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 郜红合 葛文斌
[摘 要]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创业型设计人才,将跨界教育理念融入工业设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从而构建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通过借鉴国内外跨界培养人才的方法和模式,打破传统的工业设计培养模式体系,从制定培养计划,组建跨院、系的交叉课程组,到打造跨界组合的师资队伍,构建以“跨界”为主体的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毕业生的就业率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跨界;交叉融合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6-0164-03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创办了工业设计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有1000多所,有些甚至直接成立了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是集美学、人文、工程技术、历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与人类的生活、文化、科学、经济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我国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有的是从美术专业衍生而来的,有的是从机械设计专业分支出来的,所以其很多教学模式都沿用美术类或工科类的教学模式,忽略了高校人才的培养同市场、社会、科技发展之间的联系,造成了学生在象牙塔里所学的知识解决不了在象牙塔外遇到的问题,导致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了。可见,改革传统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需求。互联网、智能化、3D打印、线上授课等新技术的出现,融商业、科技、艺术等多专业为一体的跨学科教学是21世纪工业设计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和主流趋势。
一、跨界
跨界原意是“转型、转向”。跨界出现在教育界是指跨领域、跨学科、跨教师、跨团队、跨组织,为市场竞争而培养行业对口、业界需求的实践型人才[1]。美国创新学家弗朗斯·约翰松说:当不同领域的思想和理念交织在一起,发生碰撞和融合,往往就会得到1+1>2的效果。通过跨界教育模式,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当今高校的首要任务。所谓跨界培养就是打破现有学科和专业的界限与束缚、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协同培养方式,跨学科、跨专业联合培养学生,以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形成一套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跨界模式应用到当今高校的教育之中,打破学院各个专业的划分限制,整合各专业教师资源、组建学生团队、合理地利用教学场地和设备,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工业设计教育改革的趋势。设计专业本身就具有多元性与复合性的特点,它是集科学技术、工程、管理、商业营销、市场等多领域的学科,工业设计这种跨领域的特质恰恰为其跨界实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学习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设计类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2]。
二、国外跨界培养人才发展状况
跨界教育起源于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该学校规定校内所有的文科生必修两门工科类的课程,同样工科生也必修两门文科类的课程。通过多年来对跨界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探索,普林斯顿大学提出了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理念(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模式。其特点是由学校按照相关专业的需要聘请教授和专家,确定从事这一行业所要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组织相关教师与研究人员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完整的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再依此实施教学[3]。如美国艺术设计中心学院,成立于1930年,其电影设计专业一直以跨界人才培养为教学目标。例如在电影道具设计环节中,把电影专业方向、工业产品设计方向、平面设计方向、摄影专业方向的学生都组合起来,打破系和系之间的专业界限和束缚,进行统一的专题教学和实践。近几年,美国很多知名的大学都相继开设了人文与自然科学、人文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相融合的专业学科。同时美国政府又提出了STEAM的教育倡议,即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Maths(数学),其教育方式不是在桌椅整齐的教室上课,而是在充满木板、锉刀、画笔、电线、电路板、芯片、3D打印机以及各种奇怪教育科技产品的工作坊,即workshop。德国则推出了多元制模式,其核心理念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专业型人才。先由学校教师讲解和传授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然后聘请相关行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领导为学生进行行业需求方面的专项培训,最后组织专业技能的考核。英国早期的跨界教育典型案例是1980年皇家艺术学院和帝国理工一起创办的产品工程设计硕士专业,图1是该专业学生设计的概念产品,在当时该专业成为英国设计教育界最富有传奇色彩的硕士专业之一。英国较早实践跨学科设计教育的领域还有建筑环境设计专业。1991年,英国剑桥大学和全球著名的工程咨询公司奥纳雅合作,一起创办了设计教育论坛。该论坛认为好的设计是来自于不同领域专业人才的整合,同时研讨会中明确了建筑设计教育需要开设的跨学科课程,这个教改项目也得到了社会基金的支持。如今在英国的很多设计院校,其开设的专业课程至少有1 / 3的课程与设计无关,就连最普通的工作室课程,也是由几个来自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共同讲授。日本的工业大学和医科大学共同开设医学工科课程,如医疗经济、金融工学等,使学生博采众家之长,促进跨学科人才的培养[4]。国外的设计教育者们逐渐意识到设计教育需要多学科相互融合的培养模式,因为这样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了解这些发达国家在跨学科设计教学探索中积累的经验,有助于我国本土创新型设计教育的发展。
三、跨界培养人才的模式
近几年国内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产学研、校企合作、工作室制、契约机制等类型。但是随着当前设计内容的复杂和范围的变广,一个优秀的设计团队需要多样化的专业人士分工合作。设计教育已经开始走向与科技、理工、商业经济相互融合的一体化学科教育。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在高校中利用自己的本土资源展开跨界教育成为现如今艺术教育改革的热点。关于跨界培养人才的模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制定本科生跨学科、学术的培养计划
目前,国内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还一直套用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思想,将工业设计大体分为产品、动画、平面、环艺、展示等几个方向。虽然学科体系划分得很完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大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科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市场的需求,同时各高校的专业课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同小异,没有自己的特色,这就造成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没有竞争优势。高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改革,但这种改革模式没有统一的尺度和标准,需要因地制宜地、有差异化地、有地域特色地创新改革。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培养方式是工业设计教育谋求发展的突破口。跨界教育的培养计划要从专业设置、教学目标、课程结构等角度详细分析。首先,应开设大学科专业,不能像以前那样细分专业内容。