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运河的记忆

2020-06-23 03:24辛瑾王琳栾传红王爱民
档案天地 2020年6期
关键词:大运河河道运河

辛瑾 王琳 栾传红 王爱民

编者按: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河北省档案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宝贵遗产。本文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梳理北运河的前世今生,为加强大运河生态环境修复,深挖地域特色文化,抓好遗产保护传承,积极打造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以及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档案部门的力量。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与万里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及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 1797 公里。

北运河在京杭大运河最北端,古称“沽水”“白河”“潞河”,历史上是皇帝沿水路出巡的必经之处,故又被称之为“御河”。其上游为源于军都山南麓的温榆河,自西北而东南,至通州北关与通惠河相汇后始称北运河。流经北京市通州区、河北省香河县和天津市武清区、北辰区、红桥区,至三岔河口与南运河汇合入海河,全长 186 公里。沿途纳通惠河 (注) 、凉水河、凤港减河、龙凤河等平原河道,流域面积 5300 平方公里。北运河历史上是一条通向北京的重要漕运河道,是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沿岸城市的形成与繁荣、农业的进步和工业发展、促进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都曾做出过重要历史贡献。

千余年来,随着人口增加、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北运河的功能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漕运时期

北运河的前身为潞河。东汉末期,曹操征伐乌桓时,开凿泉州渠,“从泃河口凿入潞河”。1122 年,宋和金联合灭辽,宋朝占据燕京,曾利用潞水向燕山府运粮。1153 年,金迁都中都(今北京),金朝利用潞水将河北、山东的粮食运至通州。1165 年(金大定五年)3 月,金世宗诏开金口河,引卢沟河水东流入潞水,以便通州转运粮物至京师,这便是今天北运河及通惠河的前奏。据《金史·河渠志》记载,“大定二十一年八月,京城储积不广,诏沿河恩、献等六州粟百万余石运至通州,入京师”。1205 年(金泰和五年),将御河北段进行改凿,使原永济渠漕运路线发生改变――改凿后的漕渠不再从今天天津静海县独流镇西北行永济渠旧道,而是向北经过天津的三岔河口,然后通过潞河北上通州和京师。1276 年(元至元十三年)7 月,在香河孙家务改造河道避免浮鸡淀的风涛之险,8月穿凿经蒙村经跳梁务到杨村的河道,南至直沽会御河(南运河),改造后的新河道大致上就与今天的北运河河道相一致。

元代是北运河漕运繁荣时期,那时由于京城所需粮食大增,漕运量成倍增长,通过北运河年运量 400 余万石。香河的王家摆渡口位于北运河岸边的王家摆村东北,北距通州不过二十多公里,是当年京东几县进京的交通要道。历史上,运河上的粮船,进京出京大都在此停泊,每日舟船往来不绝。“东南民力由今达,西北军储自此供。”透过古人诗句,可以依稀想见王家摆昔日商贸之繁华。“估客楼船飞彩鹢,渔郎钓艇起云鸿。”这是明朝诗人马以闲在途经王家摆渡口时吟咏的昔日盛景。

明朝嘉靖年间,朝廷为鼓励漕运,准每条漕船带货二成,可在沿途码头集散销售。清政府也规定可携运一定数量的免税土产货物,或沿途出售,或到北方售卖,“恤丁伍而通商贾”。同时,漕船还夹带高货。“漕船到水次。即有牙侩关说,引载客货;又于城市辐凑之处,逗留迟延,冀多揽载,以博微利。”因此这些运丁及兵伍亦可称“估客”。

每逢漕运盛期,香河城内的各铺家就早早在王家铺码头区,搭起了席棚,连绵十余里,等待接收货物。每到漕船停靠渔灯初起,宵鼓声声中,运河夜市就开始了,托运的掌柜开始接收货物,各类牙行开始与那些“估客”们侃价还价,立时现钱交易,斗行、秤行当场过斗、称斤约两。一时间唱斗声、报斤两声,拨打算盘声,间杂着卖风味小吃的吆喝声,渔郎的叫卖声,真是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当时的百姓把这个夜市称为“露水集”。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京津铁路通车,1901 年清政府宣布废止漕运,漕粮改由火车直接运至北京,“运河不复修浚,运输之利益全无矣”,“舟车辐辏,万民攒集”的景象从此成为永久的记忆。

