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中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 江苏 苏州 215006)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临床当中常见的脏器严重疾病之一,又被称为慢性肾功能不全,造成该疾病的原因较多,临床病症表现以代谢产物潴留、电解质失衡、酸碱失衡为主,相关的症状进而引发了身体各项系统的异常症状,由于病程较长,完全治愈较为困难,目前的主要的治疗方式为腹膜透析[1]。根据患者的情况不同,腹膜透析的频次存在差异,一部分的患者出现了腹腔感染的情况,本文对造成腹腔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选取本院在2015 年1 月—2019 年6 月期间内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腹膜透析腹腔期间发生感染患者50 例作为实验组,其中男32 例,女18 例,年龄35 ~78 岁,平均年龄(47.2±6.18)岁;同时期未发生腹腔感染的患者50 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3 例,女17 例,年龄34 ~76 岁,平均年龄(46.9±6.2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男女比例等一般资料相近,P>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过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并进行了多次腹膜透析的患者。。
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患者。
本院伦理会知悉并通过本次实验,对本次研究所有工作内容进行监督。
病原菌分离与鉴定分析资料:对两组患者血液、尿液、消化液、腹膜引流液等可能存在病原体的体液进行样本分离鉴定,经过常规培养之后利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病菌进行鉴定,对比两组患者体内的病原体种类。
同时对实验组进行患病过程的分析,判断是否为后期外部感染。
数据采用S P S S17.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体内病原体种类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经过病原菌分离与鉴定分析资料进行对比之后,得出实验组患者体内存在的病原体数量种类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数据对比如表。
表 体内病原体种类对比[n(%)]
腹腔感染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腹膜透析期间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感染发生之后会极大的影响透析的效果,在一般情况下,腹腔感染,需要立即停止腹膜透析工作,及时的进行感染治疗处理,在病菌清除之后才能够继续进行腹膜透析,导致患者的治疗时间延长,病情不能够及时缓解,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在本研究当中,通过回顾性资料分析的方式,对发生腹腔感染的患者进行相关的分析。得出患者的腹腔感染分为体内原有病原体感染以及治疗期间外部感染两种因素:(1)原有病原体引发腹腔感染:发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患者肾功能大量丢失,对于尿液、血液等经肾液体的过滤能力不足,同时加上在长期的患病过程当中,患者的免疫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引发各种病症,相关的病原体在进入到体内之后,并没有马上发病,而是在经过透析之后,病菌数量越来越多,腹膜经过多次的透析可能存在一定的损伤问题,病菌在进入患者腹腔之后,生存环境较好,大量的繁殖从而导致了患者出现腹腔感染情况[2]。(2)治疗期间外部感染:治疗期间受到外部感染是治疗当中患者中后期出现感染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护理质量不足,对患者的体内抗病菌治疗工作开展不足,加上治疗环境的消毒质量不足,导致了患者出现感染的情况;除此之外,治疗期间外部感染还有可能是因为患者对相关的抗菌药物已经出现了抗药性,外部感染病菌到体内之后,没有天敌,大量繁殖,引发腹腔感染。
针对出现腹腔感染的情况,首先需要从护理及治疗质量上进行加强,在患者进行入院治疗的时候,需要预见性的对患者相关经腹腔液进行病菌的分析,如果发现可能导致腹腔感染的细菌,需要及时的进行抗菌治疗。严格监测患者的病菌种类与数量比例,达到控制标准之后,才能进行相关的透析治疗;在治疗过程当中,护理人员需实时监测患者的各项体征,加强对于患者治疗环境的消毒工作,同时做好腹腔感染治疗准备,一旦发现,及时治疗,避免病症不可控制,影响患者透析治疗进程及效果。
在本研究当中,经过资料对比分析,得出造成腹腔感染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体内病原体存在、治疗期间外部感染,且实验组相关病原体的含量远超过了未感染患者的含量,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此应该加强护理消毒工作与患者病原体治疗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