物故事有明显影响,还借海上丝绸之路向东南亚流传,东亚和东南亚各地的老鼠动物故事可能就是该故事的不同变体。理清“老鼠嫁女”故事在丝绸之路上的流变,对探讨动物故事的来源,发掘其体现出的丝绸之路文化,对我们讲好中国故事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是民间故事的大宝库,随着人口的迁移,许多本土民间故事紧随儒家文化圈的扩展被带往远方,向外流传至周边,如中日韩“狗耕田”型故事,但同时也有吸收和改造的外来故事。钟敬文和季羡林等学者研究发现,民间故事“老鼠嫁女”是由古印度发端,经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再由历史上汉民族的南迁带入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并于大唐年间东传相继进入朝鲜、日本等国。对于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的东传路径及故事流变已有颇多论述,而其具体情况和变体对比所论不多。笔者不揣谫陋,妄提拙见,望求教于方家。
一、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的分类及在中国的流变
民间故事“老鼠嫁女”因异文繁多和流传甚广的原因,引发了民间文学研究者的讨论。
将民间故事“老鼠嫁女”正式引入中国的语言学家、文学家季羡林说道,中国最早由明代文人刘世卿的《应谐录》记载的《猫号》故事和印度《五卷书》的“老鼠嫁女”故事都属于“循环式”故事。这类故事的特点是先从一件东西说起,一件一件地说下去,前后的次序一点也不牵强,看起来很自然,但结果绕一个弯子又回到原来的东西上,或者扯到一件同原来的东西绝不相容的、放在一起让人觉得滑稽的东西上。
季羡林提到的“循环式”也被其他学者称为“強中更有强中手”型故事,这一点可以参考壮族的石匠故事。这一点也见于民间文艺学家丁乃通的分类法中,其中将石匠故事、老鼠嫁女故事和猫号故事都归为“强中更有强中手”型故事。
民俗学者钟敬文则将中日“老鼠嫁女”型故事进行分类,分出“鼠女择婿”和“异猫命名”两种。“鼠女择婿”是典型的“老鼠嫁女”型故事,和印度的故事如出一辙;“异猫命名”是变异,经过文人的加工。
季羡林译制的《五卷书》中提到了“老鼠嫁女”故事的最古老记载。
在恒河边上的净修院里住着一位族长。当他在恒河沐浴之时,有一只小老鼠从鹰嘴里掉下来,落在他的手掌上。他把它变成了一个女孩子,抚养她直到十二岁。隐士想把女儿许配给太阳神,但女儿嫌它太热。太阳神说云彩比他强,能遮住自己。隐士喊来云彩,女儿嫌云又黑又呆。云彩说风比他强。隐士喊来风,女儿嫌风太喜欢流动。风说山比他强。隐士把山喊来,女儿嫌山太硬不能动。山说老鼠比他强。隐士喊来老鼠,女儿想这是同类,求隐士把她变成老鼠以嫁过去。于是隐士用苦行神力把她化成老鼠出嫁。
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的出现与当时古印度的时代背景有关,季羡林在译本的序中告诉人们,动物故事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印度婆罗门统治者利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形式向古印度劳苦大众传播的悲观哲学。而老鼠嫁女故事的流传为广大亚洲人民的再创作和给予新寓意提供了可能。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老鼠嫁女”故事记载在明朝学者刘元卿的《应谐录》中,这则印度故事传入中国后变为一则名为《猫号》的短寓言。
齐奄家有猫号“虎猫”。客说之改名“龙猫”。又有客说之更名“云”。又有客说之更名“风”。又有客说之更名“墙猫”。又有客说之更名“鼠猫”。东里丈人嗤之曰:猫即猫耳,胡为自失其本真哉?