京杭大运河是元、明、清三代的生命线,其安全和畅通与否直接关系着三代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了确保运河安全和畅通,元、明、清三代对北运河开发治理主要从修筑堤防、开挖减河和引水济运方面进行。如明正统元年(1436 年)北运河决口时,发六万人堵口筑堤;清康熙雍正年间,先后开挖筐儿港减河和青龙湾减河,以分泄北运河洪水。为了保证北运河长流不息、减灾富民,北运河构建起的管理运行体制越来越完善。清代的漕运制度之全面,规定之细密,法令之严整,为历代所不及。朝廷除了在中央机构设立管理运河的都水司,还在沿线地方设置相关机构,并细化其职责:有的负责商贸税收,有的负责疏浚修堤,有的负责维修建造船只。在这样完善且严格的体制管理下,运河两岸生机勃勃,沿岸聚拢了旺盛的人气并发展起相关产業,继而促进了沿河城镇的诞生,孕育出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北京的通州、天津武清区的杨村、河西务就是其中的代表。查看廊坊市香河县地图,发现香河段北运河流域,尤其运河及干渠两岸,许多村名均有“务”字:梁家务、孙止务、河北止务、后彭务、店子务、大青庄务……从村名来看,北运河上的“务”,最初的来源是运河管理机构,尔后又融入了各种来自朝廷、地方或民间的行业元素。习惯成自然,周边村庄也便延续了“务”的叫法。这些村名也反映了古代北运河管理职能之完备、商贸行业之繁华。

停漕时期(1902 年-2000 年)

20 世纪初至 1949 年的几十年里,我国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停滞不前,政府无力对北运河进行开发治理。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贡粮改征文银,漕运终止,北运河逐渐失去航运价值,航运日衰。1908 年,因为开辟南北海运,加之津浦铁路(现京沪铁路)通车和黄河改道淤塞运河中段,黄河以北的大多河段基本处于断航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为治理北运河流域洪涝灾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京津廊三地对北运河进行了基础的开发治理。主要是从加高培厚堤防,疏通、开挖减河,兴建水库水闸和为潮白河另辟入海通道等方面进行建设。 一是先后兴建了十三陵、桃峪口两座中型水库和响潭、王家園、沙峪口等 8 座小型水库,控制山区流域面积 475 平方公里; 二是修建了土门楼和筐儿港水利枢纽,开挖疏通了运潮减河、青龙湾减河,有效地控制了潮白新河和永定新河洪水的分泄; 三是对北运河河道进行了疏浚整治,提高了北运河防洪除涝能力,沿线的梯级建闸、蓄水灌溉、流域面貌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据统计,20 世纪 50 年代,北运河流域洪涝受灾面积年均 10.7 万公顷,60 年代降至 3.6 万公顷。

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上游用水量增加和工农业、生活废污水的大量排入,干旱、断流、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北运河流域主要问题。首都北京位于北运河流域西北部,人口密集,巨大的水资源需求加上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排入,造成北运河淤塞、堤防残破和尾闾不畅,每逢伏汛洪沥争道,便泛滥成灾,河流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随着天津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古老的运河又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民房占堤,河床污染,年久失修,功能锐减,垃圾蚊蝇孳生,严重影响着沿河两岸百姓的生活。历经沧桑的北运河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几乎成了一条废河。即便有水的河段,也成了臭水沟,河里鱼虾绝迹,沿河两岸居民生活用水也受到污染。北运河除屈家店至天津段 15 公里可供小船作季节性通航外,其余河道均不能通航,只能以防洪排沥为主,成为城区防洪排涝河道。

整治时期(2000 年至今)

21 世纪初,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思路深入人心,北运河的开发治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北运河要焕发生机,不但要从治理水质、清理河道、恢复生态着手,而且要在保证防洪的前提下,对堤、林、路实施全面提升。北京、廊坊、天津三地打破行政区界,以流域为单元,先后对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

(一)北京段

以北运河为中心展开规划建造的大运河通州森林公园于2011 年 4 月向游人开放。公园建设面积 10700 亩,总投资 6.6 亿元。构建了一河、两岸、六园、十八景观。体现了“以绿为体,以水为魂,林水相依”的设计理念。公园有四大看点:一是设有观鸟台(也称观礼台);二是水路较长;三是景点大多根据运河诗词文献设计命名;四是在湿地景观中应用了“生物浮岛”技术。2016 年末,延芳淀沿北运河而建,北起榆林庄闸,南至北京市界,呈带状延伸,全长约 12 公里,最宽处达到 3 公里。湿地主体在漷县镇,恰恰是北运河“九曲十八弯”的下游河段。

习总书记 2017 年到大运河森林公园视察时强调“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要高度重视绿化、美化。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做为城市副中心,2018 年通州大力推进水环境建设,备受关注的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温榆河综合治理、以及延芳淀湿地后序工程等全面开工。建设内容包含扩挖主河槽、加高培厚堤防、修建堤顶路和主河槽巡河路、改建武窑桥、改建排水涵、新建船闸、生态景观绿化等。在综合治理北运河工程中,拆迁征地万余亩。其中,拆迁企业房屋 28100 平方米,棚房 9370 平方米,居民房屋 1940 平方米,合计约 39410 平方米。全段景观建设分为七个景区,基本是在研究运河历史文化、保护文物古迹的基础上将绿带、水系、交通、休闲观光等多功能多要素融合而打造出来的河道,水清、岸绿,风光宜人。

