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琴 王圆圆 安徽省阜阳市政府幼儿园
2017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文件提出了本阶段美育工作的基本目标,即“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改进学校美术教育,鼓励特色发展,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健全美育评价机制”。[1]因此,幼儿园如何结合幼儿年龄特点,通过何种形式实现幼儿美育的更好发展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课本剧因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艺术感染力强等特征吸引我们对其进行探究。课本剧贴近幼儿情感及生活体验,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视角。它能提高幼儿对美的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帮助幼儿逐渐完善审美结构。那么,怎样通过丰富多彩的课本剧活动对幼儿实现美的教育呢?
课本剧选材于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中,通常会采用夸张、拟人、比喻等便于幼儿理解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向幼儿展现着语言表达的多种形式,让幼儿在欣赏中感受语言美。比如课本剧《盲人摸象》中,一位盲人摸着大象的腿说:“大象像柱子一样粗”,另一位盲人摸着大象的身体说:“大象像一堵墙”。这里利用盲人的话把大象的腿比喻成柱子,把大象的身体比喻成一堵墙。幼儿在阅读这一节时被这种充满趣味的比喻吸引。课本剧中这些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给幼儿打开了一扇语言的大门,他们在欣赏中感受着中华文字所带来的语言美。
课本剧大多以故事为主线,这些故事情节有的跌宕起伏、有的有着戏剧性的转折。丰富有趣的情节转换能把幼儿带入不同的情境中,让幼儿在直接感受故事情节转变时,进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比如在课本剧《小蜘蛛哇哇》中,第一次,哇哇在两棵苹果树中间织了一张稀疏的网。树上几个熟透了的苹果掉了下来,恰好砸破了哇哇织好的网。哇哇眼泪汪汪的,哇哇的眼泪让幼儿感受到了它的伤心。第二次,哇哇选择了在比较低的灌木丛中织网。它忙活了好一阵,织了一张比刚才大的网。刚把网织好,一只冒失的小鸟为了捕捉一条小青虫,“嗖”地飞过去,把哇哇的网撞破了。这时候,哇哇会怎么做呢,是再次哭泣然后放弃吗?不!它没有灰心,又一次精心选择了一个既没有树木,又没有小鸟的悬崖边,辛辛苦苦又织了一张网。可是网最终还是被雨水冲破,哇哇再次失败。故事到这里,正当幼儿以为哇哇要放弃时,它却在新选择的树上再织了一个又密又大的网,最终它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美味的食物。从伤心——失败——努力——再次失败——坚持——成功这样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幼儿不仅真实直接地体验着故事的主人公哇哇的心理变化,也被哇哇坚持、不放弃的做法感动了。
互助、友善、谦让等美好的、充满正能量的品质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如果仅仅通过教师的说教,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幼儿是很难理解的,但是通过课本剧的欣赏,幼儿却能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品质,产生和人物之间的共情。比如在课本剧《我选我自己》中,幼儿通过小动物的表现理解了自信的意义;在《愚公移山》中,幼儿通过愚公及其后人的对移山的执着理解了坚持的重要;在《拾金不昧》中,幼儿知道了诚实这个美好的品质。课本剧通过丰富的故事为幼儿呈现着很多积极向上的主题。幼儿在欣赏中不断感受着主题美,这对于幼儿品格的形成,价值观的建立有着促进作用。
幼儿课本剧是以3-6 岁的幼儿为主体,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供幼儿欣赏或参演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一种借助人物语言对话、动作造型、表情神态等表演方式并综合运用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来表演故事的综合艺术。幼儿在教学活动、区角活动以及舞台上都可以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在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幼儿利用多种途径将课本剧中的文学美、艺术美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
课本剧中风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都需要幼儿通过儿童化的语言、夸张的动作、不断变换的表情和神态表现出来。幼儿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将课本剧中的文学美以具体直观的方式呈现。比如幼儿在表演课本剧《丑小鸭》时,当小鸭们出生的时候,“鸭妈妈”看到宝宝出生了,兴奋地抖动翅膀和邻居宣布喜讯;主演“丑小鸭”边哭泣边发抖说:“太可怕啦,妈妈,我饿,我冷,您知道吗?”这里的神态和表情无不表现着丑小鸭此刻内心的孤单与无助。这些原本对于幼儿来说有些抽象的文学美就在幼儿一系列的表演中直观地体现了出来。
在课本剧的表演中,多元化的舞台和音乐效果、体现剧本情景的道具、符合人物性格特征的服装、烘托情境和主演内心情绪情感的音乐,这些对于作品的呈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呈现的过程中参演和观演的幼儿也在感受着课本剧所呈现出的艺术美。比如在课本剧《小青虫的梦》的表演中,主演“小青虫”的服装从裹紧的、充满束缚的、只能慢慢蠕动的“茧”变成了彩色的、灵动的蝴蝶服。在表演的过程中,两种特征对比明显的服装不仅表现着人物的成长变化历程,也展现出丰富多变的舞台效果。而在课本剧《月亮的味道》中,圆月背景的出现,瞬间烘托出了夜晚宁静的氛围,这样体现剧本情境的舞台布置将课本剧中潜在的构图美直观地体现出来。小动物们慢慢睡着的时候,音乐《小白船》很快将现场氛围拉入一个安宁祥和的氛围中。现场观看的小观众们很快安静下来,仿佛和小动物们一起进入了梦的世界。舒缓的音乐让人宁静,铿锵的音乐让人热血沸腾,不同类型的音乐不仅体现着不同的舞台情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情感变化,也展现着乐曲所带来的音乐美。
课本剧以故事为基石,有些故事的结局是开放性的。幼儿在教学活动和区角活动中,可以借助表演或者语言表达的方式对课本剧的部分内容和情节进行创编、续编或者改编。但是这些创造性的表现也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和人物性格特征。例如在区角表演活动《新龟兔赛跑》中,幼儿对故事中龟兔二次赛跑的情节进行了创编:兔子经过第一次的赛跑,吸取了教训,路上不再三心二意,坚持跑到终点,最终胜利。幼儿的这种创编不只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基于原著中主角兔子的性格特征和故事情节进行的创造性表现。幼儿的创编还是以赛跑为主线,只是改变了兔子对待比赛的态度,进而兔子通过努力改变了比赛的结果。对于课本剧的创编、续编和改编是幼儿通过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幼儿对于课本剧的表现不仅仅可以依靠幼儿园一系列活动中的表演,也可以通过绘画、手工等活动创造性地表现课本剧中的美。比如师幼在阅读课本剧《最奇妙的蛋》后,教师给幼儿分发了画了蛋形的画纸。幼儿通过油画棒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心中“最奇妙的蛋”;在环境布置“最奇妙的蛋”中,幼儿通过剪贴等方式,布置出符合课本剧内容、展现班级幼儿个性特征的主题墙。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课本剧中挖掘出的游戏,尤其是传统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而这些游戏也成了幼儿创造性表现课本剧的一种新方式。比如在阅读课本剧《老鼠娶新娘》之后,幼儿分别扮演爸爸鼠、妈妈鼠、新娘鼠,玩起了“老鼠娶新娘”的传统游戏。
事实上,课本剧的创造性表现形式不仅仅限于这些,幼儿的创新能力仍然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发现。
课本剧内容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在幼儿欣赏、表演和创造性表现的过程中为幼儿打开了一扇关于美的新大门。他们在欣赏中感受美,在表演中表现美,在丰富课本剧中创造美,逐渐深化着自己的审美体验,完善着自己的审美结构,对于美的感受和表现也进入了一个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