在中国文人的改编之下,故事的情节由老鼠择夫变为给家猫起名,经过众人讨论,由“一物降一物”的“相生相克”观念最后竟然给猫取名“鼠猫”,在故事的结尾,老者“东里丈人”的一句话道破荒诞,阐释出文人改编这则故事的寓意:万事万物最重要的就是本质,做人做事莫要失其本真。另外,季羡林在讨论《猫号》时,指出日本也存在《猫号》故事。
这一“老鼠嫁女”的印度故事在中国文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更贴近中国传统的“五行”文化,使之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而这则故事仅是“老鼠嫁女”故事在中国大地散布开来的众多变体的冰山一角,“老鼠嫁女”型故事演变成为中国民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这一点人们还可以从“老鼠嫁女”题材的众多民间戏剧和美工作品中看出其影响层面的广泛,“老鼠嫁女”故事俨然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不仅如此,“老鼠嫁女”故事在中国南方逐渐被节日和民间禁忌所吸收。这则生动有趣的故事继续东传,或经朝鲜或跨海进入日本,根据日本学者野村纯一的相关研究,日本版的“老鼠嫁女”故事与中国版的“老鼠嫁女”故事相差无几,可看作是中国“老鼠嫁女”故事的东传变体。
综合以上关于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的讨论和观点,本文所讨论的“老鼠嫁女”以符合“主角是老鼠”“粘连强中更有强中手”和“招婚主题”为标准。
二、国内的“老鼠嫁女”系列故事
“老鼠嫁女”故事传入中国大地后在广阔的民间土壤中孕育出了广泛的异文变体,其中又分为两大故事体系:中国本土的民俗型鼠婚故事和外来的招婚型鼠婚故事。而根据马昌仪的研究,中国本土的民俗型鼠婚故事又集中于吴地。而本文以研究外来招婚型鼠婚故事为主,因此不涉及上述地区的故事类型。根据笔者的搜集情况,发现中国北方地区的招婚型鼠婚故事居多。
(一)河南曲剧“老鼠嫁女”
鼠妈妈要将女儿嫁给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所以看不上鼠小弟。母女俩一会儿羡慕太阳,一会儿又羡慕乌云。大风能将乌云散,她们就追大风,墙壁能挡风,她们又崇拜墙壁。鼠小弟能将墙壁打洞,可鼠妈妈就是嫌弃鼠小弟。母女俩被大花猫用黄金珠宝、大房酷车所蒙蔽,将鼠小妹嫁给了猫。刚入洞房,大花猫就要将老鼠母女作为点心享用,鼠小弟及时赶到,召集同伴打败了大花猫,救下鼠母女,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
中国化的“老鼠嫁女”故事不仅流传于民间故事层面,还广泛存在于戏曲、民歌、美术等文化艺术方面。中国化的“老鼠嫁女”最明显的特征是增加了猫吃鼠的结局,这样的结局更符合中国民间的观念。历史上老鼠带来的灾害是可怕的,因此老鼠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卑贱的,但在民间同时又存在着“鼠崇拜”观念,这一点也体现在生肖排行中。
(二)河北涉县“鼠妈妈选婿”
鼠妈妈生的俊女儿到了婚配年龄,但鼠妈看不上鼠青年。鼠妈想把女儿嫁月亮,月亮说怕云彩。鼠妈想把女儿嫁云彩,云彩说怕风。鼠妈又找到风,风说最怕墙。鼠妈和女儿找到墙,墙说最怕老鼠。最后鼠妈选了长相很好的鼠青年,青年说猫才是英雄。大花猫抓走了母女俩。
河北地区的“老鼠嫁女”版本不仅故事名发生改编现象,而且在结尾也接近本土的猫灭鼠的传统结局,只是未交代确切的结局,为听众留下想象的余地。
(三)北京“老鼠嫁女”
早年间,法术老人从鹰爪下救出小老鼠。老鼠愿做女儿,老人施法变身。老人安排女儿出嫁太阳,太阳说不如云有权势。云让他们找风。风说墙挡住自己,风就没了。墙说鼠打洞他就立不住了。老人施法把女儿变回老鼠。老鼠进洞那天是正月二十五,这天,家家不许点灯,以求老鼠嫁娶平安。
北京的“老鼠嫁女”源于民间木版年画,因此具有年味,具体是将外来“老鼠嫁女”同本地节日习俗相结合进行中国化。但从其开头可以看出其源于国外的影响,具体可参见原版“老鼠嫁女”和其西传变体。
(四)辽宁“耗子嫁女”
传说有耗子心比天高,想高攀日头做亲。日头说自己不行,云能遮住自己。云彩不同意,说自己会被风吹跑。风也说不行,耗子又去找雨。雨又说自己浇不开石头。而石头说自己早晚被垒墙。墙又说自己会被鼠打洞。于是耗子回洞找对象去了。
辽宁的“耗子嫁女”因讲述者是不识字农民,因此也更多保留了口语的原本色彩,并在推理过程中蕴含着民间的思考方式。但结尾却不见猫吃鼠的传统部分。而民间的称谓“耗子”也表示了民间大众对老鼠的厌恶,意即损耗粮食。而一般的称谓“老鼠”,则可以说是一种“尊称”了。
总体看来,招婚型鼠婚故事的分布以华北和东北地区为主。这也体现出北方文化的共性,尤其是其以北方官话作为语言的纽带。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也正好是以北方为主。这一故事在传入中国后吸收了更具农耕文明观念的猫吃鼠环节,也有结合了民间节日因素的故事异文,总的趋势是本土化。这种本土化正如学者张道一在《老鼠嫁女:鼠民俗及其相关艺术》一文中提到的,“老鼠嫁女”故事是由歷史提炼出的童话。在中国民间文化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民俗事项不乏类似“老鼠嫁女”这种在吸收外来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至今的实例。
三、民间故事“老鼠嫁女”东传系列故事
(一)朝鲜民间动物故事“野鼠之婚”
从前,有一对野鼠夫妇,想让自己的儿子与名门巨族联姻。它们首先向天求婚,天却说云比它更厉害。野鼠夫妇转而向云求婚,云说风比它更厉害。野鼠夫妇又去见风,风说石弥勒比它更厉害。野鼠夫妇又去见石弥勒,石弥勒却说野鼠比他更厉害。这时野鼠夫妇才发现原来世上再没有比野鼠更伟大的了,于是它们让儿子与其他野鼠结了婚。
