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荣
书都不想读,还能教好书?因为真正的教育,绝对不只是知识,不只是教材和教参,学生的成长,更不能只靠教学,只靠课堂和课本,他们需要更丰富的营养,教师也需要更丰富的素养。教师的素养从何而来?这个问题或许过于宏大,但阅读,一定是最重要的“发源地”,最核心的“发动机”。
——题记
捧读谢云的著作《阅读照亮教育》,就像在解读他的阅读史,眼前仿佛浮现出这些经典作品在他的生命中渐次闪烁而过的画面,仿佛亲眼目睹了谢云的精神成长,令我心生与有荣焉的慨叹。我和他的距离因为这些共同读过的书,而拉近了许多,好像我们是来往多年的挚友。谢云的教育思考不仅在课堂上,在学校里,而是时常超出人们所熟知的教育现场,拓宽到课堂之外的广阔天地。如谢云在序言——“向着一本本书走去”中写到的:我所理解的教育阅读,不只是读教育书,甚至也不只是读纸质书。对教师而言,首先应读懂教育这本大书,其次应当读懂教学这本活书,然后应当读懂生命这本天书。生命的天书我尚且读不懂,但我却在这本书里读懂了,阅读,不止照亮了教育。
一、阅读点亮心灯
“自己得先有光明,就像要做播种人,自己得先有种子。光明从何而来?自身的修炼。自身如何修炼?大量的阅读。不只是纸质书本,也包括大地山川,花鸟虫鱼,世相百态,人间风情。套用古人的说法,就是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一个有着丰富阅读体验的教师,一个有着丰富阅历识见的教师,或许更能胜任教育者的工作,更般配‘教书人这一称呼。”谢云老师如是说,基于此,本书分为“悟读,思考着的教育”“品读,书斋里的教育”“行读,道路上的教育”“赏读,光影中的教育”及“忆读,尘世间的教育”五个部分。其中的每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体悟,或独处时的遐想,或旅途中的片段偶得,或观影时的感受,无一不关乎阅读,无一不关乎教育,无一不关乎对于阅读与教育的思索。读罢此书,就这“五读”我亦有些许思考。
悟读,即在阅读中要有所感悟。有所顿悟,在这一部分的篇目中不仅是单纯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更多的是他对教育这本大书的审视和思考。正如谢云在《努力营造局部的春天》一文中所写:“尽管相对于群体,个体是单薄的,个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单薄就无所作为,并不能因为有限就沉默无声。我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的声音是微弱的,但是众多的声音汇在一起,却可以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但是众多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却可以改变一个时代。”阅读就是这么美好!往往会在你迷茫的时候给你继续前行的力量,所以也就会没来由的喜欢,因为喜欢,你就不会只有批判;因为喜欢,你就不会只有埋怨;因为喜欢,你就不会只有旁观。不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都会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但我们不能因为难,就放弃改变。
品读,即阅读要慢慢地细细地品味。谢云老师因为对前苏联文学作品的品读,所以有了对俄罗斯的牵挂和惦念,一定要到俄罗斯去看雪;因为对书籍的热爱,所以有了他摆在书架上的“后宫佳丽三千”。在《阅读:通往“心世界”》一篇中他这样写到:阅读的过程,正如心灵的旅行。穿越重重的心事暗纱,旅途的终点,就是自己,那个出发时我们感觉未知,到达时略有所知的自己。遇见自己,成为自己,因为“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是啊,我读《苏东坡传》,我明白了“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读《人间词话》,我相信“遥远的终点线上有个梦想在等候”;读《静悄悄的革命》,我懂得了润泽的教室需要老师“用心灵塑造心灵,用幸福栽培幸福”;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渐渐明白了“如何让孩子的内心柔软着陆”;读《陶行知文集》,我立下了“我的暖,哪怕只有一丁点儿”的誓言;读《不跪着教书》,我明白了“别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行读,是我琢磨研讀时间最长的一部分。什么是行读?是在行走中的阅读吗?我在《教师,在行走中成长》一篇中找到了答案。“行走”表面看是身体的行动,实际上是心灵的修行。一个教师,倘能不断行走,感受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不同状态的学校面貌、课堂风景,必定有助于对教育的理解和体认。“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走之于教师,之于每个人的心灵成长和精神完善,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对于行读更深的理解,还源于2017年8月8日我在九寨沟游赏的经历。我们是九寨沟地震前的最后一批游客,最后游览的景点是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诺日朗瀑布,82版电视剧《西游记》的取景地,谁也不会想到在我拍下照片后的几个小时后,美景就不复存在了。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经历地震,第一次体悟到人在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渺小且无能为力。白天还沉醉在九寨沟童话般的世界里,到了晚上意外就突然而至,猝不及防。一次次的余震,彻夜无眠,期盼天亮,等待撤离。当安全返回成都时,回想起当时的情形,依然心有余悸。这次“特殊”的旅程,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意外和明天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到来”,一定要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珍惜自己做的每一件事,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让生活更有意义,让生命更有价值,这是我对生命的理解,亦是谢云所说的读懂生命。
