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钰潇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手工艺的10年变迁,那个词会是什么?
十年磨剑、十载寒窗、十全十美……或许是中国人骨子里对“10”这个数字的偏爱,我们热衷于站在这样一个节点去回望、梳理、探讨过去10年的经验与教训。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手艺再造、跨界合作、非遗扶贫、文旅融合——上至国家层面,下到手艺人,我们从一个个具象的人或品牌上,可以深刻地发现中国手工艺演变和递进的轨迹,以及它对中国社会的反哺与影响。
10年间,《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作为顶层设计被正式提出、受国内外市场形势影响的工藝美术行业进入了重组与洗牌的关键时间点、“90后”逐渐成为文化产业消费的主力军。而设计师、艺术家、新兴手艺人的参与和助力,则让手工艺的外延变得更加丰富。非遗与设计的有机融合、文创产品和文旅热潮的兴起、个人品牌的异军突起、传统老字号的自我迭代与创新……无一不勾勒出手工艺的新面貌。
唯有客观,才能无限接近真相。本期专题,我们再次回访那群在10年前登上过《中华手工》的手艺人、设计师、民艺记录者、文创文旅从业者、工艺品牌商,呈现他们在这10年里的工作状态与心路历程,从设计再造、品牌之路、民艺复兴、文创文旅4个维度,如实地再现手工艺在10年来的风云变幻,去探究非遗、手工艺、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
不忘来路,始知归处。就像跨界艺术家朱哲琴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作为东方人,我们最终还是会回到‘度己度人这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