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冠超
摘 要:抗战十四年历史观的确立是对东北沦陷时期的反殖民斗争的认可。对东北沦陷时期的美术史研究状况进行分析,以正确的历史观看待沦陷时期的殖民文化策略和反殖民美术运动,呈现历史真相梳理历史发展和遭遇,具有纠正错误历史观、补白地域美术史,建立区域美术理论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沦陷时期 历史书写权 正确历史观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的日本投降是中国东北沦陷的时期,日本在东北扶植了满清废帝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这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利用伪满傀儡政府不仅加紧对东北的政治统治和经济掠夺,也强化对东北人民的文化改造和思想渗透,而美术是日本文化殖民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在美术上,一方面是殖民者美术策略的推进和官办美术展览的开设,另一方面是地方美术协会和美展的对抗。在殖民与对抗的过程中推动了沦陷时期中国东北美术运动的发展。在这场美术运动中,既有中华民族艺术立场的坚持,也有国际潮流多元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复杂多元的文化格局。十四年东北沦陷时期的美术史研究,具有学术和艺术意义。同时,对于中国东北这样的后殖民地区,当下依然面临着对殖民历史的正确认识,我们需要历史书写的权力,纠正某些日本右翼学者所谓“建设东北”的观点,新时期新视野下的东北沦陷时期美术史研究具有一定的政治和现实意义。
一、沦陷时期东北美术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从目前面世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來看,对沦陷时期东北美术进行直接研究的成果较少,但外源性成果却有一定数量,关于伪满洲国时期美术问题的国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日本和韩国。
1.日、韩等国外研究研究成果丰富
1940年代,日本对沦陷时期的中国东北美术的记载、调查、研究、评论等成果数量充足:1937年,松林桂月的论文《美术展览会の感想 東洋画》中描述了自己作为审查要员对伪满洲国美术的看法;曾担任伪满洲国美术家协会委员长的池边青李在《美术回顾》中就伪满洲“国展”举办的意义、美术行政进行了探讨,并驳斥了当时流行的文化被牵制的问题;浅枝青甸在《满洲美術十年史》中以艺术家和审查要员的身份,以“建设东北”的姿态回顾了日俄战争后,以满铁为中心对东北的文化启发,探讨了伪满洲国十年美术发展的总体状况,美术组织等;浅枝次郎在《第二建设和美术运动》一文中提出反对伪满洲国展中“为美术而美术”的自由主义艺术形式和题材选择,强调为大东亚战争服务,体现“皇国威信”题材,强调所谓的“满洲独立美术”的思想。到1943年,日本人对伪满洲国美术的研究出现了一个高峰,但所有成果不约而同地认可了日伪政府提出的艺文指导纲要策略,是日本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口号下的文化殖民成果,也是殖民者霸权下的历史书写。
1970年代开始,日本方面开始能够以批判的视角看待伪满美术的问题。九十年代之后,相关研究逐渐丰厚,关于伪满美术的研究是从收集和整理散失的资料开始的。饭野正仁对伪满洲的报纸、年鉴、日本的杂志进行了摘要和整理,他在《帝国与美术——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的对外美术战略》一书中还加入了从军画家的相关研究;冈村敬二在《满洲国的美术展览会》中整理了多个伪满洲官方美展的基本情况;江川佳秀的《日本美术的腹地——对日本人画家而言的“满洲”》,考察了多个美术家到达伪满洲国的经过与作为,之后的多项研究开始以视觉化方式分析了伪满洲“官展”的作品群,指出伪满洲国美术是按照帝国的权威在表现空间中被殖民的状况。
