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在动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06-22 13:24王建礼杨晨希
大学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诗词特征动物

王建礼 杨晨希

[摘 要]本研究探讨了古诗词在动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尤其关注直接描写动物某一生物学特征的咏物诗。课题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古诗词,以期能够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诗词;动物;课堂教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6-0097-03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命哲理,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在国人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近年来《经典咏流传》《中华好诗词》和《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收视屡屡飘红,也说明了人们对诗词的关注和喜爱程度。我国古诗词内容丰富、题材众多,许多咏物诗描写了形形色色、各具情态的动物,使作品更生动形象,令人回味无穷。如“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静中生”(五代·韦庄《题盘豆驿水馆后轩》),写出了雁阵远去、渐没于天际之美, 使人顿生“雁引愁心去”之感。“轻抛一点入云去,喝杀三声掠地来”(唐·刘禹锡《白鹰》),写出了雄鹰出击的迅捷和凌厉之美。“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唐·杜甫《房兵曹胡马》),写出了大宛名驹的精悍和神骏之美。这些诗充分表现了动物的美学价值,给人带来美妙的艺术享受。

孔子说学生学诗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可能是最早的关于动物学知识的“诗教”论述了。动物学课程由于涉及许多动物形态结构和分类学的知识,教师讲授起来很容易陷入枯燥的教学方式中。因此,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得非常重要。一些咏物诗词不仅写得绚丽多彩、情趣盎然,还蕴藏着一定的动物学知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恰当地穿插引用这些诗词,不但可以创造出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还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笔者结合近年来动物学教学的体验,对古诗词在动物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掇菁撷华,与同仁共同提高动物学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一、描写动物某一生物学特征的诗词

古诗词中的动物或被诗人直接吟咏,或是作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载体,或只是用来营造意境[2]。在动物学教学中我们更关注直接吟咏某一动物的诗词,作者抓住动物的某一具体特征或行为模式,通过凝练的语言进行传神的描写,读来令人印象深刻。例如:

(1)“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送瘟神》)。毛主席这首诗令人对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Katsurada)引起血吸虫病的危害印象深刻,在讲授线虫动物门的寄生虫时,我们可以引用此诗来加深学生对血吸虫的了解。

(2)“尾宅才蜗大,身躯与蚓般。楚王吞不得,敕赐鹭鸶餐”(宋·白玉蟾《水蛭》)。环节动物门、蛭纲的代表动物水蛭与蚯蚓都是同律分节,外形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具有吸血的习性。这首诗暗含了楚惠王吞蛭去瘀的典故,尽管该典故所述之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引入诗中的典故可以加深学生对水蛭吸血寄生的特点以及蛭素药用功能的印象。

(3)“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戴屋行”(宋·辛弃疾《沁园春 其二 再到期思卜筑》)。该句生动地写出了软体动物包括蜗牛在内大多具有贝壳的生物学特征。

(4)“海若有丑鱼,乌图有乌贼。腹膏为饭囊,鬲冒贮饮墨”(宋·梅尧臣《乌贼鱼》)。此诗暗示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动物乌贼肚内有墨囊的特点。

(5)描写螃蟹的形态特征,如“多肉更怜卿八足”(清·曹雪芹《红楼梦》)。“漫夸丰味过蝤蛑,尖脐犹胜团脐好”(唐·唐彦谦 《蟹》),诗中提到的尖脐和团脐,分别点出了雄蟹、雌蟹的特征,并且认为雄的较雌的美味。“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唐·罗隐《咏蟹》),后一句生动地点出了节肢动物包括螃蟹在内具有外骨骼的特点。

(6)“日结一尺网,知吐几尺丝。百虫为尔食,九腹常苦饥”(宋·梅尧臣《咏蜘蛛》)。该诗形象地写出了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动物蜘蛛的捕食特点。

(7)“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于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宋·苏轼《赤壁赋》)。该诗写出了蜉蝣目昆虫蜉蝣的寿命短暂,让人不禁感叹:逝者如斯夫,生命短暂,且行且珍惜。

(8)“碧玉眼睛云母翅,轻于粉蝶瘦于蜂”(唐·韩偓 《蜻蜓》)、“伶爪细腰肩舞纱,英姿交织混沌天。疏影清潭轻点水,更立剑尖若等闲”(元·王振鹏《咏蜻蜓》)。这些诗生动地写出了蜻蜓的形态和行止特点:眼似碧玉、翅如云母、伶爪细腰、动静自如。“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二首》),写出了蜻蜓产卵于水中的特点,蜻蜓的幼虫是生活在水中的,在讲到半变态这一概念时,可以蜻蜓举例。“蜻蜓许是好蜻蜓,飞来飞去不曾停。捉来摘除两个翼,便是一枚大铁钉”(宋·释师范《偈颂七十六首》),这首诗写的雖有失厚道,但不失活泼和幽默,令人不禁莞尔。

