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点亮世界

2020-06-22 13:21彭一
中华手工 2020年1期
关键词:伦德约瑟芬哈维尔

彭一

霓虹是英文“Neon”的音译,从二十世纪初至今,闪耀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1896年,杰出的英国化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在伦敦的实验室中将氖气放在玻璃管容器中,并向其充满电荷,其产生的光就像北极光一样,明亮的金黄色光芒扑朔迷离。

1902年,法国工程师乔治·克劳德(Georges Claude)把氖等其他气体注入玻璃管,发明了霓虹灯,由此,第一束霓虹灯点亮了世界。所以和大多数人想象中不同,“Neon”一词并不是英文,而是法语。霓虹灯的发光颜色与管内所用气体及灯管的颜色有关,如果管内装氖气,则会发出金黄色的光;如果管内装氢气,则会发出红色的光。想要产生不同颜色的光,就要向霓虹灯管内装入不同的气体。霓虹灯的制作过程非常考究,需要用1 100℃的温度下将玻璃管弯曲成各种想要的形状。

霓虹灯诞生之后,克劳德的助手察觉到霓虹灯在广告招牌中或许有运用的潜力,便开始把霓虹灯管弯曲成各种字母及符号。二十世纪20年代,克劳德几乎垄断了霓虹灯招牌的技术与生产,又将经营权卖到芝加哥、洛杉矶、三藩市等地区。也就是从那时起,霓虹灯招牌从美国纽约的百老汇和时代广场开始向外蔓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被彻底“霓虹灯化”,马靴赌场的巨型马靴,费瑞蒙街赌场的霓虹幕墙等经典霓虹灯招牌一夜走红。

霓虹灯招牌不仅在美国闪耀,而且也在其他城市亮起。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也曾霓虹闪耀,这些视觉符号渗透进香港的每个角落。在五光十色的招牌中,中英文各占一定比例。而在选用字体时,楷书又成为商户们的最爱。这些以横线、纵线、方块、圆形等组合成的图案,搭配各种迷人的色彩,让夜晚的香港街头显得格外“俏皮”。在王家卫的电影《重庆森林》里,霓虹灯也在电影镜头中占据重要地位。

霓虹灯作为一个时代科技的产物,点亮了世界各地的暗夜。但随着科技的发展,霓虹灯似乎避免不了被遍布全世界的LED灯所替代。曾经的光辉能否再次闪耀世界,想必,致力于这个行业的收藏者和艺术家们能给出答案。

藏在小天地

里的奇妙色彩

如今,虽然世界各地的霓虹灯在实际应用中逐渐减少,但很多国家和地区专门开设霓虹灯博物馆来修复和保存被拆卸的霓虹灯招牌。

霓虹灯博物馆

The Neon Museum

霓虹灯博物馆位于美国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成立于1996年。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这里展示着拉斯维加斯二十世纪30年代以来的150多个经典霓虹灯造型。每一个霓虹灯背后都有独特的故事,比如博物馆里最大的霓虹灯“硬石咖啡”(Hard Rock Coffee) ,是由世界各地的霓虹灯爱好者捐助35万美元进行修复的。如今,当地政府及社团也积极参与到霓虹灯的修复与保护之中。

华沙霓虹灯博物馆

The Neon Museum of Warsaw

波兰华沙霓虹灯博物馆中的藏品主要是二十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间在波兰各地张贴的数百个霓虹灯招牌,这些招牌促进了当地的市场消费与文化发展。在众多招牌中,最著名的是“华沙美人鱼”。这款招牌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波兰首都华沙维斯瓦河西岸的人身鱼尾青铜雕塑——华沙美人鱼。相传,有一个名叫“华尔”的男青年和一个名叫“沙娃”的女青年结伴,顺流乘舟来到如今的波兰首都华沙开拓家园,当时河中的美人鱼是他们的见证人和庇护者。在美人鱼的庇护下,这里逐渐发展成一座城市。后人为了纪念华尔和沙娃,便把他们的名字合称“华沙”作为城市名。同时,将美人鱼形象作为华沙的城徽。

温哥华博物馆

The Museum of Vancouver

在二十世纪50年代,加拿大温哥华大约有19 000多个霓虹灯招牌,甚至比拉斯维加斯的还要多,这些招牌大多是当地企业的标志。尽管这些招牌让整个城市兴奋了起来,但也有一些人认为霓虹灯招牌破坏了城市的自然景观,因此,一场深刻的公民争论让当地的霓虹灯文化受到冲击。如今的温哥华,霓虹灯招牌的数量已经降至两位数。二十世纪70年代,温哥华的霓虹灯爱好者与收藏者将那些在争议中被拆下的霓虹灯招牌收集起来放在博物馆中。如今,霓虹灯爱好者仍然参与到霓虹灯的修复及创作中,为传播温哥华的霓虹灯美学而努力着。

让工业与霓虹混搭

基斯·索尼尔(Keith Sonnier)是美国影像和灯光艺术家,也是二十世纪60年代将灯光运用于雕塑的首批艺术家之一。他擅于研究各种类型的玻璃以及在霓虹灯上融入高科技的工业材料。