“老鼠嫁女”故事不仅从印度发源,经由古丝绸之路向东进入中国,还继续向东传入了与我国一衣带水的友邻朝鲜。朝鲜半岛历史和文化上都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紧密的关联。
关于这则“老鼠嫁女”的变体,《朝鲜民间文学》给出的解释是讽刺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盲目唯我独尊的人。但今天看来,这则寓言也可以用来警戒那些妄自菲薄、毫无自信、认识不到自身能力的人。这与古印度版本的解释“跳出自己的族类,实在很难”相去甚远。这也反映出民间故事流传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寓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于同一种来源的民间故事会给予符合当地民间传统价值观的解释和寓意,并在相应的场合使用和流传。不过,在这则版本中,人们也能发现其具有佛教故事影响的影子,如石弥勒形象。《朝鲜民间文学》里说明了该动物故事源于韩国传统史料《三国史记》,而石弥勒形象的出现正好反映出新罗(古朝鲜国家)佛教思想的特点。这里的新罗存在的时期也恰好是中国文化对外输出最为繁荣的大唐盛世。新罗时代的《三国遗事》也作为对《三国史记》的补充,收录了大量民间故事。因此可以断定,“老鼠嫁女”故事在唐朝就已经传入朝鲜。
(二)日本新潟县南蒲原郡民间故事“田鼠的婚事”
有一只田鼠,它有一个极其可爱的姑娘。有一天它和许多田鼠在一块儿商量,打算把姑娘嫁给日本第一大将太阳公。有的说天空要被云彩遮住,云彩才是第一名大将。有的说云彩能被风吹散,风才是第一名大将。有的说不论刮风下雨,土堤都毫不在乎,所以日本的第一名大将是土堤。有的说土堤能被田鼠挖成洞,日本的第一名大将是田鼠。经过一番议论,那只田鼠的姑娘依旧嫁给了田鼠。
“老鼠嫁女”故事能从印度发源,经由朝鲜向东进入日本,也说明了朝鲜半岛作为联系日本和中国的文化纽带作用十分明显,历史上中日朝(韩)三(四)国之间的恩怨情仇也是十分漫长和复杂的。
“老鼠嫁女”故事从印度发源,经由海路向东进入日本的历史可以参见日本历史上的大化改新引进唐朝文化。而这则日本版的“老鼠嫁女”演变得更加本地化,主角也由老鼠变为田鼠。故事中对于“伟大”或“有权势”的概念更是用“大将军”来形容。这也反映出日本历史上漫长的“幕府大将军”统治时期,所谓的“天皇”被架空,形同虚设,而权力的核心集中于“幕府”的历史写照在民间心理的反映。
四、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系列故事的分析
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的传播十分广泛,从印度一路向东,远达日本。从这些故事的传播地区背后,人们能够瞥见古代民族迁徙与交融的历史痕迹。例如,中国南方荆楚苗族民间巫文化与日本民间节日之间的相似关联,还有历史上“骑马民族”对日本的影响等折射出的东北亚地区广泛的文化交流。
如表1,综合以上故事,人们可以看出“老鼠嫁女”故事的东传路径是从印度出发经过唐朝时的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在沿途发生了不同的变体。当然还有南方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路径,这就涉及“老鼠嫁女”故事的南传路径问题。在中国文化繁盛的唐朝,“老鼠嫁女”故事得以在唐朝周边有文化联系的新罗(朝鲜)、日本地区内传播,并且在中国本土发展出新的结局。当然,各地的故事也具有地方性特点,如中国的不同地区融入了本地区的社会环境因素等。这也是民间故事集体创作的结果。中国本土化的“老鼠嫁女”故事正体现出农耕文明视角下猫鼠关系的特点,即媚鼠崇鼠又怕鼠灭鼠的矛盾。
按照文化传播的理论分析“老鼠嫁女”的故事在东传路径上的演变,人们可以发现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在推动亚欧文明进步的历史潮流中,亚洲人民的民间文化交流也逐渐在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解放的历史进程中自发走向了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这一点可以参照历史上的“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而其民间的自发性背后是亚洲人民在共同的历史背景下,由于共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或者说是马克思提到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而产生了具有相似性的民间文化土壤。在这种宏观历史的角度下,人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广大的东亚地区民间故事具有高度相似性,和为何同一故事更易于被不同亚洲地区的人民所乐于接受并延续至今的事实。
(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研究生创新项目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的历史流变与文化考释(项目编号:YCX19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木拉迪力·木拉提(1992-),男,哈萨克族,新疆阿勒泰人,硕士在读,助教,研究方向: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