赏读,即在影像时代,影像阅读已经成为一种重要方式。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对影视作品的评析,阐发了对诸多教育问题及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的深刻思考。在我看来,阅读的终点不是身外广阔的世界,而是驻扎在身体里的那颗心。赏读经典影视作品可以反思自己,充实自己,升华自己,完善自己,并一直梦想着完美自己。从浅尝辄止到逐渐深入,自己也一定会在这一趟趟的心灵之旅中慢慢呈现出立体、完整、真实的面貌来。尤其是赏读经典的教育类影视作品,会让人的心从生硬变得柔软。一颗柔软的心,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会有比较细腻的感触,会有比较辽阔的视野,会有比较坚韧的耐心,会有比较宽阔的襟怀,会有比较长远的期待。
忆读,即回忆过往中思悟。书籍里有光,恩师、前辈和同行身上有光,世界上的各个角落里有光,所以谢云用心品读着,用心采集着,采集到自己的生命里,并把他们传递到更稚嫩的生命里,以期有朝一日这些嫩绿的小树苗可以开花结果,郁郁葱葱,慢慢地长成参天大树。在一次次忆读中,我们能更清楚地看见一个又一个自己,在忆读中,生命也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洗礼!读别人,实际上也在读自己。在忆读中审视自己,剖析自己,坚定地寻找自己,让自己和学生的灵魂向善,或许,对于我的生命,这就足够了。
阅读,何止照亮了教育,更是点亮了心灯!
二、读写成就幸福
在现实的教育生活里,我们不难发现,某些教师心地柔软,在教育过程中却缺乏机敏的智慧,经常被学生气得掉眼泪;而某些教师相当聪明,能力也强,但对于学生,态度过于强硬,甚至非常功利;还有部分教师,只把教书当作谋生的职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既漫不经心,又吊儿郎当,根本谈不上情感的投入、素养的修炼。在沉闷、逼仄的教育现实里,教育体制的严苛、拘囿,教育生活的繁琐、庸常,作为普通教师,想要拥有幸福的感觉,实在很难。但是,人的生命如此短暂,教育生涯却那么漫长。怎么允许我们熬着日子等待放学,等待放假,等待退休,将短暂的生命虚度?正如谢云老师说:“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而教师的力量,首先在于他们深度的内心觉醒,来自他们内心觉醒后,所迸发出的‘无法抑制的教育欲望和丰富、持续的创造激情。”而要实现真正的内心觉醒,阅读是必经之路,专业写作是必由出路。
阅读是吸,写作是呼。一本本好书读下去,一篇篇美文写出来,更重要的是,一个个幸福的教师站起来。因此只有“读写”才能影响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教师的教育面目。正如如谢云所言,很多时候,你无意间读到的一本书,甚至一句话,抑或一段教学经历,课堂上的一个教学片段,都可能成为生命中的“伏笔”,成为命運之神预设的一条神秘而美妙的“线索”。日常的教育生活都是由这些无数的碎片组成,这些碎片形成了破碎的,未经省察的经验,使教育教学在比较低的层面上不断重复。而通过专业写作,能够有效地对经验进行反思,从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内容并加以理解,形成我们的经验融入教育生活,使之成为专业成长的一部分,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加富有洞察力。如此,这些碎片经过拼合成为了美丽的图景,就像散落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在阅读的同时,我也尝试着“教育体悟写作”。每读完一本书都会结合着教育现状写读书札记,读《一个人的朝圣》我写了《心灵的救赎》;读《无声告白》,我写了《找到真正的自己》;读《生命册》,我写了《失重》;读《岛》,我写了《寻找灿烂》;读《巨人的陨落》,我写了《没有人是旁观者》;读《论语别裁》,我写了《阅读,在生命中突围》……读与写相辅相成、和谐共生。面对日益艰难的教育,日益复杂的现场,我们更需要对自我的清醒认识,真正地回到自己,成为自己,幸福自己!有人说,幸福是种感觉,与外界无关,与内心相连。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与自身完善的呐喊。唯有专业的教育读写,投身其中,倾心教学,即便是繁琐艰辛,也会乐此不疲。因为,教育的最佳内涵,就是体验到内心深层次的愉悦,这种愉悦,就是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我相信,常常置身于一方书的天地,常常沐浴着书的灵光,我们的心灵就会走出狭隘,驱散浮躁,疏离物欲世界,常怀悲悯之情;专业的教育读写,让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精彩,我们的人格会越来越完善;我们的生命会更加高贵而丰盈。
阅读,何止照亮了教育,更成就了幸福!
编辑/李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