(二)廊坊段

2016 年,北运河(香河段)生态综合整治施工开始展开。在岸线修复、防洪工程、湿地建设上,廊坊市已累计投资 910 万元。实施了姚止务险工和曹店跌水橡胶坝修复工程,清理河道树障、垃圾和规范河岸线非法采砂取土行为。在水质提升上,已投资 1000 余万元。正在实施小友垡排干渠综合整治工程,采取截污、清淤、曝气复氧等工艺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确保排入北运河的水质达到 V 类标准。同时,抓好治污源头,封堵各类排污口,定期监测水质,排查污染源。廊坊通过全面科学治理,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环境治水、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质检测监测和防汛工程建设,加大对湿地、绿化廊道与生态公园的建设力度,形成大运河生态环境管理保护的长效支撑机制,不断改善了大运河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为周边地区带来大气调节、水文调节、污染物净化、维持生物多样性及滞尘效益。

香河在北运河开凿、通航以来创造了诸如中幡、武术、戏曲等大量宝贵的文化财富,孕育了独具魅力的运河文化。为了发掘、整理、研究香河运河文化,2017 年香河县成立了“香河运河文化研究会”。2019年 6 月,以“运河驿站,荷香香河”为主题的“首届香河大运河文化节暨 2019 香河荷花节”在香河中信国安第一城启动,为期两个月的活动都围绕北运河丰富多彩的文化开展。

(三)天津段

2001 年,天津开始对北运河(天津段)进行综合治理,在保证防洪的前提下,对堤、林、路实施全面综合改造,采取堤防治理与环境治理、水利工程与景观工程相结合,在满足防洪、输水和城市环境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了水利工程由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发展。整治后北运河堤防加固、河道挖宽,泄洪能力得到恢复;还兴建了滦水园、御河园、北洋园、娱乐园 4 座主题公园,新建橡胶坝 1 座、桥梁 3 座、码头 18 个;新增绿地 90 万平方米,河道水面和绿化总面积达 210 万平方米。

2003 年 12 月,北运河(天津段)被水利部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经过综合治理后的天津段北运河河水清澈,堤岸翠绿,环境优雅,沿线灯亮,泄洪畅通,交通便捷,是水利工程与景观工程的有效结合。已经初步形成了南部休闲运动,中部夜景观光,北部休闲度假的体系。2017 年,武清进行本区段的综合提升改造。

具有近千年漕运史及五、六百年开荒史的北运河两岸,在历代开荒人努力下,尤其是二十一世纪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让北运河两岸荒凉土地变成了美丽的家园。加强北运河沿线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系统工程。目前,各地各部门在项目建设上正齐抓共进,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京津冀北运河段旅游性通航,逐步恢复大运河的传统功能。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促进通武廊三地融合发展

通州、武清、廊坊地缘相接、人缘相亲,一脉相连。为了更好地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整合通武廊运河两岸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人文历史资源,突出运河文化特色,三地政府在大运河文化带上作起了文章。以文化旅游为主线,在教育、文化、艺术、经济、交通等多领域促成合作共赢,协同发展。为了推进三地档案资源和基础业务的进一步融合,2017 年 12月,通州、武清、廊坊档案部门签署了《通武廊档案工作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在搭建数字平台、利用民生档案、整理利用收集档案的基础上,于 2018 年 4 月又签署了《通武廊民生档案跨馆查档出证互认服务协议》,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实现了“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开创了河北省跨区域开展档案服务互查的先河,填补了空白,积累了经验。2019 年 8月,三地档案部门齐聚廊坊香河,由廊坊市档案馆主办,香河县档案馆承办,香河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在香河第一城召开了主题为“北运河文化”的座谈会。通过加大对民间运河文化资料的征集力度,围绕运河文化加强学术交流,讲好运河故事,弘扬运河文化精神等,共同做好挖掘、收集、整理北运河文化资料的工作。

北运河文化带动三地的融合发展是全方位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廊坊将继续按照“区域统筹、保用结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积极与运河文化带沿线通州、武清等区域交流沟通,围绕品牌合作、资源整合、项目共建等构建跨区域协同协作有效平台,携手推进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相信不久的将来,协同发展带来的区域繁荣会更加惠及京津冀百姓。

注:通惠河,历史性通航河道。由于清末实行“停漕改折”政策和 20 世纪以来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货物转为陆运,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 50 年代初期,仅有少量船只作间歇性通航。该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

作者单位:廊坊市档案馆

猜你喜欢
大运河河道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弯道之妙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撮粮之术(下)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河道里的垃圾
大运河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河道的治理与对策分析
我为大运河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