(9)直翅目昆虫中的蝗虫是有名的害虫,“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盈血,牵衣顿足捕不能,大叶全空小枝折”(明·郭敦《飞蝗》)。该诗描写细腻,读来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古代蝗灾可怕的场景,“大叶全空小枝折”,也符合蝗虫咀嚼式口器的取食习性。

(10)“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唐·于濆《野蚕》)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唐·张籍《田家行》。这四句诗描述了蚕作茧化蛹、茧中出蛾的现象,是昆虫个体发育中完全变态的生物学现象。

(11)“偶尔相逢细间途,不知何事数迁居。 微躯所馔能多少,一猎归来满后车”(宋·杨万里《观蚁》)。该诗生动地写出了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代表动物蚂蚁活动习性及觅食归来的特点。

(12) “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宋·杨万里《松江鲈鱼》)。“八月紫莼浮绿水,细鳞巨口鲈鱼美”(宋·洪适《渔家傲》)。“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的外形特点。

(13) 蛙属于两栖纲、无尾目,雄蛙具有声囊,叫声洪亮,可见“终朝阁阁叫平安”(清·倪瑞璿《闻蛙》)一句。“乱点斑斑撒豆纹, 纵横聚散自成群。桃花浪里翻香墨,柳絮池边张黑云。到头借得风雷便,脱略凡胎赖夕曛”(明· 张维《蝌蚪》),说蛙的卵外面包有厚的胶膜,产出后常由胶膜连片成群。该诗形象地描绘出蛙类的卵带集结在水中的状态以及通过变态方式发育为成体的现象。

(14)民谚云“一朝食得河豚肉,终生不念天下鱼”。河豚虽美味,但内脏有剧毒,北宋诗人梅尧臣对河豚的形态和毒性描述得很详细,“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持问南方人,党謢复矜夸。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宋·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他也由此被称为“梅河豚”。辛弃疾则说得更直接,“河豚挟鸩毒”(宋·辛弃疾 《蒌蒿宜作河豚羹》)。

(15)“江鱼群从称妻妾,塞雁联行号弟兄”(唐·白居易《禽虫十二章》),写出了鱼类洄游、候鸟迁徙的集群性特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宋·范仲淹《渔家傲》)、“孟春之月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 (《吕氏春秋》),此两首诗中点出了大雁在当地的冬候鸟习性。

(16)爬行纲的蛇目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蠢蠢万生,咸以类长。为蛇之君,是谓巨蟒。小则数寻,大或百丈”(晋·郭璞 《蟒蛇赞》),写出了蟒蛇的特点。“一蛇吞象,厥大何如”(战国·屈原《天问》),这可能是“蛇吞象”一词最早的诗文出处了。

(17)鸟类眼球大且视力敏锐,是其适应飞翔的一个重要特点。“草枯鹰眼疾”(唐·王维《观猎》)、“雪爪星眸世所稀”(唐·高越《咏鹰》),无疑是对鸟类具有发达视觉的生动写照。“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唐·杜甫《画鹰》)、“鹰翅疾如风,鹰爪利如锥” (唐·白居易《放鹰》)、“绿玉觜攒鸡脑破,玄金爪擘兔心开”(唐·刘禹锡《白鹰》),这些诗生动地写出了鹰作为猛禽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凌厉无前的“天空杀手”特质。

(18)“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无疑是对鸟类生殖行为中占领巢区与营巢行为的最好描绘。

(19)鹦鹉善学人语的特点,也被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诗中,如“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唐·朱庆馀 《宫词》)、“乌龙未睡定惊猜,鹦鹉能言防漏泄”(宋·柳永《玉楼春》)。

(20)鼯鼠也称飞鼠,“一鼠得仙生羽翼,众鼠相看有羡色, 岂知飞上未半空。已作乌鸢口中食”(唐·白居易《禽虫十二章》)。乌鸢指乌鸦和老鹰,诗句形象地描写了啮齿目鼯鼠滑翔似飞的特点。

(21)“麋鹿乐深林,虫蛇喜丰草。翔禽爱密叶,游鳞悦新藻”(唐·白居易《首夏》),写出了动物对生境的适应性。“豆苗鹿嚼解乌毒,艾叶雀衔夺燕巢。鸟兽不曾看本草,谙知药性是谁教”(唐·白居易《禽虫十二章》),写出了动物的行为适应性。

