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津,人杰地灵

2020-06-23 03:29高照
牡丹 2020年10期
关键词:和顺图书馆

和顺。古名“阳温暾”,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故改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为今名——和顺。“和谐和顺”在今年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再次闯入了全国人民的视线之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向全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2020年1月19日下午,云南省腾冲市的和顺古镇迎来了期盼已久的人,习近平总书记走在和顺古镇的石板路上,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白墙灰瓦,一派生机勃勃,人民安居乐业。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和顺的蜿蜒细窄的巷道察看古镇风貌,一直走到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门前,习总书记停住了脚步,这座建馆90年的和顺图书馆从历史中走来,矗立在春日里,微笑着、挥着手迎接这位最重要的客人。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使这座图书馆又再次重现在广大人民的视野里,和顺图书馆因和顺的人杰地灵而建成,和顺古镇又因和顺图书馆的广博智慧而别具一格,彼此成就,最终形成了完整且独一无二的和顺,因此,和顺图书馆自建馆至今已经驰名中外。

和顺保存了比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是古代川(四川)、滇(云南)、缅(甸)、印(度)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顺自古就有崇文尚教、重视家风家训的传统,民风淳朴、人杰地灵,而这些都镌刻在和顺的历史里,停落在和顺的高低屋檐上,印记在和顺的大小巷道蜿蜒处,出现在和顺人口口相传的共同记忆中,而最为宝贵且流传最久远的都收藏在和顺图书馆。

身为一个云南人,笔者至今还未踏入过和顺图书馆的大门,深感惭愧与懊悔,每每想起,总感觉自己的未至是错过太多美好的隐隐根源。直到拜读了、编辑了、出版了鲁兴勇先生的著作《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一书,笔者遗憾才得以终结。

人们常说,游历一座城市,若喜欢,便一定要去这座的博物馆、图书馆逛逛。我虽未曾到过,但对和顺早已喜欢许久了,人未到,但能通过一遍又一遍的编辑加工而结缘,不失为一份礼物。

说到礼物,我们就来看看和顺以及和顺图书馆对世人的馈赠吧。

和谐春雨润心田,“百忍家声”重礼教

“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这是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在诗中对和顺的抒写。

“和顺的街巷都是用石头铺就,路两边用块石铺,路中间是用长条石板铺的‘灯芯石,不论你是再大的官、再有钱的人,只要路遇老人和妇女,都要走到侧边让出灯芯石板路。”和顺人以善著称,在这里你听不到大声的吼叫和无聊的争吵,在和顺,你最常见的镜头就是老人们悠闲地聊天,孩童们快乐地玩耍,邻里间亲切地交谈以及远远就为你让路的客气乡民……

这便是和顺的日常。和顺人不但眼里有“远山”“溪流”,而且在心里写下了至善至美的诗章。

本书的作者鲁兴勇先生也是一位和顺人,书的开篇,他便从他的记忆写起。

“在我家老屋院中的照壁上,正中画着一位慈祥的老者,两边用非常漂亮的楷书写着‘父慈子孝、兄让弟悌、嫂贤姑敬、和睦邻里等家训。在第二进院中的圆门的门楣上写着‘百忍家声四个大字,这就是伴着我们成长的家教文化。”

“和顺人孝敬老人是出了名的,每户人家都以家中有健康高寿的老人为荣。”

古往今来,家风家训的形成都是一个家族、一个乡镇、一个民族长盛不息、屹立不倒的传世法宝。历史上,有《曾国藩家书》中的字字珠玑,如“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等。

正如鲁先生说到的,和顺图书馆如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要说这株大树,得先从它植根的土壤说起。而这个土壤就是和顺文化。在我看来,和顺文化缘起于一个“和”字,而“顺”则是果。古人常说:“以和为贵。”“和”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极高境界。王夫之曾说:“天地以和顺为命,万物以和顺为性。”自然之道如此,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松下幸之助被称为“经营之神”,无论在商界还是管理界,他都占有一席之地。他有一句名言:“丢了和之心,日本社会将不复存在。”可见他对“和”的重视。和顺是仁义道德之乡。初入和顺,便可看到一座灰顶白墙的牌坊,正面写着“和顺顺和”,背面写着“仁里”两个大字。

