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美芳
(松江区泖港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神科 上海 201607)
精神疾病是一种严重的情感、认知、行为等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发挥;该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等特点,住院接受规范治疗对提升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临床护理工作发现,对于长期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病区活动的空间有限、内容单调,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也会对机体功能产生影响;因此,做好住院的康复护理工作对患者预后的提升同样重要。本文将系统的康复护理应用于我院长期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汇报如下。
选取2017 年7 月—2019 年7 月住院治疗的110 例患者。纳入标准:均诊断为精神疾病患者,诊断标准参照《ICD-10 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1],病情处于稳定期,住院时间≥6 个月,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内科疾病、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器质性疾病者,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严重躯体功能障碍者,有药物滥用史,资料不全者,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其中男61 例,女49 例;年龄23 ~63 岁,平均年龄(46.84±5.61)岁;住院时间6 ~11 个月,平均住院时间(7.91±1.06)个月;随机将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各55 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 >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向患者讲述疾病特点及可能的诱因,避免诱因接触,预防复发;做好安全教育及危险物品管理,避免自伤、伤人事件发生。康复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系统康复护理,具体如下:(1)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多沟通多鼓励,提升患者安全感,使其更配合治疗。(2)做好安全预警: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各项行为,保证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危险因素并迅速解除;(3)文娱活动: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文娱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渗透康复训练的内容;(4)心理护理:了解其心理需求及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绪,采用分散注意力、内心冲突技巧、快乐因子反馈等方法进行疏导,帮助患者保持愉悦心情;同时鼓励家属多探视,做好家庭及社会支持。(5)快乐因子反馈:通过与患者聊天、谈话及联系家属等多种途径了解患者可能的快乐因子,在和患者交谈中可围绕其快乐因子进行,患者可能更容易接受且更愿意表达。(6)行为及职业训练:采用量表对患者的行为能力进行评估并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表并对照执行,对于正性行为采用“奖励”的方式进行肯定和强化。
两组均干预3 个月,对两组干预前后病情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进行比较。
病情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进行评价,得分越高,病情越严重;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表(ADL)进行评价,总得分越高,能力越强。
数据采用SPSS21.0 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 <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BPRS、ADL 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 >0.05),经护理两组BPRS、ADL 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且护理干预后康复组BPRS、ADL 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 <0.05),见表。
表 两组干预前后BPRS、ADL 比较结果(±s,分)
表 两组干预前后BPRS、ADL 比较结果(±s,分)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 <0.05
组别 例数 BPRS AD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康复组 55 45.16±1.43 32.28±1.05* 41.19±4.96 61.35±3.46*常规组 55 45.31±1.61 37.15±0.94* 41.79±5.23 53.64±3.12*t 0.5166 25.6277 0.6173 12.2729 P>0.05 <0.05 >0.05 <0.05
传统护理模式中主要以“疾病为中心”,忽视患者个体差异、主观感受及主观能动性,因此,效果一般。系统康复护理秉承“生物—心理—社会”的理念,“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全面评估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干预计划并实施,使康复训练更具针对性[2,3]。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训练,其关键在于降低疾病复发和提升自我意愿;精神疾病患者多数是在不当刺激下发病,因此,在本研究中尽量通过调查了解患者疾病诱因,尽量避免接触刺激,可更好的防止疾病复发;笔者采用快乐因子反馈法,了解患者的快乐源并将其放大,使患者更乐意、更愿意沟通和配合治疗;同时,缺少家庭、社会支持也是长期住院患者精神消沉、回归社会难的另一原因,因此,本研究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家属、社会支持,使患者感受到温暖与爱,更积极的配合训练,面对生活。
综上所述,在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中采用系统康复护理有利于促进康复,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