二、借动物某一特征喻理或言志的诗词

有道是“诗言志”,一些作者借吟咏某种或某类动物的独有特征,找到表达其思想的契合点,或是抒发心中情感或是表达品行志趣,以达到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的目的。在上课时,可以在PPT上穿插几句相关诗词,以加深学生印象,并借此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例如:

(1)螃蟹以其独特的外形和横行的特点,成为历代许多文人的笔下常客,在讲到节肢动物门、软甲亚纲的螃蟹时,不妨可挑出几句咏蟹诗以享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如 “蝉眼龟形脚似蛛,未曾正面向人趋。常将冷眼观螃蟹,看尔横行到几时”(齐白石《袖手看君行》)、“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清·曹雪芹《红楼梦》)。这些诗句均含有对螃蟹 “横行霸道”的挖苦和讽刺。相比之下,唐朝罗隐在立意上另辟蹊径,写道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唐·罗隐《咏蟹》),从另一个角度借螃蟹赞扬了特立独行、不畏强权的性格。

(2)在学习昆虫纲、网翅目昆虫时,蝉是重要的代表动物。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将其视为品格高洁的象征,并咏颂之,最为著名的当属“咏蝉三绝”。如:“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虞世南《蝉》)。又如“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唐·骆冰王《在狱咏蝉》)。再如“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唐·李商隐《蝉》)。诗人借蝉表达自己的品行操守或暗喻坎坷不幸的身世。尽管蝉并非餐风饮露,它通过刺吸式口器刺入树皮吮吸树汁,是一种害虫,雄蝉之所以在树上高歌不停,是为了吸引雌蝉来交配,但这不妨碍我们欣赏和心仪古人的情怀与洁身自好的品格。

(3)“的历流光小,飘飖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唐·虞世南《咏萤》),暗喻萤火虫虽小雖轻,但不自暴自弃,努力释放光明。

(4)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咏蜂》)。晚唐诗人罗隐的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是对一些不劳而获的人的不满和讽刺。“蚕老茧成不庇身,蜂饥蜜熟属他人。须知年老忧家者,恐是二虫虚苦辛”(唐·白居易《禽虫十二章》),具有相似的暗喻。

(5)鳞翅目昆虫中蚕是重要的一类,“春蚕到死丝方尽”(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运用生动的比喻,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现在也用来歌颂教师职业的无私和伟大。

(6)“罩向金笼好羽仪,分明喉舌似君稀。不须一向随人语,须信人心有是非”(宋·僧定渚《咏鹦鹉》)中,诗人写出了鹦鹉羽衣和喉舌的特别之处,但意在劝诫人们不要人云亦云。

(7)“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宋·欧阳修《画眉鸟》),生动地写出了鸣禽画眉(Garrulax canorus)鸣叫婉转多变的特点,同时说明自由的重要性。

(8)“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唐·白居易《燕诗示刘叟》)。该诗传神地写出了鸟类育雏行为的过程,借一对家燕(Hirundo rustica)不辞辛劳地抚育雏鸟的经过,提醒人们勿忘父母的養育之恩。

(9)“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唐·白居易《鸟》)。 诗人发出殷殷劝诫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尤其不要捕杀正在育幼的亲鸟,这已经成为保护野生动物的基本常识。

当然了,古诗词中很多动物还具有象征意义,称为动物意象。“意象”一词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3]。例如,鹧鸪(Francolinus pintadeanus)又名中华鹧鸪,叫声嘶哑,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 象征了哀怨和离愁。诗人借助动物意象含蓄而又贴切地表达了其思想情感。

三、结语

有人说地球上没有动物,就是一个没有活力的世界。同样,诗词中的动物增添了诗词的活力,使诗意更加盎然,正所谓“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取智慧的课堂,也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阵地[4]。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5]。在动物学教学中渗透相关的古诗词内容,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能一定程度上“润物细无声”地实现人文渗透。由于科学知识的局限,古人对许多动物学现象不能解释,以至于大诗人白居易发出“细微幽隐何穷事,知者唯应是圣人”的嗟叹。现在的大学生具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资源,在钻研专业的 “细微幽隐”之时,也不妨感受和体会一下诗词之美、诗人之志以及诗词中蕴含的生命哲理。

[ 参 考 文 献 ]

[1] 高富田.古诗词及其生物学知识的联想[J].生物学教学,2007(12):55-56.

[2] 向铁生.古典诗词中的动物世界[J]. 生命世界,2009(8):12-15.

[3] 倪芝. 论动物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J]. 考试周刊,2013(8):12-13.

[4] 项小燕,吴甘霖,张中信. 浅析古诗词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妙用[J].生物学杂志,2018(6):127-129.

[5] 刘长海. 动物学课堂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探讨[J].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4):58-59.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诗词特征动物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抓特征解方程组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