他的作品通常不采用青铜、颜料等传统材料,而是利用墙面、玻璃来反射霓虹灯的光芒,这是一种以光作为主要媒体的视觉艺术形式。1968年至1970年间,他创作了“Ba-O-Ba”和“Neon Wrapping Incandescent”等经典霓虹灯作品,这些作品由工业材料、霓虹灯、透明或半透明玻璃、镜子组成,将展览空间的墙面和地面融贯一体,共同构造了极具建筑感的装置作品。这些装置作品因光和化学气体产生色彩,激发了作品与周围建筑环境之间的对话。

基斯·索尼尔认为,霓虹灯绝不仅是一个基座上的物体,它是一种奇妙的灯光艺术,无论是在世界顶级美术馆或画廊的展览中,还是在城市的公共景觀中,灯光艺术已逐步发展为独立的、新潮的艺术流派。

光与线

串起下一次创意

约瑟芬·埃克伦德(Josefin Eklund)是来自瑞典哥德堡的霓虹灯艺术家,专注于霓虹灯艺术与装置艺术,她一直对光线和阴影非常着迷。2016年,约瑟芬·埃克伦德无意间在图书馆里翻到基斯·索尼尔的书籍,在那之前,约瑟芬·埃克伦德并不知道霓虹灯艺术如此有趣。于是,她开始大量阅读与霓虹灯有关的书籍,并实地拜访当地的霓虹灯制造商。在访问瑞典的一家霓虹灯制作公司时,经理问她是否有兴趣参加一个产品设计,她觉得这是一件令她兴奋的事情,从此,她与霓虹灯再也分不开了。之后的一段时间,约瑟芬·埃克伦德去了德国柏林克罗伊茨贝格,向霓虹灯制作师讨学经验,一去就是一整个夏天。

她慢慢总结出一些霓虹灯制作技巧,认为制作一件优秀的作品,是建立在专注与执着上的。在设计之初,约瑟芬绘制的每一份图稿上,会有大量的图形和颜色,最终再从这些元素中找到最合适的设计。图稿设计完成之后,约瑟芬会订购一些灯管、电缆、变压器、支架、有机玻璃等,再在他人的帮助下切割有机玻璃、添加支架,最终将制作好的霓虹灯与其他物品巧妙搭配。

约瑟芬·埃克伦德是一个非物质主义者,在她的世界里,色彩是幸福的源泉,不规则形状的水、光线等事物,都可以为她带来创作灵感。在她的设计之中,有线条灯管勾勒出的人物肖像,有极简主义的图案与元素,有充满科技感的装置艺术。

约瑟芬·埃克伦德认为,艺术不仅包括被创造出来的美好事物,更应该将人们的内心想法变为现实,在真实环境中感受霓虹灯的微妙。所以,将霓虹灯释放出的绚丽色彩与周围环境巧妙融合,为世界带来新的色彩符号,是她一直在做的事。

视觉背后,看见真实

哈维尔·马丁(Javier Martin)是西班牙休达的霓虹灯艺术家,他擅长用绘画、雕塑、拼贴、摄影等艺术形式进行创作,作品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毕加索的影响。极具创作天赋的他,9岁时便获得了“马德里国际青年艺术家奖”。

“我从不把艺术看作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我的生活中,艺术始终存在,我需要通过艺术来呈现我是如何看待事物和这个世界的。” 在哈维尔·马丁看来,无数优秀的创作都来源于生活。

哈维尔·马丁有着对流行元素的敏锐嗅觉,擅长用“综合”的手法处理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他的作品大多是关于“人”“表象”和“内在美”的探讨。其目的是想给活在浮华世界中的人们敲一个警钟:关注肤浅表象之下的深刻本质,打破“肤浅的美感”。

藝术让哈维尔·马丁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他将迷人的超模肖像与霓虹灯结合起来,创作了“盲目之光”系列作品。“盲目之光”是将选定的人物照片以黑白色彩打印在纸上并将其粘贴在木质调色板上,然后在上面涂丙烯酸涂料,最后装上霓虹灯。

哈维尔·马丁这样做的目的,是想通过作品来打破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探索新的可能。

新颖的创作也难免会受到人们的质疑,“用霓虹灯管遮住人物的眼睛,不是破坏了肖像的完整性吗?”面对这样的疑问,哈维尔·马丁有独到的理解:“‘盲目之光所体现的是消费和技术升级给人们带来的社会盲目性,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被遮住的眼睛,去看到问题的本身和居住的世界,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和美。”

猜你喜欢
伦德约瑟芬哈维尔
宝玑名表“光阴之箭”,演绎法兰西帝后的旷世之恋
魔镜
“哈维尔事件”背后的思考
17 年后
茶中觅自由
伯爵茶中觅自由
专利缴费日的确定与裁判规则的遵守——兼评伦德简诉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行政纠纷案
9岁男孩和1500杯柠檬水
此情只能成追忆