爱国情怀舒云天,华侨之乡尚改良

说起和顺,还有很多被世人熟知的美誉,如“华侨之乡”“书香名里”。

“和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现居人口6000多人,归侨、侨眷占全乡人口的63%,而侨居海外的和顺人则多达12000人,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在和顺,抬头便可见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筑错落有致地散落在古镇之中。和顺有八大宗祠,这些宗祠大多设计精巧、独具匠心,再配以园林池榭、亭台楼阁,无不显示着和顺八大家族的鼎盛与尊严。这些精美的建筑选材考究,是在大多数乡村看不到的景象,人们常说,和顺人善经商,有头脑,多有钱,这不仅与和顺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还与和顺的历史文化传承密不可分。但就是这样一个以商为尚的和顺,少了固有观念里商人的唯利是图,多了份爱国爱乡的崇高信念,这一点从和顺的抗战历史中便可看出。

“早在1938年7月‘七七事变一周年之际,远离战火几千公里之外的和顺人就在村头召开纪念会,并竖起了‘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开了滇西纪念抗战的先河。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和顺人就在缅甸组织了抗日救国会,宣传抗日,抵制日货,为抗日将士募捐经费和衣物药品……在攻克腾冲城的日子里,和顺大部分人家都进驻了中国军队,和顺人宁愿全家挤进一间小屋,也要让战士们住得宽敞些;宁愿家家喝稀饭,也要把节约出来的粮食,一甑甑蒸熟,挑到军队驻地和阵地。大家还把自己养的一千多头猪、牛,每日轮流宰杀,慰劳部队。据统计,在腾冲抗战中,和顺人筹缴的谷米肉食为全县第一。”

“和顺乡大户人家比比皆是,这些家的太太、小姐平时大都居在深宅大院,很少抛头露面,但由于知书达理,性格开朗,在抗战中,纷纷走出家门参加抗战。她们有的缝军衣、做鞋垫、绣手巾、买日用品慰问部队;有的烧水做饭搞招待;有的组成救护团慰问护理伤员;有的干脆成群结队,穿着旗袍,打着花伞到离火线不远的地方呐喊助威,激励将士作战,形成古今战史上罕见的‘战场啦啦队……”

面对国难,和顺人奋勇争先,倾其所有,尽己所能保家卫国,成为抗战时期我国西南边陲最坚强的后盾,为前线的战士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给和支持。正如我国著名哲学家、和顺人艾思奇所言:“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要被人一脚踢开的。”和顺人,无论男女老少用身体铸成了一面坚不可摧的墙壁,牢牢矗立在和顺,用精神与思想修出了一座馆,近百年的雨雪风霜吹不散它的记忆。

“和顺图书馆最先是由华侨带头创建起来的,为了和顺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无数的华侨把他们的爱心奉献出来,仅在新馆建设中,旅缅崇新会会员捐助就有2000多人次。在现在的珍贵馆藏中,一半以上的图书是华侨捐献的……海外侨胞回乡都要到图书馆来聚会,每年的各种侨文化展览、讲座、活动都在图书馆内举行。和顺图书馆真正成了华侨奉献爱心的平台,同时也是沟通侨胞的纽带桥梁和侨乡文化的展示窗口……和顺图书馆的影响力已超越了一个乡村图书馆的概念,而成为中国乡村先进文化的标志之一。”

(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簡介:高照(1988-),女,云南昆明人,硕士,副编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图书出版、编辑。

猜你喜欢
和顺图书馆
疯娘
吉西他滨和顺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分析
简析“乳鼎”紫砂壶的造型之美与和顺之气
图书馆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和顺区块煤系地层沉积环境分析
亲环素A过表达对高温、紫外线和顺铂引起的H1299细胞凋亡的影响
去图书馆
和顺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