近年来,韩国也开始关注沦陷时期东北美术的状况,但主要是作为韩国本国殖民地时期美术研究的比较材料。文贞姬的《东亚官展的审查员和地方特色——以台湾美术展览会为中心》一文将满洲国展作为朝鲜美术展和台湾展的比较对象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她指出在满洲国展的书法部是作为日本怀柔政策的一环而存在;金容彻在《满洲国美术展览会的设置及其意义》中,分析了伪满洲国成立以后的日满美术交流和获奖作品的倾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日本、韩国对沦陷时期的东北美术界研究成果丰富,在此类学术研究和探讨中也显示出更大的话语权力。
2.国内相关研究缺乏
国内关于沦陷时期东北美术的研究主要问题是缺少对沦陷时期东北美术的整体研究。因为沦陷时期的东北美术史研究一直不是学术热点问题,所以研究成果寥寥。姜念东等著《伪满洲国史》和孙邦主编的《伪满史料丛书》等著作中对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的情况做了简单介绍。近年来,郭连英、霍楷等发表论文对日本美术的政治宣传和美术展览情况做了一定研究。一些硕士、博士论文注意到了伪满洲国的美术展览情况。
从研究上来看,总体上有三个倾向。首先,日本、韩国等对东北沦陷时期的美术界研究成果多于中国国内成果,外源性材料多于国内材料。其次,缺少对东北陷落时期美术历史的整体研究,缺少对这一时期美术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在东北美术史问题上中国学者缺少话语权。再次,对日本学者在美术史上的某些右翼观点,缺少学术和资料的支撑,没有得到及时批判和纠正。
二、 历史书写的权力之争
对东亚近代美术史问题的研究中,尤其是关于近代殖民地美术的研究讨论会涉及大量伪满洲美术研究的问题。但这类国际会议因为在中国几乎没有进行关于满洲美术的重要成果,因此中国大陆学者一直处于缺席状态。但对于韩国和中国台湾,对殖民地时期美术的研究,都是为了确立战后自己国家、地区文化的同一性而进行的重要研究题目。国内关于伪满美术的整体研究的缺失,造成我们在国际上相关问题研究的失语状态。
首先,纵观日本对沦陷时期东北美术的研究,这种殖民者的历史书写和研究在殖民时期呈现出被殖民者话语权消失,历史也随之消迹的状态。后殖民理论认为,“‘无史或 ‘历史消迹是所有被殖民社会的共同经验。在殖民者发现一块‘新大陆的历史时刻里,‘新大陆同时也发现自己化为一张白纸,它原有的历史、文化从此消迹,取而代之的将是殖民者所记载的历史。这种历史的失落也就是 ‘失忆,被殖民者的另一典型遭遇就是被迫 ‘消音。”?譹?訛近些年,日本在阐释本国近代美术发展问题时,也是将殖民地美术,尤其是满洲题材美术和伪满洲国时期美术列为其近代美术史发展的一部分而展开研究的。这种研究成果的缺失导致了话语权的不对等。为此,国内开展沦陷时期美术研究就有了更现实的意义,这也是对国家文化复兴、文化自信的呼应。
其次,以目前的研究来看,还存在着两种错误的历史观亟待纠正。以往日本右翼吹嘘日本帮助东北建设“民族文化”,但避而不谈对东北美术、文化的扭曲、抑制与摧残,对东北地区美术与中国传统的割裂等。因此,历史资料中他们的“建设东北”的结论是错误的、他们将伪满洲美术作为其近代美术发展的一部分,也是错误的。这样的研究否认了东北沦陷时期的官办美术组织和伪满洲8次“国展”是日本对中国东北殖民地政策的重要一环;是在推进殖民者制造的新的民族意识和文化权力体系;是从文化上割裂东北与中国的联系;是进一步加深东北地区的殖民地化程度的手段。日本右翼竭力宣扬“建设东北论”,客观上反映了中国学界对相关问题研究的不足。深入研究日本殖民政策下对美术发展的危害性,是实证日本侵华罪行的有利证据,也是鞭挞日本右翼势力的理论武器。
再次,对于国内研究而言,应该建立科学的历史书写和研究的方法和态度。走出殖民与被殖民二元对立的状态,因为二元对立的历史观显然还在殖民统治的权力关系中进行阐述,这将影响我们今天获得真正民族文化的自由与觉醒。对这段历史的整理和书写更应该“树立自我正名式的文化自信,确保历史书写中的主体在场,首先就要在本國政治权力的许可框架下,把控历史书写的话语权,在历史书写方面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谱系传统。”?譺?訛进一步厘清沦陷时期东北美术的发展有助于正确认识历史,显现国内研究独立的话语空间。
