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金艳
教学目标:
1.回顾、梳理、总结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习作方法,提炼写法。
2.了解习作例文中写景物的顺序和游览路线,验证写法。
3.尝试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表达练习,运用写法。
教学重点:发现写法、提炼写法。
教学难点:验证写法、运用写法。
教学准备:
1.安排预习作业,理清本单元课文的游览顺序,尝试绘制游览路线图。
2.如果有条件,可以请家人协助,准备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的图片,上课备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发现写法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幻灯片出示。)
①《海上日出》一文中作者是按照早晨太阳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太阳的颜色和光亮的变化,突出了“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这一主题。
②《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文章是按游双龙洞的顺序来写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我们仅看这些词语就可以明白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给人思路清晰、表达明白的阅读感受。
两篇课文在写作上的共同特点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板书:发现写法。)
二、学习《颐和园》,提炼写法
1.这是怎样的颐和园? (美丽。)
你从哪个句子中找到“美丽”这个词的?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这两句是全文的中心句,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由此提炼出第一个写法:点明文章中心句。)
2.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提炼出第二个写法:写好文中过渡句。)
3.默读课文,画出起过渡作用的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游览的顺序写清楚的,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路线图: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
(提炼出第三个写法:理出游览路线图。)
4.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将景点写清楚的?
长廊: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第1句“来到有名的长廊”不仅交代了游览的地点,还总写了长廊的“长”。通过数据具体描写了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用横槛上的画、两旁的花木突出了长廊的“美”。
万寿山脚下: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联系旁边的批注“抬头一看”,我知道了原来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作者写佛香阁,突出了它位置很“高”,从“耸立”和下文中的“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感受到。
昆明湖: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隱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你认为作者抓住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写?(静。)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读出了昆明湖的“静”?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提炼出第四个写法:说清景物的特点。)
总结梳理:学习《颐和园》时,文章先点明了中心句,作者又写清了文中的过渡句,依据课文内容梳理出游览路线图,弄清楚作者写了哪些景点,最后联系旁边的批注和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三、自学《七月的天山》,验证写法
(1)中心句。(验证第一个写法:找出文章中心句。)
(2)过渡句。(验证第二个写法:找出文中过渡句。)
(3)路线图: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验证第三个写法:画出游览路线图。)
(4)主要景点及特点。(验证第四个写法:理清景物的特点。)
四、尝试表达,运用写法
师:你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按照一定顺序试着说一说。
我要游的景点是。我先到来了,它的特点是 ;然后到了 ,它的特点是
;再去了,它的特点是;最后游览了,它的特点是。
(板书:运用写法。)
关注评价。
五、回顾板书,收获方法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