因为学科划分过细,会造成知识与生活的割裂,学科与学科的封闭,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日本的艺术设计教育,入学后是先进行两年的“教养学部”的学习,不分专业,学生先进行团队的训练后再进行专业课的学习。美国的设计教育家提出培养学生不应过早地精通一门学科,而是应该广泛涉猎多学科,这样才能有广阔的择业空间。所以产品设计专业跨界培养人才的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具有 T 型知识结构的艺术设计人才,同时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多元国际视野,能掌握当前国际设计发展的新潮流,能进行跨地域、跨文化的设计合作与沟通,智力和动手能力都强得多专业、多学科的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结构设置采用分段式学分制——“2+2 制”(也称二二制),即在大学前两年不需要学习过多的专业课程,先搭建一系列跨学科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来自不同专业的导师指导下进行跨学科领域的自由探究。通过“导师制”的方式,每位导师负责指导几名本科生,当然学生的数量不要太多,这个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领域,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4]。大三之后,学生再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的课程,通过学分制来管理学生。无论学生选择什么课程,只需要学分修满就可以毕业。
(二)打造跨院、系联合开设的交叉课程组
国外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如英国的牛津大学,课程设置中30%以上都是由两种学科相互结合而成,如哲学课程加上数学的知识内容,经济学的课程加上工程科学的知识。又如世界百强名校,英国顶尖学府——利兹大学,其开设了融合理科、艺术与人文科学、国际传播学等多种跨学科专业。在现代语言专业中,不仅开设了音乐课,还开设了电子工程、艺术表演等交叉课程。
跨学科设计的课程需要根据各个高校的特色、本身的优势及发展方向来设定。如英国的爱丁堡大学以计算机专业见长,而莫雷教育学院以传媒艺术专业为特色,两个不同的高校利用各自的优势一起合作课题。后来两个学校合并,增设的跨学科专业结合了两校电脑技术和媒体艺术的特长,课程以一种新媒介的交互方式出现,课程设置也都围绕着计算机和交互设计内容[5]。如國内的浙江大学利用自身计算机技术优势,将工业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以新技术为设计核心,将嵌入式系统与机电一体化和工业设计相融合,树立了工业设计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培养目标[6]。可见,交叉课程的设置应结合自身学校的特色,利用好其研究资源和智力资源。
本科一、二年级的课程基本都侧重于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这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课程的基本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以及合理、有效地利用研究工具表达创意和想法。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研讨式教学为主。比如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设置规划正确的研究目标和范围,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如何查找利用校内、校外的学术资源,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等。在这两年里,通过跨学科平台,教师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研究兴趣,增加些实践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研究方法,并让学生将这些灵活地应用在设计实践中。大学本科前两年教学培养计划中设置的必修科目应较少,要提供大量的选修课,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及将来的发展方向自主选择要修的课程。在大三,设置跨学科创意实践专业的核心课程,从理论联系到实践,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意实践能力。如开设产品设计+云计算与物联网,工业产品展示+数字媒体技术,产品设计+生物医学等多学科的课程[7]。这个创意实践课更加注重学生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与此同时,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团队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去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这样有助于学生从多维度去理解设计,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和创新思维。在大四的毕业设计环节,主要以讲座、辅导课和项目设计为主,如图2。这一阶段工业设计专业更需要创新思考怎样与其他学科建立一种合作机制,让不同专业的教师互通互融,促进毕业设计课题的可行性、真实性。如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设计学院,大部分毕业课题设计内容是来自于企业的实际项目,指导教师不是一个人,而是来自不同专业教师组成的团队,每个课题组的学生也是来自不同的院系。这种跨学科的交叉合作,不仅有利于专业之间的交互了解,也使设计课题更有深度,更能激发出好的设计思维。
(三)实现跨领域的教学和实践指导,打造跨界组合的师资队伍
利用院校的资源,组建跨学科、跨学院的教学、科研团队,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全面的技术基础支持和服务,打破传统的培养模式体系束缚。工业设计教育在发展跨学科教学同时需要考虑师资团队建设,单一背景的教师队伍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不能完成当今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任务,教师队伍需要具备多元化的学科背景和职业背景。多元化背景的师资队伍是打造跨学科课程的基础,很多研究课题需要来自不同专业教师的指导。工业设计专业在师资配比方面要打破学科界限和束缚,不仅有设计类的师资队伍,还要有电影、哲学、音乐、心理学、法律、生物基因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加入。这样的师资团队打破了学科界限,有利于将自己专业的研究思维和方法引入工业设计的课题项目研究中;同时,这也拓宽了设计的内涵和方法[8]。
除了专职教师,跨学科设计教学还可以融进企业的设计师、商业领袖、专职艺术家等。融合不同领域人士的设计观点,更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校里就能了解真实项目的实际运作流程,真正体验到如何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企业生产中。
在将跨界思维融入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通过组建跨学科、跨学院的教学、科研团队,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全面的技术基础和服务,克服专业性太强而知识面过窄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大胆创新、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21世纪市场经济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培养社会急需的工业设计人才,大大拓展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建文,袁丰.“跨界”思维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7(4):223-226.
[2] 朱蕾. 坚持跨界教育,培养创业型艺术人才[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4(5):85-87.
[3] 梁家年,曾力.工科大学艺术类设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探微[J]. 高教探索,2012(5):80-83.
[4] 丁维佳. 跨界创新:英国艺术设计教育跨学科教学方式考察[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4.
[5] 李兴业.美英法日高校跨学科教育与人才培养探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8(2): 71-75.
[6] 孙守迁,应放天,罗仕鉴,等.多学科知识渗透的创新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13): 35-37.
[7] 赵晓明. 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3.
[8] 许明春,张君诚. 跨类转型与跨界教育[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1):190-191.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