三、正确历史观下的沦陷地美术史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对于沦陷时期美术史的研究,应以资料建设带动学术研究,以客观历史呈现寄寓主观政治倾向,将对日本军国主义文化批判,寓于历史的叙述之中。
1.沦陷时期东北美术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搜集整理文献资料是美术史研究的开始,要充分利用东北的地缘与文献资料的区域优势,广泛收集档案留存、画册图录、报刊杂志以及当时美术家的个人传记等资料,注重对日本文艺政策、审查制度等资料的搜辑,建设这一时期东北美术研究的丰富翔实的资料库。关注伪满洲国文艺政策的文献、伪满洲国美术作品展的文献、伪满洲国时期东北地区美术组织和活动文献、伪满洲国时期的中日美术家生活创作情况文献,形成研究的学术基础。关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丰富的民运、协会组织在沦陷时期的延续及其与伪满“官展”的对抗,立体归纳东北美术变迁的脉络。完整呈现这一时期东北美术的发展变化,描述这一时期艺术家的创作生活和心理历程,揭示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东北美术的改造和戕害。
2.沦陷时期东北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首先是运用文献整理与学术考辨结合的方法。即重视国内的有关文献,也注重国外的有关学术资料,在翔实的文献基础上,对这一时期的东北美术创作、展览,特别是美术家行迹和生活情况考辨分析。其次,需要运用历史叙述与艺术分析结合的方法。沦陷时期的东北美术史研究,既是文献学的,也是历史学的,还是艺术学的,因此需要多学科融汇贯通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坚实的历史资料基础上,还要通过资料,显示历史过程,否则就没有了历史的线索和逻辑。但从美术学科来讲,更需要拥有审美的和艺术的眼光,重视这一时期美术创作风格和形式的变化,也重视对艺术家的审美心理分析。在对比分析中寻找这一时期东北美术的独特演变轨迹。最后是客观呈现与理论批评结合的方法。历史需要客观,客观呈现历史是历史学的基础。但是任何客观呈现,总是有思想基础,有理论模式。日本学者在对伪满洲国时期的研究中,常常以历史资料和考辨为标榜,但是他们基本立场通常是为军国主义的文化殖民政策辩护。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应当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厘清日本对中国东北文艺殖民统治的若干理论问题。
结语
面对复杂的后殖民地区历史梳理问题,研究者应该走出二元的思维方式,正确看待历史,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东北沦陷时期美术史的研究既然不能回避,就需要在科学的历史观指导下进行研究,尤其对于沦陷时期东北美术家的文化抵抗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和肯定。目前国内已逐步确立了“十四年抗战”史观,但关于东北沦陷十四年史仍有很多问题存在含混和错误的描述。对沦陷时期东北美术史的研究有利于深化对“十四年抗战”美术史的研究。东北沦陷时期的美术史研究,不仅具有学术和艺术意义,也对纠正某些日本右翼学者所谓“建设东北”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政治和现实意义。
注释:
朱双一.从新殖民主义的批判到后殖民主义的崛起——1970 年代以来台湾社会文化思潮发展的一条脉络[J].台湾研究集刊,2001(4).
黄成华.后殖民理论争夺历史书写权的批判研究[J].社科纵横,1919(9):118.
参考文献:
[1]东北沦陷十四年史总编室,日本殖民地文化研究会编.伪满洲国的真相.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日】満洲藝文年鑑編纂委員會編.満洲藝文年鑑.滿洲冨山房,1942.
[3]【韩】金容徹.満洲国美術展覧会の設置とその意義.韓国近現代美術史学.18集.韓国近現代美術史学会,2007.
注:黑龙江省哲社项目“东北沦陷时期美术展览与文化侵略研究”课题编号:18YSB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